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语文课堂独具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最大愿望,也是笔者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经历了从传统的庖丁解牛式教学法到现代的精神探索式教学法的转变。以往常常把学生教成了学习字词句、分析章法的机器,现在,我在语文教学中更关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更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展示
语文承载的重任之一,就是复苏学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被压抑的个性,让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让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明白课堂上对个性的合理弘扬会产生怎样良好的教学效果。生命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十五六岁的学生正是拥有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们不再人云亦云,对教师俯首称臣。一旦把他们的个性扼杀,那无疑会泯灭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对此,我经常不定期地开设“语文表达课”,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上挖掘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让全班学生围绕事件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展现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学生不应该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也应关注时事和健康的时尚。如我曾经把“李宇春成为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人物”作为一个引子,让学生们围绕着“李宇春究竟有没有资格被《时代周刊》誉为英雄,她的平民出身却能够光芒万丈昭示着什么,超级女声是赚取噱头还是贴近大众的娱乐活动,你是怎么看待现在的造星之举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他们畅所欲言,每一个观点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除了开设以“说”为主的评论课,我还在每周开设了一节“作文自写自读他评课”,鼓励学生写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作文,不强求一定要写800字左右或局限于某一种文体。诗歌、小说、散文百花齐放,再由学生们共同评价某一篇习作。记得有一次,一个平常很沉默的学生写了篇三千多字的关于早恋的小说,他读得很有感情,全班同学都被震动了。大家围绕着他的这篇小说,各抒己见,谈了很多体会。那节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对于一个有思想却内向的学生,假如没有给他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那么也许他会沉默一辈子。自那以后,他变得开朗了不少,后来居然自告奋勇代表班上参加了年级里的辩论赛,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会使师生共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关怀、理解和信任的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从而真正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豪感,增强自信,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不仅仅是灌输给学生语文知识,而是通过一篇篇富有感情的文字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审美感受。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从上课说到下课,而不注意学生听课的情绪,那么整堂课一定是了无生趣的。
为了使学生有饱满的学习情绪,我在每节课前五分钟都会读一篇精心挑选的文章。读后,我要求学生们表达听后的感受,放手让他们来评价文章里美的语言、有深度的观点,使他们始终处于活跃的积极发展状态。
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前,我为学生们朗诵了一首歌词《等等等等》,让学生领略歌词的朦胧之美。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更能品味小说的伤感和朴质之美。
一篇篇精心挑选的文章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激起了学生心里的阵阵涟漪。因为,人本是有感情的人,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势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活力。
三 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
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但并不代表着每一种个性都十分可取。人格的养成,是教师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在学生的人格养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记得在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杜十娘没有投江自杀,她还有什么路可走?
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有这么一些观点令人担忧:杜十娘完全可以跟着孙富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人生何其短暂,何不潇洒走一回?杜十娘可以用百宝箱去买一些年轻漂亮的姑娘,自立门户,把那个鸨母的店挤垮,以报仇雪恨……这些观点,无不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对世界正处于认知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畅所欲言的内容如果不在课堂上及时地加以矫正,那会误导一大部分学生,甚至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我问学生们:“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和她深层次的人格有关。以杜十娘的人格,她会这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吗?”我这一问,让学生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我要求学生们通过查阅书籍等方式找出“人格”的正面例子,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和评价中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格”,从而理解了杜十娘投江自杀的悲剧意义。《人生的境界》《我和地坛》《报任安书》《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些名篇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养成的最佳文章。庄子的“颖水洗耳”,嵇康的“铸铁自隐”,岳飞的“怒发冲冠”,廉颇的“知错就改”……无不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辅之以德育,往往能捕捉到学生心灵的耀眼火花。在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们的个性、情绪和人格的养成,才能使语文教学绽放它特有的光华。
(作者单位:江西启明学校)
责任编辑:袁海波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展示
语文承载的重任之一,就是复苏学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被压抑的个性,让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让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明白课堂上对个性的合理弘扬会产生怎样良好的教学效果。生命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十五六岁的学生正是拥有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们不再人云亦云,对教师俯首称臣。一旦把他们的个性扼杀,那无疑会泯灭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对此,我经常不定期地开设“语文表达课”,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上挖掘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让全班学生围绕事件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展现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学生不应该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也应关注时事和健康的时尚。如我曾经把“李宇春成为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人物”作为一个引子,让学生们围绕着“李宇春究竟有没有资格被《时代周刊》誉为英雄,她的平民出身却能够光芒万丈昭示着什么,超级女声是赚取噱头还是贴近大众的娱乐活动,你是怎么看待现在的造星之举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他们畅所欲言,每一个观点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除了开设以“说”为主的评论课,我还在每周开设了一节“作文自写自读他评课”,鼓励学生写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作文,不强求一定要写800字左右或局限于某一种文体。诗歌、小说、散文百花齐放,再由学生们共同评价某一篇习作。记得有一次,一个平常很沉默的学生写了篇三千多字的关于早恋的小说,他读得很有感情,全班同学都被震动了。大家围绕着他的这篇小说,各抒己见,谈了很多体会。那节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对于一个有思想却内向的学生,假如没有给他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那么也许他会沉默一辈子。自那以后,他变得开朗了不少,后来居然自告奋勇代表班上参加了年级里的辩论赛,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会使师生共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关怀、理解和信任的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从而真正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豪感,增强自信,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不仅仅是灌输给学生语文知识,而是通过一篇篇富有感情的文字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审美感受。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从上课说到下课,而不注意学生听课的情绪,那么整堂课一定是了无生趣的。
为了使学生有饱满的学习情绪,我在每节课前五分钟都会读一篇精心挑选的文章。读后,我要求学生们表达听后的感受,放手让他们来评价文章里美的语言、有深度的观点,使他们始终处于活跃的积极发展状态。
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前,我为学生们朗诵了一首歌词《等等等等》,让学生领略歌词的朦胧之美。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更能品味小说的伤感和朴质之美。
一篇篇精心挑选的文章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激起了学生心里的阵阵涟漪。因为,人本是有感情的人,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势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活力。
三 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
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但并不代表着每一种个性都十分可取。人格的养成,是教师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在学生的人格养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记得在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杜十娘没有投江自杀,她还有什么路可走?
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有这么一些观点令人担忧:杜十娘完全可以跟着孙富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人生何其短暂,何不潇洒走一回?杜十娘可以用百宝箱去买一些年轻漂亮的姑娘,自立门户,把那个鸨母的店挤垮,以报仇雪恨……这些观点,无不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对世界正处于认知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畅所欲言的内容如果不在课堂上及时地加以矫正,那会误导一大部分学生,甚至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我问学生们:“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和她深层次的人格有关。以杜十娘的人格,她会这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吗?”我这一问,让学生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我要求学生们通过查阅书籍等方式找出“人格”的正面例子,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和评价中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格”,从而理解了杜十娘投江自杀的悲剧意义。《人生的境界》《我和地坛》《报任安书》《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些名篇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养成的最佳文章。庄子的“颖水洗耳”,嵇康的“铸铁自隐”,岳飞的“怒发冲冠”,廉颇的“知错就改”……无不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辅之以德育,往往能捕捉到学生心灵的耀眼火花。在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们的个性、情绪和人格的养成,才能使语文教学绽放它特有的光华。
(作者单位:江西启明学校)
责任编辑: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