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出发,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存在的帮扶力度、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探索发展的进程中,各高校百花齐放,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教育模式:学科导向模式、实践导向型模式和综合型模式。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借鉴试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验,国内许多院校以一种新的教育观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的帮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强大氛围。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和帮扶,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场地场所的供应等方面,还没有强大的政策支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系统性差,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高校师资的引进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专业面狭窄,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不能系统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讲课只能照本宣科,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获取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创新创业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之一。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通过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成功企业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组织学生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邀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并吸纳部分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的组合设计,用模块化方式实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取决于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常由教师进行指导。学校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施行个性化管理。导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果。高校也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
(五)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创新创业活動的开展,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团结合作,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充分发挥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的能力。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活动环节
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利用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创业示范园等形式,实现校企联合,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倡导学生定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7-240.
[2]陈颖,李永能,葛长荣.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5):72-76.
[3]李晓静,陈树微,唐恩思.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实践研究[J].社科纵横,2011,9(26):282-283.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探索发展的进程中,各高校百花齐放,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教育模式:学科导向模式、实践导向型模式和综合型模式。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借鉴试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验,国内许多院校以一种新的教育观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的帮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强大氛围。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和帮扶,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场地场所的供应等方面,还没有强大的政策支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系统性差,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高校师资的引进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专业面狭窄,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不能系统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讲课只能照本宣科,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获取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创新创业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之一。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通过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成功企业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组织学生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邀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并吸纳部分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的组合设计,用模块化方式实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取决于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常由教师进行指导。学校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施行个性化管理。导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果。高校也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
(五)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创新创业活動的开展,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团结合作,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充分发挥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的能力。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活动环节
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利用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创业示范园等形式,实现校企联合,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倡导学生定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7-240.
[2]陈颖,李永能,葛长荣.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5):72-76.
[3]李晓静,陈树微,唐恩思.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实践研究[J].社科纵横,2011,9(26):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