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其能够行之有效地发现潜藏在食物中的危险微生物。就目前来看,微生物所引发的食源性污染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出现则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下面,本文就食品微生物有关的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做出了简要探析,同时针对性地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未来展望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向来都是人类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大量负面问题,这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而言,显然是百害而无一利。在大量食品安全问题中,因为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污染已经是屡见不鲜,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农产品的种植阶段,到后续的食品加工、生产、运输、储存、售卖等多个环节均有可能受到微生物感染,进而引发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报告来看,全球每年因为食品微生物污染而导致患病的人群数量高达十亿。而我国则是重点区域,食品安全问题极为突出。所以,全方位地研发科学合理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就显得极为重要,其将会直接关系到当下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1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1.1 显微镜检测技术
显微镜检测技术是最为常见并且最受关注的生物检测方法,此种方法在微生物的形态、数量、大小等方面的检测极为广泛。在利用显微镜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的过程中,可直接借助涂片染色油镜的方式检查,此种检查方法相对便捷,并且效率极高。但与此同时,此种方法要求操作者具备充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此种方法的最大弊端便是如果采用光学显微镜,那么无法准确判定微生物是否处于死亡状态,既便如此,显微镜检测微生物法仍旧是最为普遍的,占据有重要地位的检测手段。
1.2 平板培养技术
平板培养技术可以说是现代视频微生物检测技术中最具经典色彩的方法,此种方法需要消耗掉大量工作精力,同时其操作流程颇为繁琐复杂,培养所消耗的时间长远。与此同时,部分自然环境中含量不足1%的微生物也能利用此种方法检测到,许多非可培养状态菌则无法借助于此种方法检测,因此在正常检测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检测方法的限制而低估视频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而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此类传统检测技术几乎已经无法达到我国现有的检测技术门槛,其可应用性越发降低。
2 现代检测技术
2.1 分子微生物检测技术
2.1.1 PCR扩增技术
PCR扩增技术的主要原理是DNA复制,通过体外模拟DNA复制的流程,将目的基因作为模板,用以进行扩增。当扩增完成后,可以借助于凝胶电泳以及染色的方式观察扩增结果,此种技术具有极为显著的特异性,并且由于其主要原理是DNA复制,因此具有较为显著的灵敏性,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执行过多的干预操作,因其存在的诸多优点而被当下食品安全检测行业所广泛应用。
2.1.2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主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执行,用于检测特异性核算片段,同PCR技术相同,核酸探针技术也具备极为显著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但是如果是用于低浓度菌的检验过程中,那么所获得的效果可能并不良好,产生假阳性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2.1.3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通过多种方法来将已经知晓序列的核苷酸片段固定在相应的支持物上,而后将处理后的样品与之杂交,以此来实现对当前测试样品基因的大规模实验,此种方法所需要的操作相对简单,具备显著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每次应用可检测出多种病原性微生物,并且所获得的最终结果是可供自行分析的。但实际上,此种技术也存在部分缺点,此类缺点甚至限制此种技术的应用,例如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很长,对于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很高等等。
2.2 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2.2.1 免疫荧光技术
此种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荧光物质来标记抗体或者抗体,而后被标记的抗原或者抗体与其他抗原或抗体产生反应,通过荧光标记物质的位置以及其强度来探明相应的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其种类。免疫荧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李斯特菌的检测中,其具备良好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同时所需要消耗的时间短暂,缺点就是此种技术需要相当昂贵的工作设备,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方可。
2.2.2 免疫磁性微球技术
免疫磁性微球技术不仅仅具备相应的免疫学特征,而且还拥有磁性微球技术的诸多优势,因而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发挥出显著作用,例如其测量精准度很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等等,有许多科研人员都曾经使用免疫磁性微球技术分离出了食品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2.2.3 酵联免疫吸附技术
就目前来看,酵联免疫媳妇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颇为广泛,此项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以及实用性,能够精准地标记相应的微生物,同时所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也并不高,其可以同时被应用在数千份样品的检车中,但是由于抗原、酶等物质的稳定性较差,因此此种方法对外界环境的需要非常高,所以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问题。
2.2.4 乳胶凝集技术
此技术的核心原理也是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产生凝集之后再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此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件黄色葡萄球菌,其优势是操作简单便捷,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不高等,而缺点则是乳胶常常会在不良环境中产生自凝反应,因此导致检测的准确性降低。 2.3 阻抗测定技术
在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产生部分代谢产物,进而使得培养基内的物质组成产生改变,随之而来的便是培养基导电能力的增强或减弱,通过对培养基的电阻情况的精准测定,可以明确培养基内部的细菌的生长情况。此项技术可以被应用在食品微生物的数量的检测中,其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同时花费时间相对较短,同时还可以诸多其他技术进行融合,用于完成微生物在线检测,但是所花费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
2.4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信号的接收与转换这两项功能,其在临床诊断、治疗监管、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都极为广泛,此项技术具备非常强力的专业性,精确度很高,同时拥有良好的重复性,能够精准地分析当前视频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其危害性。
2.5 ATP生物荧光技术
ATP就是三磷酸腺苷,是一切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支撑,其含量颇为稳定,当微生物死亡之后,ATP将会水解,利用ATP生物荧光技术则能够行之有效地检测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活性以及相应的活细胞的数量,此種方法并不需要培养微生物,能够被广泛应用在现场检验的过程中,同时拥有极高的灵敏度,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也十分低廉。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相应的缺点,那就是其并不能帮助工作者准确地判定当下微生物的种类,并且测定的环节中很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冲击,进而导致最终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结束语:
总之,虽然每种检测技术都具有其优点与缺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在不就的将来,必定会有大批量精准、完善、高效率、所需成本低廉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面世,其必然能够为食品安全领域带来更为坚实的推进作用,保障国民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高磊,苏畅,苏莹.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和保存的注意事项[J].现代食品,2019(24):194-196.
[2]陈盼,覃业欣,李迎,谭建锡.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活动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22):7806-7811.
[3]牙伟民.无菌操作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6):148.
[4]朱群.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8(11):105-107.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未来展望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向来都是人类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大量负面问题,这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而言,显然是百害而无一利。在大量食品安全问题中,因为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污染已经是屡见不鲜,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农产品的种植阶段,到后续的食品加工、生产、运输、储存、售卖等多个环节均有可能受到微生物感染,进而引发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报告来看,全球每年因为食品微生物污染而导致患病的人群数量高达十亿。而我国则是重点区域,食品安全问题极为突出。所以,全方位地研发科学合理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就显得极为重要,其将会直接关系到当下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1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1.1 显微镜检测技术
显微镜检测技术是最为常见并且最受关注的生物检测方法,此种方法在微生物的形态、数量、大小等方面的检测极为广泛。在利用显微镜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的过程中,可直接借助涂片染色油镜的方式检查,此种检查方法相对便捷,并且效率极高。但与此同时,此种方法要求操作者具备充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此种方法的最大弊端便是如果采用光学显微镜,那么无法准确判定微生物是否处于死亡状态,既便如此,显微镜检测微生物法仍旧是最为普遍的,占据有重要地位的检测手段。
1.2 平板培养技术
平板培养技术可以说是现代视频微生物检测技术中最具经典色彩的方法,此种方法需要消耗掉大量工作精力,同时其操作流程颇为繁琐复杂,培养所消耗的时间长远。与此同时,部分自然环境中含量不足1%的微生物也能利用此种方法检测到,许多非可培养状态菌则无法借助于此种方法检测,因此在正常检测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检测方法的限制而低估视频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而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此类传统检测技术几乎已经无法达到我国现有的检测技术门槛,其可应用性越发降低。
2 现代检测技术
2.1 分子微生物检测技术
2.1.1 PCR扩增技术
PCR扩增技术的主要原理是DNA复制,通过体外模拟DNA复制的流程,将目的基因作为模板,用以进行扩增。当扩增完成后,可以借助于凝胶电泳以及染色的方式观察扩增结果,此种技术具有极为显著的特异性,并且由于其主要原理是DNA复制,因此具有较为显著的灵敏性,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执行过多的干预操作,因其存在的诸多优点而被当下食品安全检测行业所广泛应用。
2.1.2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主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执行,用于检测特异性核算片段,同PCR技术相同,核酸探针技术也具备极为显著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但是如果是用于低浓度菌的检验过程中,那么所获得的效果可能并不良好,产生假阳性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2.1.3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通过多种方法来将已经知晓序列的核苷酸片段固定在相应的支持物上,而后将处理后的样品与之杂交,以此来实现对当前测试样品基因的大规模实验,此种方法所需要的操作相对简单,具备显著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每次应用可检测出多种病原性微生物,并且所获得的最终结果是可供自行分析的。但实际上,此种技术也存在部分缺点,此类缺点甚至限制此种技术的应用,例如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很长,对于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很高等等。
2.2 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2.2.1 免疫荧光技术
此种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荧光物质来标记抗体或者抗体,而后被标记的抗原或者抗体与其他抗原或抗体产生反应,通过荧光标记物质的位置以及其强度来探明相应的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其种类。免疫荧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李斯特菌的检测中,其具备良好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同时所需要消耗的时间短暂,缺点就是此种技术需要相当昂贵的工作设备,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方可。
2.2.2 免疫磁性微球技术
免疫磁性微球技术不仅仅具备相应的免疫学特征,而且还拥有磁性微球技术的诸多优势,因而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发挥出显著作用,例如其测量精准度很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等等,有许多科研人员都曾经使用免疫磁性微球技术分离出了食品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2.2.3 酵联免疫吸附技术
就目前来看,酵联免疫媳妇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颇为广泛,此项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以及实用性,能够精准地标记相应的微生物,同时所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也并不高,其可以同时被应用在数千份样品的检车中,但是由于抗原、酶等物质的稳定性较差,因此此种方法对外界环境的需要非常高,所以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问题。
2.2.4 乳胶凝集技术
此技术的核心原理也是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产生凝集之后再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此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件黄色葡萄球菌,其优势是操作简单便捷,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不高等,而缺点则是乳胶常常会在不良环境中产生自凝反应,因此导致检测的准确性降低。 2.3 阻抗测定技术
在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产生部分代谢产物,进而使得培养基内的物质组成产生改变,随之而来的便是培养基导电能力的增强或减弱,通过对培养基的电阻情况的精准测定,可以明确培养基内部的细菌的生长情况。此项技术可以被应用在食品微生物的数量的检测中,其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同时花费时间相对较短,同时还可以诸多其他技术进行融合,用于完成微生物在线检测,但是所花费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
2.4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信号的接收与转换这两项功能,其在临床诊断、治疗监管、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都极为广泛,此项技术具备非常强力的专业性,精确度很高,同时拥有良好的重复性,能够精准地分析当前视频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其危害性。
2.5 ATP生物荧光技术
ATP就是三磷酸腺苷,是一切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支撑,其含量颇为稳定,当微生物死亡之后,ATP将会水解,利用ATP生物荧光技术则能够行之有效地检测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活性以及相应的活细胞的数量,此種方法并不需要培养微生物,能够被广泛应用在现场检验的过程中,同时拥有极高的灵敏度,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也十分低廉。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相应的缺点,那就是其并不能帮助工作者准确地判定当下微生物的种类,并且测定的环节中很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冲击,进而导致最终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结束语:
总之,虽然每种检测技术都具有其优点与缺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在不就的将来,必定会有大批量精准、完善、高效率、所需成本低廉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面世,其必然能够为食品安全领域带来更为坚实的推进作用,保障国民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高磊,苏畅,苏莹.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和保存的注意事项[J].现代食品,2019(24):194-196.
[2]陈盼,覃业欣,李迎,谭建锡.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活动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22):7806-7811.
[3]牙伟民.无菌操作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6):148.
[4]朱群.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8(1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