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毕节试验区的灵魂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多党合作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发展,要实现发展就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本文在对毕节试验区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浅析改革是毕节试验区的灵魂。
  【关键词】改革 毕节试验区 灵魂
  
  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充分吸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三大精神基础上,针对当时贵州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两大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改革的手段和开展多党合作共同帮扶的新机制,探索喀斯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8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正是得益于胡锦涛总书记在毕节试验区建立时确立的"以改革总揽全局"这一战略性指导思想的正确引领,才使毕节试验区不仅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而且在改革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多党合作之路,充分彰显了试验区"小试验、
  大方向"的特殊功能。
  
  1 改革是毕节试验区建立的思想基础
  
  面对日益突出的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世界性
  难题,采用什么手段才能在现行的政策、体制和法律框架下使问题得以解决?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为此专程深入全省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掌握省情的基础上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社会各方各界的建议后,提出将毕节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采用灵活的梯度政策来弥补日益扩大的效益差距,探索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试验区建立工作会议结束时,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曾20余次提及了改革,"改革"一词贯穿了整个讲话的始终。关于试验区建设的全局战略导向,胡锦涛同志说:"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灭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新途径"。关于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锦涛同志说:"'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首先必须是加强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要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必须改革束缚商品经济发展的僵化体制;要实现由救济扶贫向开发扶贫的转变,就要改革扶贫方式和扶贫工作;要实现生态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就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生态建设。因此,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动力"。关于改革的内容,胡锦涛同志说:"在制定、落实更加灵活和更加优惠的政策,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必须引导企业和有关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改善经营机制,……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企业、金融、外贸、宏观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
  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试验区建设的主导思想,改革的内容是引领试验区建设和长足发展的纲领性工作指南。18年来,毕节试验区建设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无不归功于改革这一战略性主导思想的确立;归功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确立;归功于试验区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及社会各方各界的倾力支持和帮助下,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2 毕节试验区的改革思路、措施及成效
  
  试验区建立以后,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实际,根据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需要,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以开发扶贫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的改革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互动平台,探索和实践8大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共同定点帮扶毕节的新机制;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建立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完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经济;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着力增强"造血功能";多形式开发非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推广适用技术,建立科教兴农新机制;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帮助农民进入城镇发展;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人地挂钩政策,形成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新机制;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帮助农户减负增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到农村从事开发性生产经营和领办乡镇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改革试验中,试验区创造了许多适应我区农村新形势、具有毕节特色的工作方法,如按照"五子登科"的思路开发治理国土,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实施"规模、规范、系列、配套、效益"为重点的集约经营,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之路;以集团承包的形式推行计划生育工作,变突击式管理服务为经常性管理服务,以林下种草、林草配套、草畜结合的方式推进退耕还林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各出其资,各计其功,打捆使用"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推进生态建设等等。正是通过改革,才强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开发扶贫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截止2005年底,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上升到231.02亿元;增长了9.87倍,年均增长9.55%以上,高出同期全国、全省的平均增长幅度。人均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412元上升到2005年的3200元,增长了7.76倍。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粮食产量达到247.22万吨,是1988年103.83万吨的2.38倍,基本解决了长期缺粮的突出矛盾。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3.02亿元升至3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上升到1876元,年均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10元,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减少到50余万人。
  二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首先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明显,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以平均每年50万亩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5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高到33.92%。其次是水土保持工作成果喜人,18年来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5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减少35%左右,最后是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得到加强。
  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进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从1988年的36.8%提高到90.6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1.29‰下降到8.59‰,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5‰,十八年间少生了8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劳务经济成绩斐然。
  四是综合开发实力明显增强,能源建设初见成效。固定投资从1988年2.4亿元提升到2005年的111.65亿元,以贵毕路、大纳路为标志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内昆铁路威宁段的建成通车和隆黄铁路黄织段的开工建设、地、县(市)、乡镇的油路改造和扩建等等,都将较大地改变了交通瓶颈性制约。以洪家渡水电站、纳雍火电厂等为标志的水电火电开发,奠定了毕节试验区黔电送粤主阵地的地位。一大批煤矿如鬃岭煤矿、林华煤矿、五轮山煤矿等大型矿井的建成和运营,初步形成了大煤保大电的格局。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美国汉氏、山东兖矿、华电、国电、西洋等集团公司的进驻,势必为试验区的发展驻入强劲的活力与不竭的动力。
  
  3 深化改革是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
  
  回顾试验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托起和推动毕节发展的基石,改革也是毕节试验区在全国许多试验区今天已逐渐淡出改革试验历史舞台的背景下,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源泉。然而客观地讲,毕节试验区如今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工作都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些原有工作的改革力度、方式和内容等都有待拓展。而且改革的力度、方式、措施等也必将成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改革的试验区,是没有活力的试验区,其发展充其量只能是渐进式发展而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18年来,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 试验区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不少人至今仍将试验区作为争取支持、优惠和帮助的战术性措施(用他们的话说试验区就是金字招牌),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也没有认识到国家建立试验区的初衷和目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将试验区作为金字招牌还是银字招牌,甚至是王牌,只要是作为一张牌都是一种战术性措施而非战略性全局主导决策,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和制约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务必果断地革除试验区建设与发展主导理念上的纯实用主义观念;务必继续将试验区作为推动贫困地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同时,也为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贡献的战略决策;务必明晰地认识到建立毕节试验区不是将其作为争取支持和帮助的手段,而是要在以改革试验的工作思路和手段使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试验区对全省、全国所肩负的"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特殊职能和使命。
  在试验区未来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改革,用改革试验来探索和破解制约试验区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要围绕试验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这一目标,以改革总揽全局,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新阶段综合配套改革,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土地使用、征用和流转新机制的建立,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土地收益,使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切实受益和得到实惠;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市)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使金融、信贷在试验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投资拉动作用;探索农业保险和银政合作新机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有效改革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弊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矿产资源开采矿区农民补偿和安置机制,有效遏制因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社会稳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中推进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指针,进一步加大我区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努力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建设中竞相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总结提练,使改革试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试验区18年的发展史,是一部毕节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创造性地战胜困难、改革创新和大胆实践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值得推广和宣传的有益经验。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深化改革、掀起改革热潮的同时,认真总结好各级政府,干部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所探索出的新机制、新方法,并以适当的方式在区内外宣传和推广,使改革试验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新机制更好地为试验区建设服务,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改革试验作出示范和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毕节试验区18年的显著成效雄辩地证明,改革是试验区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毕节人民向外展示自己,宣传自己,推介自己的成功之路。试验区要想获得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推动试验区建设走向新辉煌的实践中,只有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探索符合区情、省情和国情的新机制和方法,才能与时俱进地谱写试验区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1988.6.8)
  〔2〕《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十五年回顾与展望》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
  〔4〕《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观研究》
其他文献
朱成梁,1948年生于上海。自幼喜爱美术,后进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学习。绘本作品《团圆》获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最佳儿童图画书首奖,《棉婆婆,睡不着》获第二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  在他的手中,还诞生过许多耳熟能详的老连环画,比如:《擒贼记》《卢沟桥的炮声》《灶王节的故事》(获全国第四届连环画创作奖绘画二等奖)等。  在被他称作“绘本营”的工作室里,他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图画书佳
期刊
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外在客观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却要复杂得多;它不仅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还包含了历史因素、文化分歧、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通过本地社会各层面的大量调查,现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浅析如下。    1 历史原因    我所在的地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新中国,是"五所四司三码头"的辖地,各民族混居于此,
期刊
朱成梁说,画图画书,就像拍电影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笑起来,这样多形象呀,也很能让人自得其乐呢。当然,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画图画书,就要像拍电影那样认认真真,心怀一种敬畏感和责任感。而且,仔细想想看,画图画书和拍电影之间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呢。我们和大师一起到他的图画书作品中去看看他是如何“拍电影”的吧:  画《团圆》的时候,朱成梁毫不犹豫选择了江南水乡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这里面有他自己深深
期刊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诸如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及成人社会的外部影响,也有与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内部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无疑应该有着最大化的影响度,因为在排除异常生理原因之外,人在青少年时期和家庭的关系是最紧密的,和家庭的联系是最频繁的,从班杜拉的行为的习得性理论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行为带有极强的模仿性,而由于和家庭成员接触的频繁度和亲密度是最高的,家庭成员往往会成为青少年别无选择的最早和
期刊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综合起来,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十个方面;    1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健全的人格素养  拥有这样品质的人,他才会爱岗敬业、大公无私,他才会以崇高的师表风范出
期刊
"有爱才有教育"。一次师生间的小交流,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只要有爱,教育的成功就不会是梦想。  那天,满头大汗的博闻一进教室,只见头上冒烟,刚一落座,只听"啪"的一声,他滚圆的身子居然把衣服撑破了。看他狼狈的样子,我只好把他带到办公室。  11岁的博闻人高马大,比我还高出半头。是一个极难调教的学生。作业不写,上课不听讲,偷拿别人的文具,不按时站路队……名副其实的调皮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我们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要责无旁贷地以一种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中,转变思想和观念,探索新方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1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1.1 牢固树立"母语第一"的观念弱化母语教育会造成孩子民族自尊的缺失,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纷纷进行母语课程的变革,作为语文
期刊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就此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1 激发兴趣,培养英语口语交际的自信心    英语启蒙教学前,很多学生都对英语充满了兴趣。因此,我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吸引学生,以轻松、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了解英语,使学生感受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从而爱学英语。     2
期刊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     1 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1.1 创情激趣  当一个人心情舒畅时,思维活跃,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反之,心情不好时
期刊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教室文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室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通过建设教室文化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形成优秀的班级团体,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下面是我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 建设清洁教室,培养良好性情    整洁、美观的环境,能使人振奋精神。教室的清洁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