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号住宅 老屋新绿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化所位于锁金村,毗邻南京林业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住宅多作为职工宿舍使用,到今天,仍有不少退休教师与职工在此居住。也许是专长林业的缘故,这一片居民区树木茂盛,绿荫锦簇。40年里,人来人往,居民渐渐老龄化,而这些植被树木卻愈发有生命力。吴状与付仕玉选中的“16号住宅”,与林业大学一墙之隔。由于当年分配的职工宿舍楼不够用,于是就利用小区和林业大学围墙的夹角又造了一栋三层高的小楼。这栋特殊的建筑紧靠围墙,大致呈T字形,占据在三角形的空间中,自然将原本的通道分割成了前后两个院子。
  “许多来看房的人对这一非常规的户型抱有顾虑,尤其又处在老建筑一层,但我们觉得这样的建筑有许多的可能性。与红墙围合而成的户外空间也制造了许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这在常规的住宅建筑中是非常难得的。









  再加上周围的林荫道与生活气息,让我们觉得这个地方很有意思。”付仕玉说。她与吴状在2019年成立了MOU建筑工社,建筑更新、老房改造一直是两位设计师工作的重点之一。
  要让46平方米的小空间同时承载工作和生活的功能,同时让近40年的老屋满足现代的生活方式,这并非易事。尤其老房子的墙体结构决定了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而狭窄闭塞的门窗也给采光造成不小的难度。为解决这些问题,两位设计师决定在进出口与盥洗室之外,将门窗全部拆去;保留原始的门窗洞口,结合客厅中调整开口尺寸后的窗,视线在餐厅、客厅、天井三者之间互相贯通,身在每个角度,都能看见院中的树木;而客厅通往卧室的路线由L形的台阶引领,穿过一个650mm的门洞,在不阻断视觉的情况下,满足了私密空间所具备的隐私性。如此,通过门洞、窗洞、台阶,这个非常规的空间梳理出顺势的递进关系,自然环境的景色被无障碍地引入室内,通透无阻。
  “现在的城市建筑大多追求标准,其实潜移默化间,我们的生活也被标准化了。”付仕玉说,“在改造这个家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心得就是——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打破标准,对生活怀有更多样的期待,多去考虑室内与室外的中间地带,去考虑阳光、声音、风霜雨雪等自然元素。”
其他文献
制作完成的Sillage d’Hermès座椅静置于工作室内。1.经过纸浆糊制的半成品与最终手绘完成的Sillage d’Hermès座椅。  印度孟買市南部的Byculla区高楼林立,不远处却是低矮的民屋,屋子之间常是紧密晾晒着的衣物。建筑事务所Studio Mumbai的工作室便隐匿于此处。掌舵爱马仕家居系列的两位艺术总监 Charlotte Macaux Perelman 与 Alexis
期刊
DESIGNER  设计师Paul Hsu,来自中国台湾,上海MHPD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喜欢用双手探索材质的可能性,因设计的实验性而闻名,主攻室内设计,也为不同项目提供艺术装置的创作。Paul的创作往往结合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日积月累的实验结果。面对“竹子”这一创作主题, 构思的过程并未花费很多时间,更多地是通过不断上手实验,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作品“竹节”座椅的草图, 以GUCCIDI
期刊
01喬治·伯恩(George Byrne)“城市幻象Ubran Mirage”中国首次摄影展  地址:Fibre画廊,上海市胶州路273弄60号现所内  时间:8月28日-10月17日02共代谢Co-Metabolism,2021  地址:Mao space,上海市安义路61号  时间:7月30日-10月15日03雷电所: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  地址:明当代美术馆  上海市永
期刊
标题标题绿色脉动  植物占据地球85%的生物量,人类的生存与幸福与之息息相关。近些年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人们越来越感到大自然的吸引力。2021米兰设计周期间,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试图将生物学与美学、农学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对话,让人们聆听到“绿色的心跳”。Studiopepe的Arianna Lelli Mami和Chiara Di Pinto与Mohd Design合作,呈现
期刊
前台也兼具吧台、品酒台的作用,打磨的钢质墙板可以推拉成为隔断,墙后就是清酒陈列柜。来到二楼,迎面就是一长排钢架结构制作的展示架,上下光源可以很好地陈列清酒。靠墙一排是隐藏在钢板包裹后的冰柜,用于存放各色酒类。左侧油画来自艺术家林菁,展示柜上静置一樽清乾隆年间花瓶,两者皆来自空间主人的私人收藏。  根据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复合型空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再用单一的办公、展示、私人会所
期刊
建筑如何改变社会?建筑可以为地球做什么?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关于这些宏大的命題,我们特别采访了4 位建筑师,对于传统与未来,对于人类与自然,对于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通往未来的教育,他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做出了回答。  海南科技馆整体创造了“原始雨林与未来科技相遇”的情境。主展馆形如祥云,与天地自然对话。
期刊
马岩松,1975年出生在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MAD建筑事务所,曾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在马岩松还不太了解建筑的时候,他对电影十分着迷,
期刊
位于美国纽约的Little Island,设计师将混凝土支柱设计成高低错落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富有起伏变化的公园。  Thomas Heatherwick,1970年生于英国。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RCA毕业后,于1994年在伦敦创办了个人工作室。此后,主要从事建筑、空间设计,并承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一些有助于改善环境、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项目。1.Maggie’s Leeds是一家用绿色治愈
期刊
Bjark Ingels,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少年时代曾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为了画好背景画,在父亲建议下攻读建筑专业。曾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学习,后在荷兰OMA建筑事务所工作, 2005 年创立了BIG(Bjarke IngelsGroup)。他将建筑定义为确保城市和建筑符合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艺术和科学。1.Copenhill是丹麦哥本哈根的发电厂项目,将约90米
期刊
Michele de Lucchi,1951年生于意大利费拉拉,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在激进试验建筑年代,曾是Cavart、Alchimia和Memphis等运动的主角之一。建筑工作室AMDL CIRCLE创始人。曾为意大利及欧洲知名企业设计灯具和装饰元素,包括Artemide、Olivetti、Alias、Unifor、Hermès、Alessi……2000年获得意大利共和国荣誉骑士团将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