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工作已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对我国“三农”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提出了新阶段“三农”发展路径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22-1
0 前言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历经30年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和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三农”问题是核心层面。因此,重视“三农”问题,下决心解决好“三农”问题,无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化解、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还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化危为机和内需拉动,都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 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就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在这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的推动下,“三农”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比如:当前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迫在眉睫;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加大,多渠道开拓农民创业就业增收门路迫在眉睫;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加快务工经商农民市民化迫在眉睫等等。
2 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任务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在形势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凸显,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致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民主,最深切的期盼是服务”,因此,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要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互进共促的体制机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下一步农村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农民获得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政治权利,从经济人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人,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下一步农村改革的方略是要更加注重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配套、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着力形成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机制。
3 积极探索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路径
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路径,要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和让农民享受富裕幸福的新生活的目标,在当务之急应致力于以下五个方面:
3.1 以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打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要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的主导作用,实施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战略,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加快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促进县域经济由工业经济主导向城市经济主导转型。
3.2 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主线,打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从工业经济主导转向城市经济主导,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生态特点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要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行省直管市、县的体制改革和中心镇培育工程,逐步把县城培育成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把中心镇培育成现代化小城市,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3.3 实施创新强农战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紧迫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模式,积极探索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优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3.4 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以村庄整理和农房改造为抓手,建设富裕文明农村新社区
要按照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思路,优化村镇布局。尽快改变传统村落分散布局和农居杂乱无章状况,开展田野上的住房革命,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新市镇安居乐业,推进村庄撤并和集中农居点建设,搞好中心村社区规划。
3.5 以推进农民创业创新和培训教育为抓手,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培育新型农民
要进一步掀起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地全民创业的新高潮,形成企业创大业、能人创新业、农户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完善能人创业带动更多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以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分化。要创新农民培训教育方法和机制,把普及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创业者。
作者简介:吴道龙(1955-),男,浙江庆元人,浙江省庆元县五大堡乡政府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农产品服务、农业技术管理。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22-1
0 前言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历经30年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和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三农”问题是核心层面。因此,重视“三农”问题,下决心解决好“三农”问题,无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化解、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还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化危为机和内需拉动,都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 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就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在这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的推动下,“三农”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比如:当前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迫在眉睫;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加大,多渠道开拓农民创业就业增收门路迫在眉睫;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加快务工经商农民市民化迫在眉睫等等。
2 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任务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在形势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凸显,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致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民主,最深切的期盼是服务”,因此,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要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互进共促的体制机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下一步农村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农民获得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政治权利,从经济人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人,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下一步农村改革的方略是要更加注重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配套、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着力形成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机制。
3 积极探索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路径
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路径,要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和让农民享受富裕幸福的新生活的目标,在当务之急应致力于以下五个方面:
3.1 以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打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要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的主导作用,实施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战略,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加快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促进县域经济由工业经济主导向城市经济主导转型。
3.2 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主线,打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从工业经济主导转向城市经济主导,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生态特点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要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行省直管市、县的体制改革和中心镇培育工程,逐步把县城培育成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把中心镇培育成现代化小城市,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3.3 实施创新强农战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紧迫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模式,积极探索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优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3.4 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以村庄整理和农房改造为抓手,建设富裕文明农村新社区
要按照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思路,优化村镇布局。尽快改变传统村落分散布局和农居杂乱无章状况,开展田野上的住房革命,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新市镇安居乐业,推进村庄撤并和集中农居点建设,搞好中心村社区规划。
3.5 以推进农民创业创新和培训教育为抓手,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培育新型农民
要进一步掀起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地全民创业的新高潮,形成企业创大业、能人创新业、农户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完善能人创业带动更多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以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分化。要创新农民培训教育方法和机制,把普及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创业者。
作者简介:吴道龙(1955-),男,浙江庆元人,浙江省庆元县五大堡乡政府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农产品服务、农业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