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使他们学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呢?
一、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过于紧张,课堂上学生丝毫的“乱說乱动”,答问中出现差错,作业疏忽大意,都会招来教师的冷眼和严厉批评,学生终日处在紧张、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中。这样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差。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局面,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事实证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有利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设法在课堂中创设愉悦的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可因课灵活设计,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即使一节数学终了,学生仍不觉疲劳,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学习。
二、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约厚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愤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三、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参与数学课堂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教具,在完成操作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再如在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有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定理。通过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制作教具,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做到了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练习要能激发兴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要求我们当堂验收、反馈,让学生尽快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老师尽快了解教学效果,这本身就是培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如果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去检验,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更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练习时,要挖掘一些兴趣因素,让学生在练中激兴趣、趣中继续练,循环往复,巩固提高。例如练习时,采用竞赛形式抢答和必答,也可采用游戏形式抽签回答或演板,也可采用辩论形式进行对辩等等,方法很多。通过练习,学生一方面可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产生学习新欲望、新兴趣。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上对课标下联教材,在课标中有落脚点,在教材中有体现处,并且有层次、有梯度,做到分类辅导、分层推进、人人参与、共同提高,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练习欲望和练习兴趣,消除学生疲劳厌烦感,力争当堂完成任务,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目的。
总而言之, 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
一、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过于紧张,课堂上学生丝毫的“乱說乱动”,答问中出现差错,作业疏忽大意,都会招来教师的冷眼和严厉批评,学生终日处在紧张、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中。这样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差。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局面,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事实证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有利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设法在课堂中创设愉悦的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可因课灵活设计,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即使一节数学终了,学生仍不觉疲劳,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学习。
二、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约厚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愤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三、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参与数学课堂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教具,在完成操作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再如在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有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定理。通过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制作教具,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做到了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练习要能激发兴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要求我们当堂验收、反馈,让学生尽快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老师尽快了解教学效果,这本身就是培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如果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去检验,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更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练习时,要挖掘一些兴趣因素,让学生在练中激兴趣、趣中继续练,循环往复,巩固提高。例如练习时,采用竞赛形式抢答和必答,也可采用游戏形式抽签回答或演板,也可采用辩论形式进行对辩等等,方法很多。通过练习,学生一方面可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产生学习新欲望、新兴趣。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上对课标下联教材,在课标中有落脚点,在教材中有体现处,并且有层次、有梯度,做到分类辅导、分层推进、人人参与、共同提高,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练习欲望和练习兴趣,消除学生疲劳厌烦感,力争当堂完成任务,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目的。
总而言之, 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