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之“线”的开拓与发展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古典人物画用线的开拓与发展,在世纪初“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大形势下,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被重新发掘,具有重要意义。线不仅作为造型的手段,更作为造型的目的,线与水墨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独有的审美韵味。在写实造型的框架下,构成了联系中西绘画平面性与空间感的纽带,在将写实人物画从过分注重素描的倾向拉回到民族性的道路上来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在“以写实改造中国画”的口号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们开始了西方写实造型与中国笔墨材料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到三四十年代,已有徐悲鸿、蒋兆和、赵望云等优秀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家,这种中西融合的新式水墨人物画,与中国传统写意人物有很大区别,是一种具有新生力量的新形式。写实水墨人物画自世纪初出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有不同特点的由北方、南方和“以速写入画”的画家构成的三大阵营。这些勇于革新的画家们的艺术实践为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物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的转型找到了一条出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作为中国传统造型语言的“线”也由古典的程式化走向更加自由。
  五六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无论是从对传统的疏离还是与西画的结合来讲,都离不开笔墨与造型这两个问题。笔墨和造型的兼容也是困扰整个20世纪人物画家并延续至今的问题。中国古典人物画的造型,又或者说是“造形”,是一种以线为基本造型因素,通过线的书写与墨的结合表现特有的审美意趣。而20世纪出现的写实“造型”,有别于中国人物画古典形态的“造形”,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并在引进西式美术教育体系和写实观念的进程中,水墨和宣纸为媒材而形成的“体面造型”。(尚辉《笔墨与造型的世纪审断——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更生与历炼》,《美术》1999年第12期)在西方体面造型影响下,中西融合绝不应该仅仅是拿起中国画的工具来画素描,在光影素描与科学的体面造型影响下,“线”成为一种造型手段而失去其独立之审美性,那中国古典具有表现性的“线”该何去何从?“线”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上的审美价值何在?“线”在调和笔墨与造型的关系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线”,大多是指工笔画而言,“十八描”总结了用线的程式化方法,相比工笔人物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写意人物画一直处于弱势,五代贯休、石恪的写意人物画用线用墨看似毫无章法,达到一种忘技法而直达精神的“技近乎道”的状态,这与禅宗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然而这种用线充满随机应发的偶然性,很难系统的被传承。写意人物画从五代萌芽到南宋梁楷、法常才有短暂兴盛,梁楷创造性并有意识的由早年细笔白描变为狂放的大写意水墨,是线条创新的一个突出代表,法常又发展了这种减笔画,但没有系统的被传承发展,个体的艺术光芒很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至明清又出现陈洪绶、任伯年等人物画家,或中锋用笔,或提按顿挫、一波三折,其用线仍逃不出传统程式化的窠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形式的“线”在中国水墨与西方造型系统兼容的作用下,焕发新的生命力,面对模特直接写生,打破传统程式化方法,在调和中国平面性的画面和西方立体的空间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前的中国画人物画用线,是在用以表现天衣飞扬或长袍大袖的古代人物形象中积累的经验,除了体现人物身体动态外,还具有装饰性、符号性的抽象审美性,却不适用于描绘写实造型的现代人物着装。三四十年代,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艺术实践致力于塑造科学严谨的素描关系,在人物画中,“线”的审美性让位于块面的表现,线成为造型手段,笔与墨的作用在于调和素描的黑白灰色调关系,虽然这大大改善了传统写意人物画的“重神轻形”,带来一种全新的面貌,代价却是削弱了线条本身的韵味和书写性美感。五六十年代,中国画的民族性被重新重视,民族性的回归使得作为人物画重要构成的“线”被重新提起,即中国画的笔墨之独立审美性被重视,笔墨与写实造型相结合,这个过程中,“线”起到了调和东西方平面性与空间感的作用。此时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线”已不同于古典人物画用线,它打破了传统程式化限制,面对模特直接写生,从人体写生,到着现代服装的写生,都与传统大相径庭。崛起于五十年代中期的“新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有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人,他们在用线上更加灵活,加之墨色点染,与徐悲鸿学派的人物画比较,少了素描味,多了传统水墨的韵致。艺术家从传统的程式化线条语言中跳出来,向山水画、花鸟画的用线学习,在面对人物直接写生的过程中探索新服饰的线条表现,线墨结合,线条更加自由奔放。
  与此同时,蒋兆和领导下的中央美院人物画教学也更重视传统的“线”。他在从事素描教学过程中,力图摆脱苏式素描教学的影n向,总结传统“六法论”和“形神论”的经验,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了中国画人物画基础教学体系。明确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以形写神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另外,五六十年代在“线”的运用上有大突破的还有“以速写入画”的一派,黄胄、叶浅予等画家将速写与水墨相融,减弱素描光影关系,用灵动的线条表现生动的人物动态,体现了中国水墨语言的魅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墨人物画用“线”是在传承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创作,水墨人物画的“线”不仅是一种用以描摹客观对象轮廓和纹理的线,同时也具有形式美,是一种含有“有意味的形式”的线。包涵笔墨的全部内涵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应当不仅是造型的手段,也是造型的目的。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期刊
旅顺博物馆作为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大量历史珍贵文物,历代佛教造像是其馆藏特色文物种类之一,其中的藏传佛教造像部分更是引人注目。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7世纪时传人西藏的佛教分支,流行于中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西藏周边地区,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分显教与密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藏传佛教可以说完
期刊
1989年9月20日,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农民在程家村涝背沙丘取土维修赣江大堤的过程中发现青铜器,后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学发掘,共出土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这是江西,也是江南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数量最多、器种最丰富的一次,铸工精细,特色鲜明,是南方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在商代,同一埋藏单位内出土如此之多的铜器、玉器,只有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殷墟妇好墓可以与之相比,陶器的数量则更是
期刊
博大悠远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文物,其中那些铸造技术精湛、气魄雄伟、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青铜器具有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现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喜爱与收藏。  关于青铜器的收藏和鉴定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文
期刊
笔者曾在《千军牧圉如星拱 万幕旌旗入画看——考证与赏析》一文中做过大量考证,论证此图是一幅以木兰秋狝为主题,反映满族习俗的宫廷画,它生动描绘了清圣祖康熙帝率领宗室妃嫔及满蒙王公大臣扈从于木兰围场中甸猎,行至一处休憩的场景。文章发表之后,引起收藏界广泛关注。  本人犹觉兴之未尽,针对的一种捕鹿方式,即在鹿群时常出没的林壑之地,事先安排猎手身穿鹿皮衣,头戴鹿犄角,用嘴吹或吸特制的木哨,模仿牡鹿发出“呦
期刊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即是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于八世纪末至几世纪初叶,盛于晚唐,衰落丁五代。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
期刊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藏先秦青铜器34件,文物来源包括考古发掘、废品仓库拨交、查抄物中选留、单位和个人上交等途径,时代从西周至战国。笔者认为可从器物分类描述、文化背景分析、典型器物解读三方面考证、论述。  宁波鄞州区先秦青铜器分类  宁波鄞州区先秦青铜器按器物功能作用分类主要可分为乐器、兵器、工具三大类。乐器类最少,只有两件春秋战国甬钟。  甬钟同为1975年鄞县韩岭公社上水大队龙口山
期刊
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及丰镐两京,为周人宫室、宗庙所在,所以陕西西周铜器独领风骚,陕西也因此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四年就出土铜器,时至今日,出土铜器约400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器,在清末出土轰动一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宝”。近几十年来新的发现不断,淳化县史家塬出的兽面龙纹大鼎,其他如扶风强家出的师鼎、长安下泉村出的多友鼎
期刊
玉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八千年来绵延不绝,遍及中华大地,然而它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尽管我们今天已具有许多实物和考古成果,但仍在揣测玉器的起源。将一颗圆润的石头紧握手中,获得内心片刻的安宁,继而获得精神上的强大,这可能就是玉器诞生的瞬间。这种初始状态的偶然延续,逐渐加强而日益丰富,久而久之终于成就了中华民族系统的玉器文化。  以可见的实物论,兴隆洼文化中的玉器乃目前发现的中华玉器之鼻祖。兴隆洼玉器
期刊
国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找到了彩虹的落脚点,就能够得到永恒的幸福。彩虹常见,而人们却总也找不到它的起始点。  1500年,葡萄牙殖民者的勘探队在巴西发现一种宝石,闪耀着七彩霓光,像是彩虹从天上射向地心,这藏在彩虹落脚处的宝石,被后人称为“碧玺(Tourmaline)”,亦被誉为“落人人间的彩虹”。  何为碧玺  碧玺在中国的各种叫法都是音译,据传“碧玺”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又称碧霞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