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岩松,1975年出生在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MAD建筑事务所,曾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在马岩松还不太了解建筑的时候,他对电影十分着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岩松,1975年出生在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MAD建筑事务所,曾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在马岩松还不太了解建筑的时候,他对电影十分着迷,透过荧幕的视觉画面给观者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当人们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很有可能相信世界在往那个方向转变,进而影响我们现实的行为。”
后来他发现建筑有着同样的功能。当天才建筑师高迪、弗兰克·盖里的设计作品建成以后,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在现实世界里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些作品可能有一些个人化的艺术色彩,但却是独特灵魂的体现。“建筑让这些个人的想法呈现在公共的视野里,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作品,就这样长久地存在于一段历史中,与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价值观共存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与它们产生互动。”这便是马岩松所认同的建筑的魅力。
建筑从古典主义时期就离权力很近,一直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战后又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权力也开始向资本转移。现代建筑在西方的发展也逐渐走入一种困境,这时中国的城市化开始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给马岩松这代建筑师带来了不少实践的机会。虽然之前中国的城市化和规划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但他认为,“现在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以自己的文化身份对未来的世界作出贡献。”这一点也是他个人最感兴趣的。“一个建筑师需要认清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建筑师并不同于知识分子,他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判断,以及看待历史的视角。中国文化需要变成一种无形的内在,通过新的语言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世界的贡献。近代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东西方是相互对抗的,西方的是现代的,东方的是传统的。但其实东方的传统也有它自己的未来,只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无论是传统的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属于未来的。它有一种普适的价值,对世界的建筑和创新都有好处。”
马岩松的作品从表面的风格、语言、材料上看与传统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性,而是要从核心的世界观、美学、自然这些内在出发,这也是MAD在这个时代的工作重点。“山水城市就是其中的一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创造出一种新的建筑和城市的模式。”在他心中,“理想建筑和城市应该摆脱对权力和资本的崇拜,最终转移到对人性的关怀。满足最基本的人权、人的精神需求在城市中的获得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和城市的文化性就是第一位的。不久前通车的嘉兴火车站就是颠覆了传统火车站的纯目的性,以城市中的人为出发点,为他们创造可以聚集的公共空间。在复建老站的同时,让新老并置,产生时空的对话和张力。
每一次马岩松的设计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他看来这种议论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这些评论和思考对未来有意义。建筑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超越了以往的认知,让人们更多地从历史、文化、审美的视角去探讨。“一个先锋的作品,从有人争议到变成有影响力的现实,最后变成可以接受的新现实。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所相信的未来是什么。”建筑设计并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绝对的对错,它就像一种存在于世界上的证据,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完全统一。
最近MAD也在发起一项新的运动,在集合住宅里面去探讨人的生活尊严问题,进而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建筑师对大众的社会责任。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主要原因就是集合住宅的相似性。同样的土地规划,同样的资本开发模式。地产商或设计院始终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做,那么这些独立的建筑事务所是否有更创新的方式去颠覆这样的住宅模式?在北京百子湾他们设计了一处社会保障房,以此案例做了一些实验探索,让社区融入城市,降低物质,提升尊严。在这些投入少、数量少、成本低的条件下,探讨一种新型住宅的可能性,希望建成以后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每一个设计项目上,马岩松都试图提出一些问题,并创造一种解决的方式,虽然这样做有一定的压力,但他一直不喜欢做改良的设计。这种看似在进化的改良,体系仍然是原来的。他说,“其实自己已经在种一棵大树,在这棵树上不断地生长变化,而不是每次都要种一棵不同的树。”
1.MAD在北京百子湾设计了一处社会保障房,以此案例做了一些实验探索,让社区融入城市,降低物质,提升尊严。
2.海口云洞图书馆处于陆地与海洋之间,雕塑感极强。自由有机的形态也塑造了多边的室内空间。
3.嘉兴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是多重维度并置的“森林中的火车站”,是日常、开放、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对页:阿那亚云中心好像海边漂浮的云,并围绕以“白石花园”,建成后将成为阿那亚社区新的多功能活动场所。
4.嘉兴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是多重维度并置的“森林中的火车站”,是日常、开放、绿色、人文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对页:阿那亚云中心好像海边漂浮的云,并围绕以“白石花园”,建成后将成为阿那亚社区新的多功能活动场所。
其他文献
设计师将屋顶檐口改造成轻薄挑檐,让视觉现代化,并遮蔽了南面日照,让处于室内的人们欣赏户外景致的同时,不会被日光照射。意大利Ethimo 的户外家具连接人与自然。 很难想象,在上海郊区的一片别墅区里有这样一栋气质卓群的房子。低调简洁的建筑线条、园中园式景观设计,共同构建出一片有着当代生活趣味的桃花源。离繁华不远,离宁静很近。 屋主是一对创业起家的年轻夫妇。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也不乏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Fritz Hansen The ClamAhm & Lund Clam的灵感来自贝壳,能工巧匠需要吹制两片壳体状的玻璃灯罩,使其质量与体积达成某种微妙平衡,下方的小黄铜旋钮可转动,可以通过打开或关闭遮光罩来调节亮度,蕴含其中的光源如同珍珠。Gubi The Howard 系列SpaceCopenhagen Space Copenhagen对有机材料的热情,贯穿整个Gubi新系列,其中风格
Natuzzi Italia Posidonia系列三人座沙发 由米兰设计师Elena Salmistraro设计的新颖可调节式Calilla沙发带有一个将座位包裹其中的“保护壳”,扶手呈现海绵形状,呼应贯穿该系列的海洋主题。Versace Home Stiletto 三座人沙发 经典的咖啡色真皮沙发以曲线形态呈现,纤细的沙发脚令整体更显轻盈。Living Divani Kasbah 模
LUMA Arles 艺术园区坐落于阿尔勒小镇东南角,老城区衬托出The Tower 充满现代感的崭新外表,近处圆形建筑为阿尔勒竞技场(Arènes d'Arles)。外立面局部,由1万余片带有纹理的铝板及不锈钢曲面构件焊接而成,同时与凸出的长方形玻璃窗体共同构成总面积达五千平米的外立面。1.The Tower在夕阳下显得波光粼粼,晕染并反射自然光影。THE DESIGNER Frank Geh
制作完成的Sillage d’Hermès座椅静置于工作室内。1.经过纸浆糊制的半成品与最终手绘完成的Sillage d’Hermès座椅。 印度孟買市南部的Byculla区高楼林立,不远处却是低矮的民屋,屋子之间常是紧密晾晒着的衣物。建筑事务所Studio Mumbai的工作室便隐匿于此处。掌舵爱马仕家居系列的两位艺术总监 Charlotte Macaux Perelman 与 Alexis
DESIGNER 设计师Paul Hsu,来自中国台湾,上海MHPD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喜欢用双手探索材质的可能性,因设计的实验性而闻名,主攻室内设计,也为不同项目提供艺术装置的创作。Paul的创作往往结合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日积月累的实验结果。面对“竹子”这一创作主题, 构思的过程并未花费很多时间,更多地是通过不断上手实验,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作品“竹节”座椅的草图, 以GUCCIDI
01喬治·伯恩(George Byrne)“城市幻象Ubran Mirage”中国首次摄影展 地址:Fibre画廊,上海市胶州路273弄60号现所内 时间:8月28日-10月17日02共代谢Co-Metabolism,2021 地址:Mao space,上海市安义路61号 时间:7月30日-10月15日03雷电所: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 地址:明当代美术馆 上海市永
标题标题绿色脉动 植物占据地球85%的生物量,人类的生存与幸福与之息息相关。近些年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人们越来越感到大自然的吸引力。2021米兰设计周期间,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试图将生物学与美学、农学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对话,让人们聆听到“绿色的心跳”。Studiopepe的Arianna Lelli Mami和Chiara Di Pinto与Mohd Design合作,呈现
前台也兼具吧台、品酒台的作用,打磨的钢质墙板可以推拉成为隔断,墙后就是清酒陈列柜。来到二楼,迎面就是一长排钢架结构制作的展示架,上下光源可以很好地陈列清酒。靠墙一排是隐藏在钢板包裹后的冰柜,用于存放各色酒类。左侧油画来自艺术家林菁,展示柜上静置一樽清乾隆年间花瓶,两者皆来自空间主人的私人收藏。 根据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复合型空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再用单一的办公、展示、私人会所
建筑如何改变社会?建筑可以为地球做什么?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关于这些宏大的命題,我们特别采访了4 位建筑师,对于传统与未来,对于人类与自然,对于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通往未来的教育,他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做出了回答。 海南科技馆整体创造了“原始雨林与未来科技相遇”的情境。主展馆形如祥云,与天地自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