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题是历史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高考考查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它往往由“材料情境(题干)+问题设计(题眼)+选择项”组成。为了帮助考生提高备考效率,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谈一谈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学会正确审读题干材料
1.注意材料中的具体时间
材料中提及的历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所涉及的特定的某一阶段的历史史实,限定了答案的范围。
2.注意材料中的关联词
在文字材料中,往往运用关联词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意图,如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突出什么,同时体现并列关系、 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逻辑关系,如果同学们能够理解关联词的语境,材料的有效信息自然会浮现出来。
3.注意材料中涉及的历史概念
如果材料中涉及特定的历史概念,如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罗斯福新政等,这就间接提供了特定历史时间的有效信息,也就限定了特定歷史阶段的基本史实,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就可以排除与此无关的选项了。
4.注意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地点
在材料内容中,如果提及了某一历史人物、某一地区,往往就是明确交代了某一具体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也就透露出了材料阐释的具体问题,同时也限定了答案范围。
5.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材料内容往往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通过标点符号来体现的。因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其中的破折号与冒号,因为它们具有解释与提示的表述功能;同时还要注意问号与感叹号,问号的反问语气和感叹号的强烈震惊态度往往表达对某一评价的否定,如果能抓住这一点,答案的内容就确定了。
6.注意图表、漫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
如果材料是以图表、漫画的形式呈现,同学们要正确理解图表、漫画的主题内容,同时还要细心观察与理解图表、漫画材料呈现出来的文字信息,这样才能确定某一历史事实,领悟主题内涵,限定选择的内容。
二、常见历史选择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题眼问题的设计不同,答案与材料有效信息的逻辑关系就会不同,具体问题的解题技巧也会不同。根据题眼问题,通常可将历史选择题分为如下几类:
1.表象信息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说明、表明、反映、揭示、可见、看出、体现”等关键词,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和提炼的能力,试题的答案往往来源于材料。
解题技巧:①理解材料内容,不能断章取义;②对每一个选项要咬文嚼字;③要选择全面反映材料内容的选项; ④表示极端的选项往往不选。
【例1】(2018全国卷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这反映”判断,本题属于表象信息类选择题。本题的答案显然来源于材料,抓住材料中“井主”与“雇工匠”关系的核心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得知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符合题意;B项从材料信息中无从得知;C项所述内容有点夸大,材料中涉及的地区仅仅是四川井研县一带;D项,从材料信息是无法得出这样的历史判断的。故本题答案为A项。
2.实质、原因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原因、实质、性质、本质”等关键词,它要求考生分析、判断材料揭示的历史现象的原因、性质,考生首先应该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准确弄清史料、图表等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现象,然后联系所学知识来判断。此类题目的答案往往与课本讲述的重大事件考点有密切的联系。
解题技巧:①明白材料反映什么时间、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②联系课本相关考点知识,从学过的相关知识判断正确的答案。
【例2】(2018天津卷·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原因”判断,本题属于原因类选择题。材料中历史事实发生的时间是在19世纪中期,A项显然夸大了影响;C项与是否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没有因果关系;D项与史实不符。由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教会的原有地位下降,与课本的表述一致,故答案为B项。
3.佐证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依据、证明、佐证、支持、反驳”等关键词,要求考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材料中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内涵,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理解、判断、分析和归纳能力,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内在逻辑关系。
解题技巧:①理解材料内容;②分清材料与选项中谁是论点,谁是论据,谁佐证谁;③明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严密逻辑关系。
【例3】(2018江苏卷·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印证”判断,本题属于佐证类选择题。材料是论点,即“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选项是论据,范围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科技,A、C、D三项都不在此时期,故只有B项正确,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独立发展的成果。
4.事实比较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变化、差别、不同、转变”等关键词,是对题干中的两则材料所揭示的同一事实不同历史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归纳和比较。其实,同学们只要掌握两则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再结合学习过的主干知识,即能选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①注意材料里的时间信息,读懂材料要比较的阶段性内容;②对材料涉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寻求二者的差异与共同点。
【例4】(2018江蘇卷·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变化”看,本题属于事实比较类选择题。材料反映民间商人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地位,从不合法交易到合法交易,显然D项正确。A、B、C三项夸大变化的作用,故错误。
5.判断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要求考生判断材料揭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题眼中往往有“是、它是、这是、此是、此事”等关键词,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的辨别、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技巧:①读懂材料内容,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中心词;②根据材料获取有关信息,回归课本考点知识,特别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历史学科主干重要考点。
【例5】(2018江苏卷·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审题时要抓住材料民谣中的历史时间,即光绪二十八年,说明清朝没有被推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时发生了历史上的“路权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在咸丰朝,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在1924年,显然A、C、D三项皆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项。
三、正确辨析选择项的谬误
选择正确的选项是做好选择题的目的,而答案的设计是建立在材料和问题设计的基础之上的,逻辑关系程度很深,选项往往由四部分组成:①答案与材料问题无关;②答案仅仅反映问题的一部分;③ 答案仅仅反映材料的表面现象,与答案逻辑关系相反;④答案全面、准确。因此,对选项的判断要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和排他性。有些题没看材料光看选项,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答案,例如表述过于绝对化的选项。
【例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材料的基本信息是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具有民主权力,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由材料推导出答案,A项正确;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材料中的减租减息内涵不符,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答案与材料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此时是国共合作时期,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有助于我们提高分数。以上解题技巧是笔者多年高考教学的经验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在做题时学以致用,相信同学们会在历史选择题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正确审读题干材料
1.注意材料中的具体时间
材料中提及的历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所涉及的特定的某一阶段的历史史实,限定了答案的范围。
2.注意材料中的关联词
在文字材料中,往往运用关联词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意图,如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突出什么,同时体现并列关系、 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逻辑关系,如果同学们能够理解关联词的语境,材料的有效信息自然会浮现出来。
3.注意材料中涉及的历史概念
如果材料中涉及特定的历史概念,如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罗斯福新政等,这就间接提供了特定历史时间的有效信息,也就限定了特定歷史阶段的基本史实,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就可以排除与此无关的选项了。
4.注意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地点
在材料内容中,如果提及了某一历史人物、某一地区,往往就是明确交代了某一具体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也就透露出了材料阐释的具体问题,同时也限定了答案范围。
5.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材料内容往往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通过标点符号来体现的。因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其中的破折号与冒号,因为它们具有解释与提示的表述功能;同时还要注意问号与感叹号,问号的反问语气和感叹号的强烈震惊态度往往表达对某一评价的否定,如果能抓住这一点,答案的内容就确定了。
6.注意图表、漫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
如果材料是以图表、漫画的形式呈现,同学们要正确理解图表、漫画的主题内容,同时还要细心观察与理解图表、漫画材料呈现出来的文字信息,这样才能确定某一历史事实,领悟主题内涵,限定选择的内容。
二、常见历史选择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题眼问题的设计不同,答案与材料有效信息的逻辑关系就会不同,具体问题的解题技巧也会不同。根据题眼问题,通常可将历史选择题分为如下几类:
1.表象信息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说明、表明、反映、揭示、可见、看出、体现”等关键词,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和提炼的能力,试题的答案往往来源于材料。
解题技巧:①理解材料内容,不能断章取义;②对每一个选项要咬文嚼字;③要选择全面反映材料内容的选项; ④表示极端的选项往往不选。
【例1】(2018全国卷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这反映”判断,本题属于表象信息类选择题。本题的答案显然来源于材料,抓住材料中“井主”与“雇工匠”关系的核心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得知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符合题意;B项从材料信息中无从得知;C项所述内容有点夸大,材料中涉及的地区仅仅是四川井研县一带;D项,从材料信息是无法得出这样的历史判断的。故本题答案为A项。
2.实质、原因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原因、实质、性质、本质”等关键词,它要求考生分析、判断材料揭示的历史现象的原因、性质,考生首先应该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准确弄清史料、图表等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现象,然后联系所学知识来判断。此类题目的答案往往与课本讲述的重大事件考点有密切的联系。
解题技巧:①明白材料反映什么时间、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②联系课本相关考点知识,从学过的相关知识判断正确的答案。
【例2】(2018天津卷·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原因”判断,本题属于原因类选择题。材料中历史事实发生的时间是在19世纪中期,A项显然夸大了影响;C项与是否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没有因果关系;D项与史实不符。由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教会的原有地位下降,与课本的表述一致,故答案为B项。
3.佐证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依据、证明、佐证、支持、反驳”等关键词,要求考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材料中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内涵,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理解、判断、分析和归纳能力,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内在逻辑关系。
解题技巧:①理解材料内容;②分清材料与选项中谁是论点,谁是论据,谁佐证谁;③明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严密逻辑关系。
【例3】(2018江苏卷·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印证”判断,本题属于佐证类选择题。材料是论点,即“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选项是论据,范围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科技,A、C、D三项都不在此时期,故只有B项正确,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独立发展的成果。
4.事实比较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中往往有“变化、差别、不同、转变”等关键词,是对题干中的两则材料所揭示的同一事实不同历史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归纳和比较。其实,同学们只要掌握两则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再结合学习过的主干知识,即能选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①注意材料里的时间信息,读懂材料要比较的阶段性内容;②对材料涉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寻求二者的差异与共同点。
【例4】(2018江蘇卷·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从题眼问题的关键词“变化”看,本题属于事实比较类选择题。材料反映民间商人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地位,从不合法交易到合法交易,显然D项正确。A、B、C三项夸大变化的作用,故错误。
5.判断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的题眼问题要求考生判断材料揭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题眼中往往有“是、它是、这是、此是、此事”等关键词,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的辨别、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技巧:①读懂材料内容,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中心词;②根据材料获取有关信息,回归课本考点知识,特别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历史学科主干重要考点。
【例5】(2018江苏卷·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审题时要抓住材料民谣中的历史时间,即光绪二十八年,说明清朝没有被推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时发生了历史上的“路权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在咸丰朝,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在1924年,显然A、C、D三项皆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项。
三、正确辨析选择项的谬误
选择正确的选项是做好选择题的目的,而答案的设计是建立在材料和问题设计的基础之上的,逻辑关系程度很深,选项往往由四部分组成:①答案与材料问题无关;②答案仅仅反映问题的一部分;③ 答案仅仅反映材料的表面现象,与答案逻辑关系相反;④答案全面、准确。因此,对选项的判断要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和排他性。有些题没看材料光看选项,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答案,例如表述过于绝对化的选项。
【例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材料的基本信息是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具有民主权力,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由材料推导出答案,A项正确;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材料中的减租减息内涵不符,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答案与材料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此时是国共合作时期,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有助于我们提高分数。以上解题技巧是笔者多年高考教学的经验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在做题时学以致用,相信同学们会在历史选择题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