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生姥姥”是对旧时京城产科医生的尊称,也叫“吉祥姥姥”。对收生姥姥还有一些不敬的称谓,如“稳婆儿”“收生婆儿”等,当时这一职业并没有划归中医界。
其实,中医界早在宋代的太医局就设有产科,还有专门培养妇产科的学生机构。宋朝杨子建先生早在元符元年(1098年)就著有《十产论》。
明清以来,以收生为职业的姥姥一般都在自家门前挂有招幌,上写:“快马轻车,x 氏收洗”。收生姥姥多是家传而成,先是打下手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挂牌营业。当时的姥姥们多是文盲,基本上全凭经验收生。有的也能背上几句《达生篇》口诀,她们还要提前向孕妇介绍经验,也是为了事先认门儿了解情况而提供机会。收生姥姥还要主持为新生儿降临世间的第一仪式——“洗三”,她将成为第一个与新生儿对话的非血缘关系者。
收生姥姥的助手称为“抱腰妈妈”,另外还有一位打杂儿的妈妈。在收生时屋里挂上窗帘、门帘,冬天还要笼火烧炕。在炕边的地上撒上一些炉灰,上面再铺上些菖蒲草,孩子就生在菖蒲草上面。古代,无论贫富人家,孩子都是这样生在地上。这就是老北京人俗语常说的:“这孩子嘎啦一声就落地!”
产妇的死活,不归“姥姥”管
从民俗方面来讲,孩子降临世间必须接到所谓的“地气”,而在死亡后还要埋在地下找到“地气”,所以江湖术语把去世称为“土点”或是“土了”。产妇在快要生孩子之前,必须先由家人到香蜡铺请一张催生娘娘的神马儿供在祖宗板子上,再由产妇的婆婆与收生姥姥们一起上香磕头。要是产妇曾经患有什么月子病,收生姥姥还会让产妇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用来化解。若是肚子疼,就让产妇在刚刚生完小孩之后,急忙喝上一口小米儿粥,再把口中残存的米粒吐在窗户纸上,然后再用上一根绣花针扎上一粒米放到催生娘娘的神马儿旁,产妇今后就不会再肚子疼了。
孩子的衣胞按照习俗是埋在院子里的,收生姥姥用布包紧捆好新生儿,只待第三天来做“洗三”的仪式,这就是孩子生平第一次受洗礼过程。即便是生活困难的人家,你可以不为孩子办满月,但“洗三”的仪式却是不能没有的。
旧时,收生姥姥只管接生,大人孩子的性命是由天而定,谁也不会怪罪收生姥姥的接生技术有什么问题,即便是出了事儿也只能认命。这就是俗语常讲的:“生孩子就与阎王爷隔着一层窗户纸,不是小孩死就是大人亡!”
实际上收生姥姥在收生后只隔一天就来,本家儿还要预备“洗三面”的宴席来酬宾。最少也要请上几个至亲前来贺喜,坐席时一定要请收生姥姥坐在上座。“洗三”是收生姥姥收获最为丰富的时候,除了专门为她准备的礼品外,亲戚们送来的礼品大多也要送给她老人家。
亲戚们送礼多是油糕、桂花缸炉、破边儿缸炉等糕点,还有红糖、鸡蛋、小孩穿的衣服等。油糕就是类似现在的圆形小块儿鸡蛋糕。缸炉是洗三时必须送的点心,因为要用它作主要供品。其实就是用点心渣子和面烤制而成的,桂花味儿的“桂花缸炉”最好吃,其次是“破边儿缸炉”。
繁复的仪式
“洗三”是家里女人们张罗的头等大事,通常由产妇的婆婆和收生姥姥相继向各位娘娘以及炕公、炕婆磕头。然后,收生姥姥把孩子抱起,叫家里人按辈分往摆在炕上的铜盆里添水、放铜钱,这个仪式叫“添盆”。
亲友们添盆时,收生姥姥还说着吉祥话儿:“细水长流,伶俐聪明。”亲友们也随声附和。这时,收生姥姥拿起棒槌在盆里搅和几下,接着又说起吉祥话儿来:“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拉着兄弟跑。”这时她把裹着孩子的布解开洗澡, 必须要使孩子折腾得哭出声来, 收生姥姥与产妇的婆婆以及在场的亲友们还要高声嚷嚷:“响盆了!响盆了!”
此时,收生姥姥以干净麻利的动作,再有节拍地说什么:“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辈儿辈儿高!”这种边洗边说以及那种表演动作是非常好看的。洗完后把孩子放到炕上,用鲜姜片贴在肚脐和脑门儿上用艾球灸。再用煮熟的红蛋在孩子的脸上滚一圈,嘴里还叨咕着说:“鸡蛋滚滚脸儿,长大细皮儿白肉的,细皮儿白肉的。”
收生姥姥的这些身段动作完全近乎戏曲表演,然后照旧把孩子用布包好捆紧,用大葱在孩子身上打三下,再接着高声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
打完把葱交给孩子的父亲,叫他把葱扔到房顶上去,人们在收生姥姥的率领下,高声说:“长大了聪明绝顶!”然后收生姥姥拿着秤砣向孩子晃几下,说:“秤砣小,压千斤!”再拿铜锁向孩子点三下,说:“长大以后呀,嘴紧、手紧、脚紧、头紧,好话多说,别说不好听的话!”
然后,收生姥姥再把盆里的铜钱捞出,分别放在孩子的身上,按照不同的部位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最后用镜子往孩子屁股底下照一下,说:“照照腚,照照腚,白天拉屎呀,黑天干净。”
这时才把孩子交给产妇抱着,收生姥姥把事先预备的各种小纸花儿放在烘笼(烘烤衣服的笼子)里前后一筛,说:“茉莉花儿、栀子花儿、桃、杏儿、石榴、晚香玉、天花儿痘疹稀稀拉拉的。”然后,再让产妇的婆婆把所有神马儿、钱粮以及香根儿等都拿到院子里焚化,收生姥姥亲自把炕公、炕婆的神马儿用筷子夹着点燃,嘴里再叨咕着说:“炕公、炕婆本姓李,大人孩子全交给你,多送男来少送女!”然后,顺手儿麻利地将纸灰用一张红纸包起,压在产妇睡觉的炕席底下。
“洗三”的仪式结束后,收生姥姥必须把铜盆里的钱带走,鸡蛋以及撤下的供尖儿甚至连当作香灰用的小米儿,都拿回家。收生姥姥是主管降生于世间的“生”,此种职业本应属于传统医学范畴,在旧时的北京百姓们却从不认为她们是医生。
乾隆爷的“洗三盆”
皇宫内院以及王府宅门也离不开这一行。如今在雍和宫法轮殿的五百罗汉山前,还放着一个“鱼龙变化盆”,据说这就是当年乾隆出生后用过的“洗三盆”。现在,人们为了乞求生小孩顺利平安,除了到殿里跪拜外,还有往盆里投钱的风俗。
因有传说乾隆是雍正私生子或是被浙江海宁陈家“狮子园”掉包,所以原来在承德避暑山庄里也有他的洗三盆,这就使乾隆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
当年,宫中的妇产科既有太医又有收生姥姥以及跳神的萨满太太,这是既要用药治病又要依靠神的力量,所以人们对收生姥姥在“洗三”时说的妈妈论儿能够通神没有任何质疑。
“洗三”,标志着身份
1940年以后,北京城区大多都由西医产科医生护士到家接生,传统的收生姥姥一行被逐渐废止。但在关厢四郊还是由收生姥姥接生,直到“文革”时期还有末代收生姥姥们加入赤脚医生的队伍中,与青年医生们一起以传统改良方式为孕妇接生。
旧时,人们对收生姥姥的职业褒贬不一,农民或平民阶层多是尊敬此种职业,而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对收生姥姥多不尊重。据说有些收生姥姥为多赚钱竟为私生孩子收生,另有为不检点女孩怀孕而施毒法打胎赚黑心钱。所以,经历过“洗三”的孩子都是光明正大的,而私生的孩子则没有资格举办“洗三”的仪式。而那些昧着良心去做打胎流产之事的姥姥们更不会被人尊敬。收生姥姥掌握很多新生儿的家世,询问收生姥姥某个孩子的情况也是她的一笔收入。此种职业因果复杂,而社会上对收生姥姥各有看法。收生姥姥去世穿好寿衣后,还要戴上一双红色的小手套儿,据说是生前为人收生而染红了双手。
民国初年,在鼓楼北最有名的收生姥姥是冯氏姥姥,她不但手脚麻利,且对待任何阶层的产妇一视同仁。“文革”期间,京西卢沟桥卫生所有一位苏老太太,她就是位末代的收生姥姥,在80岁高龄时还能主持收生,且从来没有遇到过生命事故,经她收生的孩子数千名。当时在丰台区提起这位苏老太太,几乎无人不知。
编辑/冯 岚 [email protected]
其实,中医界早在宋代的太医局就设有产科,还有专门培养妇产科的学生机构。宋朝杨子建先生早在元符元年(1098年)就著有《十产论》。
明清以来,以收生为职业的姥姥一般都在自家门前挂有招幌,上写:“快马轻车,x 氏收洗”。收生姥姥多是家传而成,先是打下手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挂牌营业。当时的姥姥们多是文盲,基本上全凭经验收生。有的也能背上几句《达生篇》口诀,她们还要提前向孕妇介绍经验,也是为了事先认门儿了解情况而提供机会。收生姥姥还要主持为新生儿降临世间的第一仪式——“洗三”,她将成为第一个与新生儿对话的非血缘关系者。
收生姥姥的助手称为“抱腰妈妈”,另外还有一位打杂儿的妈妈。在收生时屋里挂上窗帘、门帘,冬天还要笼火烧炕。在炕边的地上撒上一些炉灰,上面再铺上些菖蒲草,孩子就生在菖蒲草上面。古代,无论贫富人家,孩子都是这样生在地上。这就是老北京人俗语常说的:“这孩子嘎啦一声就落地!”
产妇的死活,不归“姥姥”管
从民俗方面来讲,孩子降临世间必须接到所谓的“地气”,而在死亡后还要埋在地下找到“地气”,所以江湖术语把去世称为“土点”或是“土了”。产妇在快要生孩子之前,必须先由家人到香蜡铺请一张催生娘娘的神马儿供在祖宗板子上,再由产妇的婆婆与收生姥姥们一起上香磕头。要是产妇曾经患有什么月子病,收生姥姥还会让产妇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用来化解。若是肚子疼,就让产妇在刚刚生完小孩之后,急忙喝上一口小米儿粥,再把口中残存的米粒吐在窗户纸上,然后再用上一根绣花针扎上一粒米放到催生娘娘的神马儿旁,产妇今后就不会再肚子疼了。
孩子的衣胞按照习俗是埋在院子里的,收生姥姥用布包紧捆好新生儿,只待第三天来做“洗三”的仪式,这就是孩子生平第一次受洗礼过程。即便是生活困难的人家,你可以不为孩子办满月,但“洗三”的仪式却是不能没有的。
旧时,收生姥姥只管接生,大人孩子的性命是由天而定,谁也不会怪罪收生姥姥的接生技术有什么问题,即便是出了事儿也只能认命。这就是俗语常讲的:“生孩子就与阎王爷隔着一层窗户纸,不是小孩死就是大人亡!”
实际上收生姥姥在收生后只隔一天就来,本家儿还要预备“洗三面”的宴席来酬宾。最少也要请上几个至亲前来贺喜,坐席时一定要请收生姥姥坐在上座。“洗三”是收生姥姥收获最为丰富的时候,除了专门为她准备的礼品外,亲戚们送来的礼品大多也要送给她老人家。
亲戚们送礼多是油糕、桂花缸炉、破边儿缸炉等糕点,还有红糖、鸡蛋、小孩穿的衣服等。油糕就是类似现在的圆形小块儿鸡蛋糕。缸炉是洗三时必须送的点心,因为要用它作主要供品。其实就是用点心渣子和面烤制而成的,桂花味儿的“桂花缸炉”最好吃,其次是“破边儿缸炉”。
繁复的仪式
“洗三”是家里女人们张罗的头等大事,通常由产妇的婆婆和收生姥姥相继向各位娘娘以及炕公、炕婆磕头。然后,收生姥姥把孩子抱起,叫家里人按辈分往摆在炕上的铜盆里添水、放铜钱,这个仪式叫“添盆”。
亲友们添盆时,收生姥姥还说着吉祥话儿:“细水长流,伶俐聪明。”亲友们也随声附和。这时,收生姥姥拿起棒槌在盆里搅和几下,接着又说起吉祥话儿来:“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拉着兄弟跑。”这时她把裹着孩子的布解开洗澡, 必须要使孩子折腾得哭出声来, 收生姥姥与产妇的婆婆以及在场的亲友们还要高声嚷嚷:“响盆了!响盆了!”
此时,收生姥姥以干净麻利的动作,再有节拍地说什么:“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辈儿辈儿高!”这种边洗边说以及那种表演动作是非常好看的。洗完后把孩子放到炕上,用鲜姜片贴在肚脐和脑门儿上用艾球灸。再用煮熟的红蛋在孩子的脸上滚一圈,嘴里还叨咕着说:“鸡蛋滚滚脸儿,长大细皮儿白肉的,细皮儿白肉的。”
收生姥姥的这些身段动作完全近乎戏曲表演,然后照旧把孩子用布包好捆紧,用大葱在孩子身上打三下,再接着高声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
打完把葱交给孩子的父亲,叫他把葱扔到房顶上去,人们在收生姥姥的率领下,高声说:“长大了聪明绝顶!”然后收生姥姥拿着秤砣向孩子晃几下,说:“秤砣小,压千斤!”再拿铜锁向孩子点三下,说:“长大以后呀,嘴紧、手紧、脚紧、头紧,好话多说,别说不好听的话!”
然后,收生姥姥再把盆里的铜钱捞出,分别放在孩子的身上,按照不同的部位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最后用镜子往孩子屁股底下照一下,说:“照照腚,照照腚,白天拉屎呀,黑天干净。”
这时才把孩子交给产妇抱着,收生姥姥把事先预备的各种小纸花儿放在烘笼(烘烤衣服的笼子)里前后一筛,说:“茉莉花儿、栀子花儿、桃、杏儿、石榴、晚香玉、天花儿痘疹稀稀拉拉的。”然后,再让产妇的婆婆把所有神马儿、钱粮以及香根儿等都拿到院子里焚化,收生姥姥亲自把炕公、炕婆的神马儿用筷子夹着点燃,嘴里再叨咕着说:“炕公、炕婆本姓李,大人孩子全交给你,多送男来少送女!”然后,顺手儿麻利地将纸灰用一张红纸包起,压在产妇睡觉的炕席底下。
“洗三”的仪式结束后,收生姥姥必须把铜盆里的钱带走,鸡蛋以及撤下的供尖儿甚至连当作香灰用的小米儿,都拿回家。收生姥姥是主管降生于世间的“生”,此种职业本应属于传统医学范畴,在旧时的北京百姓们却从不认为她们是医生。
乾隆爷的“洗三盆”
皇宫内院以及王府宅门也离不开这一行。如今在雍和宫法轮殿的五百罗汉山前,还放着一个“鱼龙变化盆”,据说这就是当年乾隆出生后用过的“洗三盆”。现在,人们为了乞求生小孩顺利平安,除了到殿里跪拜外,还有往盆里投钱的风俗。
因有传说乾隆是雍正私生子或是被浙江海宁陈家“狮子园”掉包,所以原来在承德避暑山庄里也有他的洗三盆,这就使乾隆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
当年,宫中的妇产科既有太医又有收生姥姥以及跳神的萨满太太,这是既要用药治病又要依靠神的力量,所以人们对收生姥姥在“洗三”时说的妈妈论儿能够通神没有任何质疑。
“洗三”,标志着身份
1940年以后,北京城区大多都由西医产科医生护士到家接生,传统的收生姥姥一行被逐渐废止。但在关厢四郊还是由收生姥姥接生,直到“文革”时期还有末代收生姥姥们加入赤脚医生的队伍中,与青年医生们一起以传统改良方式为孕妇接生。
旧时,人们对收生姥姥的职业褒贬不一,农民或平民阶层多是尊敬此种职业,而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对收生姥姥多不尊重。据说有些收生姥姥为多赚钱竟为私生孩子收生,另有为不检点女孩怀孕而施毒法打胎赚黑心钱。所以,经历过“洗三”的孩子都是光明正大的,而私生的孩子则没有资格举办“洗三”的仪式。而那些昧着良心去做打胎流产之事的姥姥们更不会被人尊敬。收生姥姥掌握很多新生儿的家世,询问收生姥姥某个孩子的情况也是她的一笔收入。此种职业因果复杂,而社会上对收生姥姥各有看法。收生姥姥去世穿好寿衣后,还要戴上一双红色的小手套儿,据说是生前为人收生而染红了双手。
民国初年,在鼓楼北最有名的收生姥姥是冯氏姥姥,她不但手脚麻利,且对待任何阶层的产妇一视同仁。“文革”期间,京西卢沟桥卫生所有一位苏老太太,她就是位末代的收生姥姥,在80岁高龄时还能主持收生,且从来没有遇到过生命事故,经她收生的孩子数千名。当时在丰台区提起这位苏老太太,几乎无人不知。
编辑/冯 岚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