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春来发新声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陈美华、刘中国编,香港名流出版社2013年版的《辛磊文集》记录诗人、作家、出版策划人辛磊五十三年人生写的诗歌、随笔、论文,以及众人对他的缅怀和对其作品的评论。辛磊生长于南粤海滨城市湛江,青年时入读南国最高学府中山大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引领南风窗潮头的历史名城广州生活、工作。他就像一颗播种于南国大地的红豆,在春天到来时哔哔叭叭破土而出,他的诗文,唱出国家“文革”灾难结束后的新悦之声;他在电台工作时,唱出岭南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新声;他当出版策划人,引领出版界的潮流,唱出大陆与国际大都市接轨的新声;他与人合作,用十年时间打磨的“岭南三部曲”,唱出岭南人“敢为天下先”的新声。辛磊虽然只有过半百的人生,但他一生都在唱新声,唱新声的使命为他留下永生的文字。
  辛磊少年时,他爱读诗书,读大学时,中山大学有全国唯一的由学生编辑出版的刊物《红豆》,辛磊曾任该刊物的编委。地处岭南的中山大学具有开放、兼容的特点,不但老教授们支持学生办刊物,就连有智慧的出家人也被请到学校课堂讲学。在多元的校园氛围熏陶下,辛磊身上既具有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也有淡泊名利的超然想法。他的诗,例如《我们正年轻》、《祖国,我这样为你歌唱》等,就是激情豪迈的篇章。他的随笔,更多体现对名利的淡漠。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与祝春亭合著的“岭南三部曲”,都是描写在困境下创造辉煌的变奏,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艰难深处挖掘一种精神。岭南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大清商埠》,是在清朝一口通商的广州“十三行”的历史仍属冷门题材时,辛磊捕捉到这一题材具有广东与国际商业接轨尝试的重大意义,于是借助“十三行”商人的后代、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梁嘉彬的《十三行考》和美国商人亨特的《广州番鬼录》两种重要史料,再参考大量的清史、明清通商史、广东及广州史等资料,写出一百五十万字的煌煌巨著,获得2009年广东鲁迅文学奖。
  《大清商埠》写农业社会里商业的历史,要在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创造商业的辉煌必然要有一种精神。清朝时广州的“十三行”,外商居住的环境奢华得像欧洲贵族的住所,“十三行”商人积聚的财富也富可敌国。然而,“十三行”却在官府、行商、市民和外商的矛盾纠结中被大火烧成灰烬,大火烧掉一口通商的繁荣,也使“十三行”这个中国首先与国际接轨的商业街淡出历史,辛磊怎样为这段历史唱出精神、唱出新声呢?他在《大清商埠》里,首先摆出“十三行”商人面临的矛盾,通过塑造行商之首潘振承由草根发展成巨富的故事展开各种纠结。清朝皇帝做着“八方来仪”、“天下共主”的美梦,而西方来贸易的人也很傲慢,两个骄傲的民族相聚,必然很多矛盾,“十三行”是贸易的交汇点,也是矛盾冲突的聚焦地。潘振承面临朝廷和地方、广东与闽浙、行商之间、行商与散商、公行与朝廷及官府、地方官与粤海关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根源是“朝贡贸易”体制造成的。其次,辛磊摆出在“朝贡贸易”下商人艰难的生存状况。在朝贡贸易体制下,官员也盘剥行商。为了完成每年向朝廷交纳贡品,潘振承绞尽脑汁。因为是朝贡贸易,朝廷很爱面子,在债务上采用双重标准,若外商欠行商的债,朝廷不管;若行商欠外商的债务,朝廷首先对债务人抄家入官,以偿外债,倘若资不抵债,则要公行全体成员承担债务,朝廷这样做,是认为泱泱大国,不能欠夷国商人银子而让人贻笑。“十三行”商人的贸易属特权,商人们虽有官品,但本质上是商人。普通商人破产是自己的事,而行商破产要按照惩治官员的条例,财产没收充公,当事人甚至家人还要流放到伊犁服苦役。
  在朝廷如此苛刻的管束下,辛磊和祝春亭写出“十三行”商人的粤商精神。潘振承怎样带领“十三行”的商人开展贸易?他采用变通的手法,例如,按照朝廷防夷条例,几乎是把外商当犯人囚禁,这样不利于对外贸易,潘振承善待外商,在商人地位低微的情况下,潘振承如果用三板斧的作风解决问题,只会一团糟。潘振承无法改变朝廷的政策,但为了自己和同仁以及广东的对外贸易利益,他善于变通,用变通获利,从而造就粤商精神。相对内地而言,广东边缘、偏安、临海,不是儒家正统、封建规范,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一种融合东西南北多元培养的文化,并由这种文化培养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辛磊通过十三行商人面临的矛盾,清朝贸易体制下的桎梏,唱出敢为人先的新声,这种新声是广东几百年来对海外贸易的经验积累,也是当代广东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取得卓越繁荣的基础。
  辛磊在《大清商埠》唱出善于变通和敢为人先的粤商精神,唱出是否要对外开放的历史悲歌,那么,怎样实行对外开放呢?辛磊和祝春亭用“岭南三部曲”的第二部著作《大国商魂》唱出了对外开放的壮歌。
  登上洋务运动舞台的广东珠海籍人士唐廷枢,于1873年被北洋大臣李鸿章任命于危难之际,管理经营奄奄一息的轮船招商局。唐廷枢入主轮船招商局后,采用股份制,制定有关章程,开启近代企业管理建章立制的先河。面对洋轮公司的恶性竞争,唐廷枢请求朝廷增拨招商局承运的业务,恳请各埠华商鼎力帮衬招商局,发动广帮乡友积极招揽客货生意,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和英国洋轮公司太古洋行订立齐价合同,把轮船运费恢复到竞争前的水平。唐廷枢实现了将过半的中国江海轮运航权收归大清的宏愿,中国减少数千万两白银运费流入洋商腰包。但是唐廷枢使轮船招商局从困境中走向平稳经营之后,就与清政府官督商办的制度发生冲突,最后被逐出招商局。
  唐廷枢使招商局起死回生,在他身上同样体现了“十三行”商人潘振承敢为人先精神。唐廷枢实行改革开放的实业虽然以悲剧结束,但辛磊没有停止对岭南先驱精神的吟唱,在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大江红船》中,描写一个由出身卑微的艺妓组成的乘着红船沿江巡演的小小落乡戏班,经历无数劫难之后,终于成为登上粤剧最高舞台的省港大班的传奇。一号女主角云婉仪是小艺妓,先被军阀纳为义女,后与富家公子相恋,并被军阀内侄想强行占有;二号女主角秋芳影,原为雏妓,她俩在戏班的磨练后都成为大牌名伶。还有红船班主何彩凤,一介妇人,把一个小小的红船戏班造就为省港首屈一指的粤剧大班。《大江红船》写三个女人在粤剧界所创造的辉煌,如果没有敢想、敢为、善于变通的岭南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辛磊在他的“岭南三部曲”中,通过人物跌宕起伏的际遇,反复颂唱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为岭南精神立下传颂的丰碑。
  辛磊为什么能在没有人写过的冷门题材挖掘出传世精神?除了他善于思考外,还因为他生命的骨子里也浸染着敢为人先的先驱精神。读大学时,他就经常写出思考人生的诗篇;在电台工作时,他就关注农民,深入农村调研、采访,在寒夜里披着潮湿的棉被写作,他写作的新闻稿获“全国林业新闻优秀奖”;他参与策划的广东开放型乡镇企业家的评选,宣传广东的乡镇经济发展,得到广东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香港回归前,他抓住香港回归催生的香港题材热的市场,推出港台政界、商界、娱乐巨子的出版计划,引发出版界跟风;他和祝春亭用生命谱写的“岭南三部曲”更是唱出岭南人的南风潮精神。
其他文献
1978年 六十一岁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招生,复任第一副院长、教授、党委委员。  3月,在中央工艺美院组织举办《吴冠中作品展》。此为吴冠中归国后首次个展。  4月,文化部致函轻工部请张仃同志参加美术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设计工作。  夏,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邀请,担任彩色动画片《哪吒闹海》美术总设计,在山东沿海渔村体验生活。  5月26日,《日本东山魁夷绘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出席开幕
蒲松龄的《聊斋词》,上、下两卷,收录了一百十几首词作。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四首《金缕曲》,分别以“形赠影”、“影答形”、“影赠形”、“形答影”为题,独具一格。他曾经分析过自己科场失败的原因,一是考官滥选,二是自身不争,三是命运驱使。而在聊斋先生的这四首词中,参互为文的“形”(肉体)和“影”(灵魂),在赠答对话中作自我嘲讽,自我调侃,自我勉励,也显现了足够的自知之明。  出生于日渐败落的地主兼商人之家的
晚清湘人中,左宗棠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伟大的爱国者,率领湘军收复新疆,但是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也只止于此。因为对他的争议比较少,所以研究他的成果很多。家书是左宗棠研究深入的一个独特门径。近代以来史学界就不乏家书出版和研究成果,如《清十大名人家书》、《中国历代名人家书》、《湘军四大将帅家书精选》等,左宗棠家书也在《左宗棠全集》中首次全部收录。家书以其真实性成为研究历史人物的第一手史料,得到史学
浦江清,1904年出生于上海松江,家境清贫,却聪颖好学,1926年从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陈寅恪的助教。课余,他学习梵文、满洲文、法文、德文。1928年,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并入中国文学系后,浦江清担任大一国文课的教员,1929年又增加了中国文学史课的教学任务,直到1937年秋。  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的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增补本)》中,“清华园日记(上)”
若以经、史、子、集作为国学的分类,方志当属史部。《四库全书》把方志列入史部十五个子目之一的地理目。在卷帙浩繁的志书中,直隶志书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因直隶为燕赵大地,历史久远;因其拱卫京师,地极冲要;因其曾居全国八督之首,权重位显。《直隶风土调查录》、《大中华直隶省地理志》、《直隶疆域屯防详考》(简称“直隶三书”)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三本直隶志书,年代较为集中,主题又都与地理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荀子(约公元前313—约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曾游学齐国,在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晚年总结百家争鸣与自家学术思想成《荀子》一书。秦火劫烬,书藏于汉秘府,经刘向整理校订,定为三十二篇。至唐代,因“编简烂脱,传写谬误”,经杨倞订正注解,重加编排,成二十卷写本。后人颇有议论。《荀子》流传千古,屡经刊刻,注本纷出,版本滋多。至清末王先谦采集各家之说与清代学者训诂考订成就,刊成《荀子
一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头是藏族姑娘卓玛采集松茸的故事,山高路远,采集不易;需有一定的松茸知识、经验与灵感,一天下来,卓玛收获不易。片中淳朴的藏族姑娘卓玛顶着初春的寒冽,一边调动全身感觉器官,一边向母亲学习采集松茸的知识,她俩缓缓走过藏区的原始森林,在各类树根下一棵又一棵找到松茸的痕迹,藏区的松茸除了少数留在国内市场,大都乘飞机前往日本,成为日本国民的盘中野生大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
近重读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以下简称为《续记》),感慨良多,为先生对书的痴迷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可以说,众多藏书家中,我最敬仰和感觉亲切者即为西谛先生。  读完二“记”,又重读其1940年日记《求书日录》。1月8日有购《皇朝礼器图式》记录。原文如下:“下午,至传新书店,得《皇朝礼器图式》残本三册,图极精细。闻有九册,前为平贾王渤馥得去。如能合璧,大是快事。”读完依稀记得《劫中得书
因为搬迁频繁,为图轻省,平时对纸质藏书格外挑剔,但凡能从图书馆借或是能找到电子版的读物,我都尽量不买,更少有收藏。因此,但凡能动用我荷包,必是发自内心喜爱的“硬货”,我之“硬货”标准也比较简单:作者学术深度要值得笔者敬重,作品内容值得学习并利于反复品味,最好能够终身陪伴自己并值得传家。此外,最重要的是,心心念念非占有而不能满足的,早晚都会买来灯下相伴的。而《宗教思想史》,正是我心中这样一本“硬货”
在盛唐诗人高适(700?—765)的集子里,有两首赠杜甫(712—770)的诗,杜甫均有回应,读起来很有兴味。高诗云: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  ——《赠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