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从历史角度探讨电影修复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演变,再从艺术研究视角阐述电影修复如何形成既保留历史痕迹,又契合时代需求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电影修复历史与规范的基础上,探讨数字人文背景下,新兴科技如何具体推动电影保护、修复、创新与传播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文章对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修复历史、修复规范以及时代意义进行全面的阐述,将文化强国中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放置于更具体的实践层面上进行研究.
【机 构】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历史角度探讨电影修复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演变,再从艺术研究视角阐述电影修复如何形成既保留历史痕迹,又契合时代需求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电影修复历史与规范的基础上,探讨数字人文背景下,新兴科技如何具体推动电影保护、修复、创新与传播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文章对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修复历史、修复规范以及时代意义进行全面的阐述,将文化强国中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放置于更具体的实践层面上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白蛇2:青蛇劫起》作为传统民间传说的最新动画电影演绎,突破了传统的以男性主角结构故事逻辑的做法,将女性主义视角延伸至主体和象征层面,在以奇幻想象的超真实主义画面展开冒险故事过程中,探讨了当代女性所面临的社会性别与身份焦虑问题,将传统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全新的时空营造,赋予其当代的面孔和精神,借以思考和表达当下女性的一些困境与女性母题,无疑能够赋予古老东方传说新的生气和灵魂,将中国动画提升到新的高度.
作为影响全球格局和世界历史的重大自然灾难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从世界史意义上对电影文化与审美提出了叙述、记忆、反思这场灾难的要求.即从人类共同体意义来突破灾难片类型文化传统,实现传染病类型片、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与总体性的统一.作为全球首部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为题材的院线电影,尽管《中国医生》做出了类型化与现实主义相统一的努力,但如果从新冠肺炎的世界史性来看,《中国医生》在现实主义和传染病类型片方面,还有很多更高的目标需要达成.
本文为电影现象学的综述性论文,维维安·索布切克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的肉身感知前提出发,沿着一条身体经验的线索对新千年之前由索布切克、琳达·威廉姆斯和劳拉·马克斯等人所引领的北美现象学电影研究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通过质疑视觉对其他感觉的特权,将看电影的经验推广到各种不同的身体感官,本文提出了基于感官综合的电影美觉主体概念,并思考了联觉与共觉、身体与再现、字面与隐喻等具身体验方面的理论问题.
在李前宽创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基本关切和主题是再现历史、彰显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他的创作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呈现不俗的审美意识.李前宽融合重大主题与想象力的电影,努力拆除制式电影模式,韫有新中国电影和新时期电影中几个关键时刻.文章依时间序及逻辑线,聚焦李前宽的生平、创作、活动、人文类型及“第二空间”的特点,涉指一种制式电影、两种再现秩序和三种人文类型也即当代电影的三个方向的思考,对李前宽的创作和中国电影的发展给出学术评价.
《白蛇2:青蛇劫起》与前作《白蛇:缘起》相比,在影片类型、影像风格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围绕动画电影类型和世界观的构建、技术迭代和团队成长、动画影像和造型设计、工业化生产的探索与实践等,黄家康展开深入的阐述.他认为,动画电影的类型、影像风格、叙事方式都不应囿于传统范式,而应该在各方面勇于变化,通过创作和技术迭代,不断挑战与创新.他同时对中国动画电影的观众、工业化体系、产业的未来发展做了较为独到和客观的表述.
结合脑电空间分析和皮电时间检测的特征,拓展神经电影学分析范式,比较VR电影与传统电影对于观众感官认知客观数据的变化,证明人类观看影像时追求客观世界同一性的视觉加工偏好和情绪唤醒瞬间性特征.同时,以多部同时拥有VR和传统放映形式的短片为例,收集观众反馈的主观行为数据,在VR与传统电影之间比较观众对晕动、空间、时间、交互、引导、记忆、情绪的感知差异,依据感知特征指出VR更适合表现困境求生、人生旅途、寻宝解密等电影题材和类型.
以“接触地带”这一概念为分析框架,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上海大戏院在上海地理和跨文化景观中的位置,以及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意义,进而研究了上海大戏院的开业对改变中外电影放映不对称格局的贡献.最后两部分分别讨论范朋克主演的《月宫宝盒》以及20世纪30年代苏联电影在上海大戏院的放映,以说明上海大戏院的空间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成为冲突和抗争的舞台,以及经营者如何利用地理空间优势应对电影审查、国家利益冲突等问题.
从“影游联动”到“影游融合”,以影视为视角的认知谱系已有近十年的存在周期.是从传统的影视学科意识出发,将“影游融合”认定为“电影工业美学”的一个阶段性的特殊影像形式;还是以跨学科的视角进入,将其视为已是相对独立的媒介形态,从不同媒介迭代周期内的视觉影像秩序、媒介的物质性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出发,直面其繁华背后的技术、人才限制等制约全行业的真切问题?这直接关乎我国以网络游戏、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能否实现整体性的全面“升维”.
当电影不再是“照相式逼真影像”,基于索引性的影像指涉,也不再有具体所指之物的话,将如何定义电影?当下正在发生的数字技术革命,通过物数据化与数据物化的过程,整个世界都被数字视觉化了.虚拟制作技术在电影与影像的跨媒介叙事中的广泛运用,正在对电影的镜头语言、美学范式,甚至产业建构产生根本性影响.从再现性到创构性,虚拟制作的技术目标与美学追求,并不是要消解电影再现现实的艺术功能,而是要达到增强现实,甚或是超现实的艺术功效.
《燃野少年的天空》中“燃”和“野”的意味,指向的是一种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青春歌舞姿态,一种追求与众不同的青春情念形式.通过展示一群略显边缘的青春少年试图练习歌舞和掌握歌舞技巧,并最终完成一场大型歌舞秀的心路历程,《燃野少年的天空》的导演张一白、韩焱及其创作团队按照歌舞片的基本模式,结合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现状,意图用中国行业内顶尖水准的制作技艺创造一部精美的能唤起一代青少年共鸣的青春歌舞励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