俨然清平世界,恍若武陵人家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65759289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勤本土的各类风俗习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民勤人民喜爱的沙米、碱籽炒面两大沙漠珍宝,以及自制的棉麻服饰,都受到地方环境和农业生活的影响,体现一方特色。除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外,人口迁徙等因素对婚丧等仪礼风俗也有影响,使其与周边地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独特的民勤风俗与时俱进,生动地体现时代性等特點。
  关键词:民勤;清代;风俗;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22
  “风俗”是继承历史文化的一种血脉,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有着强大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深深根植于百姓生活的土壤之中。应劭《风俗通》序曰:“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象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风俗对于民勤地区的百姓生活影响十分深远。
  本文从清代民勤的岁时节令、饮食、服饰以及仪礼等方面了解清代民勤人民的风俗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研究清代民勤百姓的风俗习惯,剖析其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人口迁徙以及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岁时节令
  岁时源于历法,节令源于季节气候,所谓岁时节令,即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制定的节气时令。在传统社会,因岁时节令逐渐形成的风俗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生活方式,人们将其视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有调节与整合社会等文化功能。民勤这一边陲之地,该地岁时节令除以上功能外,还有其它独特之处。
  (一)春节
  春节是清代民勤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称“过年”,时在农历正月初一。从广义上说,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民勤也不例外,年复一年地延续着这个古老而久远的风俗习惯,它调节了民勤人民一年的辛劳,在多姿多彩的风俗活动中呈现出最热闹最快活的喜庆气氛。
  1.祭灶
  祭灶这一古老习俗,最早称为“纪灶”,是为了纪念让人用火食的先灶者。后来演变为祭祀灶神。《论语·八佾第三》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见远古已有灶神和祭灶之举,只不过当时在夏天举行。到了后汉,有阴子方者,在腊日早上做饭时,忽见灶神显形,子方多次拜祷,将家中黄羊杀掉,祭祀灶神。此后,子方家累世昌盛,人财两旺。后来,人们争相效仿,在腊日用黄羊祭灶,相沿成俗。清代民勤人民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家家祭灶,他们在灶神两边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将自家做的小花卷,俗称“灶卷儿”,和一些瓜果一起放在供桌上,设香炉等供器祭祀。祭毕,全家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有客人到来都要邀请品尝些许。
  2.除夕
  元旦前一天,即腊月三十(小月为腊月二十九)称除夕,人们讲究一个“新”字。这天晌午开始,清代民勤全县都在贴门神、春联,点香烛。傍晚时,悬祖影、奉家谱、上家庙或上祖坟焚香化纸祭祀,备酒茶肉汤敬祖先,俗称“上汤”。爆竹声中全家聚餐,名叫“食汤”、“吃团圆饭”,家长给未婚嫁的儿孙发压岁钱。除夕夜,把年前杀的猪、羊、鸡的骨头煮熟,一家人一起啃骨头,叫做“装仓”。这一夜烛香三盘,灯火通明,全家人围在火炉旁“熬寿”。
  清代民勤人民除对自家祖先的祭祀外,大年初一凌晨,全家人穿上新衣,孩子们怀揣馒头或包子来到大门外,按天干地支,到自家的牛棚或羊圈看牛羊睡卧的方向,推算“喜神”方位。之后大家抱来柴草,燃放大火。这称之为“燎天篷”。燎天篷时不忘燃放鞭炮,大人小孩均要在鲜红的火焰上来回跨越,并高声欢呼:“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坏人远离,好人相逢了;百病消散了;五个丰登了;空怀出门,满怀进门”等吉利歌谣,祈望新年里吉祥如意。“至时家家有火光如炽,自远观之,团团总总,直天火焚烧,烟翻云卷,红霞堆血,伴以炮仗噼啪之声,顽童戏闹之声,晨鸡司明之声,俨然清平世界,恍若武陵人家。”
  3.元宵节
  清代民勤人元宵节热衷于赛灯,故称“灯山会”。灯山会上尤以晋商技艺超群,“有李道民者,取沙竹蔑片做鱼鳘鹰鸮,其状栩栩如生。走马灯尤精美,彩绘《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衣冠行止,昂让成趣,观赏者称赞不绝。山西人王复礼,将沙枣枝结扎成树,挂上玲珑精巧的灯笼数百枚,如繁星点缀,灯花耀眼,成一时之盛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沙竹林、沙枣林已经不复存在,用沙枣枝扎成树的壮观景象只能靠想象呈现于眼前,扎灯的技艺也慢慢消失人间。但是元宵节闹“社火”,唱“小曲”的传统依然流传着。随着城市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清末民勤“灯山会”以另外的方式流传下来,县人由个人赛灯逐渐转变为政府举办赏灯会,并加入了有趣的“猜字谜”游戏,组织“闹社火”,“踩高跷”、走“旱船”、“耍狮子”等活动。清代民勤元宵节灯山会形式的转变,是时代和地理环境转变的体现,从中可窥见商业活动正逐渐渗透到清代民勤人民的生活中,民勤人民纯粹的农耕生活正逐渐发生改变。
  (二)龙华会
  清代民勤龙华会或称“佛会”,或称“四月八庙会”,主要包括“赴男会”和“朝山会”,表达了民勤人民对苏武的崇拜。苏武持节十九年,忍辱负重不辱国,“一代忠良”自汉代以来名垂青史。唐朝诗人李白《咏苏武》: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苏武精神扎根民勤,苏武山就是以苏武命名,在县城的东南12公里处,自明清以来,山上相继建有苏武庙、百子娘娘庙、真君庙及苏山书院等寺院建筑。清代民勤百姓对苏武的敬佩绝不限于此,更是把苏武当做神灵来供奉。
  赴男会: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清代民勤有登高习俗。这一天有的百姓都去登苏山,去苏武庙祭拜神灵。有的去枪杆岭,祭拜送子娘娘,为求得男孩,称之“男会”。高宗乾隆五十年,载有:“四月八日令陶登苏山,吊子卿……”。《岁余佳话》中将四月八日称之“赴男会”,大概缘于圣母显灵。宫中塑有男童像,匍匐趋前,相传祭拜者摘取男童像前食物食之,就可得男孩,因此百姓争先恐后地抢食。   朝山会:即清代民勤人民在山上开设朝山会,推举主持人,每逢圣诞之期,献牲献盘,一为景仰苏武,一为酬谢众神。是日,全县百姓携儿女,纷至沓来。有的焚香顶礼,有的送花鞋、神袍,也有专为求子而来,还有学校学生、机关职员参观游行,或表演戏剧,或举行体育比赛活动,或登山赏景、参观古祠旧宇。小商小贩、杂耍角技前來于此,车马辐辏,热闹如市。
  清代民勤县只要有节日几乎都会有庙会,这似乎与周边地区的习俗无差别,是一种对神灵的集体意识请求,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但是,清代民勤县“赴男会”和“朝山会”之所以不同,缘于县人在特殊的日子里,将庙会赋予另外的特殊含义,他们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钦佩之意,还不忘对神灵表达渴望家有男孩的心理需求,并且得到政府的支持。
  (三)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因“端”与“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又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称“端阳”。时在农历五月五日,是汉族人民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节日。
  清代民勤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主要活动是小孩子穿五毒兜、香荷包,吃鸡蛋、粽子、油糕等。五毒含有巫术意义,一般指蛇、蝎、蜘蛛、壁虎、瘤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有毒性,咬人之后会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容最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伤害。清代民勤在端午节时,人们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即家人给小孩做“五毒肚兜”。肚兜一般用大红色的布,五毒图样主要用白线、黑线或绿线,稍加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此外,清代民勤还有一种特有的习俗,在五月端阳节的前一天,细心的母亲为小孩子们编上各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的花绳子,编好后将其挂在屋子外面被露水滋润一夜,端午节清晨戴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五彩绳谓之“长命缕”,寓意平安吉祥。民勤妇女们在端午节还要蒸上扇子,粽子回娘家。
  (四)重阳节
  九月重阳,又称之为“祝秋”,清代民勤百姓有登高之俗。只要是坝上的百姓,登高必到苏山;湖区的百姓则肯定选择登枪杆岭。苏山之会名曰“橐羊”。《镇番遗事历鉴》中记载:“明朝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重阳节,乡民在城北教场赛驼,红柳岗牧民刘矶如夺冠。”“这恐怕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一则时间最早、纪年确切,而且记载也较为详细的古代民间赛驼资料。”届时,民勤百姓驱赶驼羊争相登山,声势浩荡,连绵数十里。“百乐相辅,声色喧嚣,辐辏接踵;拜苏庙,饮蒙泉,凭栏把酒,遥吊前贤,暗托荫庇。”清代民勤重阳赛驼会虽有间断,但到世祖顺治九年壬辰年,宣布“遵古之遗义,恢复‘驼羊会’”。届时,全县百姓云集于苏武庙前,百乐杂技,各显其能;车马辐辏,恍如闹市。驼羊牲畜,蚁集于山;叫卖之声,此起彼伏。并有赛驼之举,选高壮骟驼五十峰,列阵如墙,以锣声为号,竞相奔腾,尘土蔽日。赛后,举办者为优胜者挂绶带,鼓乐升平。蒙泉处取水者摩肩擦踵,牧人得之,保六畜无灾疫;人饮之,四季安康如意。
  当然清代民勤不仅有独特的春节,庙会,端午节以及重阳节,在元日时(即农历正月初一日),一般不去走访亲朋好友,《镇番遗事历鉴》记载:“元日,市民作傩戏,倾城往观。有乡民自演小戏至于大关庙者,人烟辐辏,车马喧阗,为边城一时之盛。”每年春秋季,全县人民进行祭祀,以求来年五谷丰登,万事和顺。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是真武神的诞辰,民勤百姓都到真武殿祭祀,场景十分壮观。清明时节去郊外给祖先上坟,长达七八天之久。去郊外祭祀有郊游观光的性质,久而久之成“踏青”、“歌山”。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户户有晒衣物之俗,妇女竞相出衾服,祭祖墓、奠凉浆。七月初扫墓祭拜。七夕节俗称“乞巧节”,有乞巧者对月穿针,穿入者称为“巧娘”。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设案上香祭拜月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十月十日送寒衣。腊八之日农村有吃“腊八饭”,抢“金马驹”的习俗。“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最早打上井水者,称为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
  二、饮食和服饰习俗
  (一)饮食
  民勤县人皆喜欢面食,其次为黄米、小米、青稞等。春夏二季一日有三餐或四餐,早饭叫“腰食”,午餐叫“晌午饭”,晚饭叫“后晌饭”。因民勤县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食物除百姓耕作所得外,还有沙漠中沙生植物可食。清代灾荒年间,百姓颗粒无收,以采集沙生植物果实充饥。逐渐地,这种食物被人们接受并经过精心研制,把用来充饥的沙生物产变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1.沙米
  沙米是一种野生物产,生长于沙窝,颗粒大小和芥末差不多,可用来煮粥。清代饥荒之年,民勤百姓采集沙米充作口粮。后来把沙米做成凉粉,夏天吃时清凉爽口。这种粉比面粉、豆面粉等另有独特香味,初次品尝者往往赞不绝口,吃过的人又回味不止。人们于山珍海味之外,又加上所谓“沙珍”,沙米凉粉即沙珍之一。此外,精选沙区羊肉,去油去筋,将肉丁切成豆粒大小般,加调料炒至微糊。沙米碾去壳后,在清水中煮熟,加入炒好的肉丁,待羊肉沙米微滚时,下入适量的手工面条,佐以葱沫,温火稍焖即可食。羊肉沙米面,米、面、肉、汤和而不粘,又相互渗透,既有素食的清淡明净,又具肉食的稠厚绵长,味道极其鲜美。
  2. 碱籽炒面
  碱籽是另一种沙生植物——碱菜的果实。碱菜丛生如棘,叶子微小,枝头上结有小花骨朵,花骨朵内就是碱籽。将碱籽割来,放在布单上用棒槌括打,掠去枝干,再将叶末骨朵皮和碱籽的混合物放入水盆中,把漂浮水面的杂物捞干净后,把水澄干,成纯净的碱籽。碱籽晾干后,入锅炒熟,然后用石磨磨成面粉,即可食用,称之“碱籽炒面”。这种炒面咸中带甜,细品之下,有特殊的味道。与沙米并称为沙漠野粮中之两大珍品。
  3.西瓜泡馍
  民勤县自己种植有“脆瓜”,属甜瓜,成熟于西瓜之前。皮瓤脆如酥梨,带有淡淡的清香,咀嚼时牙齿倍感清爽。民勤甜瓜种类凡多,哈密瓜为最;西瓜次之,其红瓤黒籽的味最甜,黄瓤黒籽的味次之,白瓤黒籽的味微酸。民勤县人有独特的吃法——将干馒头掘入瓜瓤,稍泡片刻后吃起来清凉爽口,是特有的美食。将出锅的蒸馒头置于烈日下晒干或将馒头置于馕坑中用火烤熟烤干,渗人瓜水时,可泛出浓浓的太阳味,放入口中,甘甜清香,酥脆绵软,嚼之有筋有骨,有声有色,百吃不厌。食后身心清爽,豪气顿生。   民勤清前期“土沃泽饶,可耕可渔”,有丰富的渔业生活,并有专门有关鱼的美食菜谱。然而到了清末,“地广水细,生产日繁,泽梁渐涸,多鱼无梦,惟蔡旗堡微有生息,然百步之洼所产无几,土沃泽饶成往事矣。”民勤的美食谱中少了鱼的一栏。除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外,清代民勤人民的待客之道也独具一格。虽没有满汉全席的排场,却表达了最诚挚的欢迎。《镇番遗事历鉴》中记载:
  镇人宴客,不以精肴盛烩,惟长面视为上品。长面者,长相晤面也。亦取长命百岁之意。妇人皆精于此。或拉或挽或擀,无不幼承家训,学有根基,终身磨砺,卒成绝技。挽面为上品,常以肉臊相佐;碱面稍次,或荤或素,以菜卤为多见;拉面又次之,中产之家,佐以醋汁蒜泥足矣。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地域的饮食习惯,该地域的农业生产生活更决定生活水平以致影响饮食习惯。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清政府比较重视边区农业生产发展,民勤县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随着石羊河流域的大规模开垦,下游水源日趋减少。从清嘉庆开始,农业生产又出现不景气状况,旱灾连年,一些民勤沙漠边缘的耕地被黄沙覆盖,村落被流沙掩埋,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咸丰年间,尤其自同治期,荒旱相继。不到20年光景,全民勤县人口由道光时的18万骤然下降为11万左右,耕地荒芜面积达40%,粮食产量成倍减少。在生活极为艰难的环境下,为求生存,沙米、碱籽等沙生植物果实自然成为食物首选,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时之需的沙生物产便成为地方小吃。当然,环境也影响一个地域的人民的性格。常年生活在沙尘侵袭,时受旱涝灾害威胁的民勤人民,磨砺出坚韧、粗犷、豪放的性格,待客之道也不拘一格,以长面代替其它地方的山珍海味,粗中有细。民勤人民将长面赋予美好寓意,以表示真诚。
  (二)服饰
  清代民勤的服饰体现男女之别,时代之别等特点。清前期,民勤百姓男着长袍马褂,女穿大襟衣衫,盖脚裙子。女衣裙皆绣有花边图案,脚穿三寸金莲绣花鞋。清末,男装分上下两套装,前行宽大且短,后行窄小且长。深冬戴羊皮帽,盛夏戴草帽。妇女很少穿裙子,只穿自制花衣衫、青裤等。商人、读书人和在外干公事的均穿长袍、戴礼帽。
  清代民勤服饰除上述特点外,重点在于服饰材质。民勤自古就以纺纱织布著称,清代民勤人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穿衣问题,而且以成品运销河西各县,颇负盛名。达到“家家有纺车,户户有织机”的普及程度。民勤最早把毛织品称为“褐”,原料是驼毛羊毛;麻织品称为“麻布”,其原料是大麻和苎麻等。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以前,全县纺绩全靠毛麻为原料,两者的使用比率,几乎各占一半。”当时驼羊毛经过净化、弹松处理后,用来捻线;大麻和苎麻成熟收割后,经过沤、剥、劈麻等工序,用来纺纱。人们用自产的褐布缝被褥,用麻布缝衣服。民勤还有一种毛织品,俗称毛毡,与毛毯并称。质地细密瓷实,铺用数十年不破不损。
  除自制毛麻纺织品外,清代民勤还有独特的皮毛服饰。清前期,民勤境内有青土湖,野生动物多活动于此,猎人在此打猎多有收获,皮毛服饰随之产生。当时民勤境内有狐,狼,土豹子,獾猪等许多动物。狐和土豹子本是稀有动物,其皮更为珍贵,一般用来做衣帽,色泽艳丽,皮毛光滑,可以御寒。这种珍贵的华丽服饰一般只有县内有威望的大族或者家境较好的士绅享用,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镇番帽”同样独具一格,风靡一时。“镇番帽”是一种凉帽,用当地的芨芨草编制而成,制作简单,材料遍地可寻,深受县人喜爱。有经商头脑的人把编好的“镇番帽”拿到周边集市去卖,获利不少。《镇番遗事历鉴》载曰:“通判刘炆倡率坝民编制芨芨晾帽,精细奇巧,与南地竹笠相垺。肆于甘凉诸州,民人多争购之。重兴堡麦秸挺韧,宜织草帽,令倡导之,蔚然成风,比户编织,其数以千万计”。一个地域的文化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清代“镇番帽”虽然不能推动全县经济,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给县人带来了一定的好处,“货于外阜,人称‘民勤帽’,而土人亦获厚利云。”
  三、仪礼风俗
  结婚是人生大事,尤其是在社会封闭,流动性差,个人自我选择机会少的时代,更加突显其人生大事的意义。无论贫富贵贱,几乎所有人都要经历这一充满悬念的时刻。在封建社会,男子在家庭與社会中,确立了财产名份,权威地位。家庭内严格按照嫡庶长幼确立尊卑,明确继承关系。自然而然,婚姻与家族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民勤虽地处边陲,但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大兴、大治、大盛的时期,在婚姻礼仪方面,“俗朴风醇”。民勤婚俗在明清时期,男女结婚年龄都比较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始嫁”,男数奇,女数偶合五十,应“大衍”之数。至晚晴、民国时期,一些豪门富户奢望“早生贵子”,“四世同堂”,婚嫁逐渐提前,男子“弱冠”而婚,女子“双九”当嫁。
  清代民勤“婚礼用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贵贱皆同。初聘用媒氏通言,女氏许诺,为使婚姻美满,双方合婚。男家馈礼币,送庚帖”,“庚帖或有或无,以翁受婿拜为准”。“将婚之前一二岁,男家具酌会亲,兼馈礼币,即纳吉纳采。”最为丰厚者“两石四,二十四”,即粮食两石四斗,分麦、豆、糜、谷,各六斗(共约今435千克);钱二十四元,回敬六斗六元。若索礼过多,会遭舆论谴责,严重者称为买卖婚姻,政府实行没财,杖责,处役。新人入门,先拜天地,合卺后,亲友相贺。送入洞房后,年轻人都以打趣、猜谜、偷房等方式取闹。取闹时不拘礼节,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婚后第三日行参灶礼,拜谒祖先、舅姑等人,亲友作贺,妆奁不计,酒馔亦俭贫者便之,惟乡村有赘婚以财之陋俗,孀妇再醮以妍媸定财礼多寡。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既包含着个体自身角色的转变,也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组,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体现。民勤结婚年龄的变化反映了清代民勤在农耕社会下对人丁兴旺的期盼,婚礼中的细节无不反映民勤的淳朴风尚。每次婚礼后,都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网络,民勤淳朴风尚得以薪火相传,并巩固了民勤的小农社会生活,保持一方净土。   四、民勤风俗特点
  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民勤民俗风情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民勤风俗文化的独特性,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分不开的,当然也存在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方性
  清代民勤县农耕文化尤盛,在中国的大文化系统之下,地方风俗文化要服务于当地的生活环境。清代民勤风俗文化映证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俗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例如民勤县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赛事会,自清代以来,每年端阳节和重阳节等节日,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作诗填词,举行吟咏比赛,内容或凭吊先贤,或抒情言志,或写景状物,或揭露时事。雍正十三年“冬腊之月,崇文社邀诸名士作禊修之会。学政张兴,县内举人卢生华,紳衿孟良胤等各制‘镇番八景’诗八首”,嘉庆四年二月,县人谢公“集钱筹设艺文社,邀诸生说经论文,辨析奥理”。民勤的沙米、碱籽炒面以及西瓜泡馍等饮食习俗无不体现地方特色。
  (二)实用性
  实用性是民勤风俗最突出的特点,民俗或风俗都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活动,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清代民勤人所织的草帽,起初只是用来纳凉遮荫,随之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向外贸易,成为有名的“镇番帽”。衣食住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勤人民服饰从清前期的长袍马褂到清末变成方便简洁的套装,妇女不再穿长裙。人们对各种神灵的祭祀,都归因于民间信仰的直接功利性,即他们的现实需要。清代民勤县时有时无的八蜡庙祭祀活动,因蝗灾所致才有所祈求;多任县令颁发“祭风伯”、“请晴疏”,派人主持祭祀,目的是为了天气晴朗,这与以往祈求龙王,雨神的行为看似相背,但最终目的均是希望天气不要影响农业生产。
  (三)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清代民勤的许多节日习俗也逐渐变化。受商业发展的影响,民勤元宵节更加多姿多彩,逐渐产生有趣的“猜字谜”游戏,“社火”、“踩高跷”、走“旱船”、耍“狮子”、摆“灯笼”等人文活动。清代民勤人民由原来的尚武风气潜移默化地转为崇文之风,上至乡绅下至百姓,都与文化联系起来,每逢节日,还会举办赛诗会等文学类活动,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勤地处河西走廊边陲之地,虽有一方“清平世界”,但其独特丰富的民俗生活,仿佛带领大家走进“武陵人家”。风俗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长期生活而产生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行为模式。不同区域之间的风俗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古语云:“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民可以说,地域的偏僻闭塞,不仅没能遏制民勤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反而使这些风俗习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弘扬发展,形成了民勤特色。这代表了民勤人民的文化精神,也是当地人民的文化信仰。能够挖掘出正在演变或已经演变了的民俗风情,考察它所反映的丰富的社会生活,这对民勤振兴地方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意义深远。
  每一个地域的风俗都经过历史长河的基奠,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依托。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文明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有关农业的事物。清代民勤人生活在这种社会形态之下,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发展经济,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每逢岁时节令,都有祭祀、庙会等民间信仰活动。“燎天篷”、“赴男会”、“朝山会”以及“抢金马驹”等很多行为都可以认为是人们为谋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民勤清代风俗之所以具有地方性、包容性、實用性和时代性,首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其次,民族交流和人口迁徙使民勤风俗有别于周边;商业逐渐繁荣发展,推动了民勤社会风俗的转变,呈现出新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民勤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三三八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2年。
  2、民勤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民勤文史资料选辑》(一),民勤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年。
  3、陈恩德主编:《民勤民俗风情》,民勤县印刷厂印刷,2001年。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林永匡:《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6、汪石满主编:《中华文化精要丛书——中国民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7、陈新民、张小林、马健编著:《传统礼仪》,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年。
  吴开华8、、赵登明:《民勒方言与普通话》,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
  8、徐日辉:《甘肃饮食文化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9、刘再聪主编:《民以食为天:甘肃饮食民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彭金山、王知三:《中国民俗知识·甘肃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复杂性,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情况,物理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降低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82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创设何种问题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
期刊
摘要:活动元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元素,中学化学以活动元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活动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90  活动元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元素,为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需要为学生设定几个有机统一的子任务,构建学习实践
期刊
摘要:高效课堂是当代教师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主要是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行为或者教学方法等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教育,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能够获得单位时间内更多的技能与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91  引言  随着各类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
期刊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枯燥性,导致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若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降低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幅度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数学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当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将思维导图使用到实际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清楚的数学概念形象,教师可以将枯燥数学知识进行整合
期刊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一要科学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二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三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97  高中生物是一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是初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对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歌唱作为音乐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帮助学生抒发感情、表达内心有着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情感抒发。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歌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93  音乐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之一,利用音乐诉说内心情感,可以帮助初中学生缓解学习
期刊
摘要: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当代,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理念和教育方针。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更要使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通过教学得到培养。语文教师要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首要教学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强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同时,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我国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以及新课改体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育;新课改;课堂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88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越来越重视,要求
期刊
摘要: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未来幼儿园五大教学领域依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整体提升我国现阶段幼教水平,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幼教中,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成绩。本文将从分别从五大教学领域出发,分析其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结合策略,以供各幼教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教学;五大领域;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
期刊
摘要:议题式教学通过“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使其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高中政治课将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平台,让学生在“议”中强化认知、交流观点、提升素养。文章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促进高中政治课程改革,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94  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