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确立创新教育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为目标,让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多项基本原则(协同创新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激励进取性原则、整体发展性原则、实践探究性原则),并充分运用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挫折演示教学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让活动能够取得切实成效。
关键词:小学;创新教育;基本原则;教学方法
步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各国不仅广泛普及各项基础教育,也对教育的效益与质量有更多的重视,因而催生出创新教育的理念。
一、开展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看作是系统性工程,也就是深度革新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校园文化、教学手段与课程体系等要素,形成创新特征显著的整体教育氛围与环境,并经长期实践形成有效、成熟的教育表达模式。创新教育的推行有着以下主线:确立创新教育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为目标,让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因现行小学教育得限制而受抑制的创造力得到全面释放,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予以查明,由此使得学生总体呈“无创造性、无爱好、无个性、无特长”的局面得到切实解决,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以以下原则作为遵循:
(一)主体参与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任何教学条件的设计及措施的选择,均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师需要把学生纳入到教育活动的选择、设计中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全员、全程参与,尽可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整体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需要以整体形式看待,此整体反映为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能力发展的多样性,且具有内在和谐性。如果人的发展不具有整体性,那么就会造成人格不完善、创新能力欠缺的后果。
(三)协同创新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有机统一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活动创新与学科创新、校外创新与校内创新,并以整体形式看待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尊重个性原则
对学生的人格、爱好与兴趣,教师需要保持尊重,并示以友善、平等、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能够自由释放内心想法与个性。
(五)实践探究性原则
在实践与动手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为学生布置有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譬如:小发明、小实验等,让学生能够有更大空间实施探索性活动,进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六)激励进取性原则
对学生创新的行为,教师需要加以鼓励,增强前者的勇气与自信。在问题的处理方面,教师要利用行动与语言作正向激励,鼓励学生进行新方法、新途径的探索,让学生始终保有追求创新的坚定心理。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
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考量眾多的教育要素,譬如:评价机制、教学体系、师资力量配置、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在众多要素中,教学活动是核心。本人以为,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否起到有效引导。
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对学习对象以创新的思维看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想、巧想,由此实现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培养。为实现此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具体有:
(一)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对某些生活片段或是某种情景予以亲历,并承担某种角色,与电影演员一样以生活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此法的实施,有以下要点:第一,需要提供适合学生体验的环境,此环境可以采取模拟的方式实现,也可是现实存在的;第二,体验环境需要有着充分的知识性,对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有效满足,且对教师教学任务的打成有积极效果。所以,对环境中存在的某些多余因素,教师需要加以消除,以使得学生的精力更多投入对需学习知识的体验;第三,对学生的情感,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以饱满热情投入学习中;第四,如果学生的体验较为深入,那么教师后续需要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感受,并组织学生讨论,加深认识与理解。
(二)挫折演示教学法
挫折演示教学法,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由学生的角度与方式,模仿对问题作相应思考,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营造思维受阻的局面,并借此让学生对历经挫折最终对自身思维面临的阻碍予以克服并最终实现解答的过程有真切的感知。在教学中,要是教师不把问题解答面临的失败与挫折,以及在历经挫折后怎样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与思路展示给学生,那么就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仅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面对相关问题,无法实现灵活的解决。
挫折演示教学法的应用,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第一,需要尽量保障演示的真实、自然,营造出能够让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散的教学氛围。第二,需要预先设定好需经历的“挫折”,做到心里有底,且不能够频繁进行挫折演示,相对合理的次数是1-2次。第三,对解题方法与思路上的错误,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
此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解题的一般规律有更深入的掌握,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应变力。
此外,社会探究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研究较长提及的方法也能够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引导。对以上方法得应用,教师需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合理的选择,并更多的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小学创新教育提供更充分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林秀艳.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3]赵多彪.创新教育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2(09):45-47.
关键词:小学;创新教育;基本原则;教学方法
步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各国不仅广泛普及各项基础教育,也对教育的效益与质量有更多的重视,因而催生出创新教育的理念。
一、开展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看作是系统性工程,也就是深度革新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校园文化、教学手段与课程体系等要素,形成创新特征显著的整体教育氛围与环境,并经长期实践形成有效、成熟的教育表达模式。创新教育的推行有着以下主线:确立创新教育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为目标,让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因现行小学教育得限制而受抑制的创造力得到全面释放,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予以查明,由此使得学生总体呈“无创造性、无爱好、无个性、无特长”的局面得到切实解决,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以以下原则作为遵循:
(一)主体参与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任何教学条件的设计及措施的选择,均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师需要把学生纳入到教育活动的选择、设计中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全员、全程参与,尽可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整体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需要以整体形式看待,此整体反映为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能力发展的多样性,且具有内在和谐性。如果人的发展不具有整体性,那么就会造成人格不完善、创新能力欠缺的后果。
(三)协同创新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有机统一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活动创新与学科创新、校外创新与校内创新,并以整体形式看待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尊重个性原则
对学生的人格、爱好与兴趣,教师需要保持尊重,并示以友善、平等、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能够自由释放内心想法与个性。
(五)实践探究性原则
在实践与动手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为学生布置有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譬如:小发明、小实验等,让学生能够有更大空间实施探索性活动,进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六)激励进取性原则
对学生创新的行为,教师需要加以鼓励,增强前者的勇气与自信。在问题的处理方面,教师要利用行动与语言作正向激励,鼓励学生进行新方法、新途径的探索,让学生始终保有追求创新的坚定心理。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
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考量眾多的教育要素,譬如:评价机制、教学体系、师资力量配置、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在众多要素中,教学活动是核心。本人以为,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否起到有效引导。
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对学习对象以创新的思维看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想、巧想,由此实现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培养。为实现此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具体有:
(一)体验学习教学法
体验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对某些生活片段或是某种情景予以亲历,并承担某种角色,与电影演员一样以生活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此法的实施,有以下要点:第一,需要提供适合学生体验的环境,此环境可以采取模拟的方式实现,也可是现实存在的;第二,体验环境需要有着充分的知识性,对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有效满足,且对教师教学任务的打成有积极效果。所以,对环境中存在的某些多余因素,教师需要加以消除,以使得学生的精力更多投入对需学习知识的体验;第三,对学生的情感,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以饱满热情投入学习中;第四,如果学生的体验较为深入,那么教师后续需要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感受,并组织学生讨论,加深认识与理解。
(二)挫折演示教学法
挫折演示教学法,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由学生的角度与方式,模仿对问题作相应思考,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营造思维受阻的局面,并借此让学生对历经挫折最终对自身思维面临的阻碍予以克服并最终实现解答的过程有真切的感知。在教学中,要是教师不把问题解答面临的失败与挫折,以及在历经挫折后怎样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与思路展示给学生,那么就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仅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面对相关问题,无法实现灵活的解决。
挫折演示教学法的应用,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第一,需要尽量保障演示的真实、自然,营造出能够让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散的教学氛围。第二,需要预先设定好需经历的“挫折”,做到心里有底,且不能够频繁进行挫折演示,相对合理的次数是1-2次。第三,对解题方法与思路上的错误,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
此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解题的一般规律有更深入的掌握,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应变力。
此外,社会探究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研究较长提及的方法也能够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引导。对以上方法得应用,教师需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合理的选择,并更多的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小学创新教育提供更充分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林秀艳.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3]赵多彪.创新教育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2(0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