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本是儿童习知、培智、冶情的重要材料,其内容的优劣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社会对小语教材、教学方式的期望日趋提升,尤其近年来小语教材广为诟病,许多文学作品被生硬“肢解”,儿童丧失“主场”,游戏精神缺失。有众多学者发出拯救孩子的呼声。
一、让文本与生活经验产生碰撞
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具有一定的幻想性,教师要发挥其想象力,引领儿童走向文本建构的世界,感受淋漓尽致的情感,感受儿童世界的真善美。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进入童话世界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苏教版语文二上《小动物过冬》教学中,教者先让学生听故事,记住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过冬的方式,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一个小动物,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教师要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降低学习的“台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苏教版语文三上《小露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教者设计了问题:“小露珠又来到哪些地方?碰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赞美小露珠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语言美、外表美。在第七自然段教学中,教者设计了“在这种场面里,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呢?用‘( )好像在说: ( )’的句式说说。”
学生学完童话后,会产生疑问、感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续写、扩写童话。如在读完《巨人的花园》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有孩子这样写道:“孩子们躲在巨人的头发里捉迷藏,在巨人的手心里玩老鹰捉小鸡,到巨人的肩上登高瞭望。孩子们进入巨人的衣服中探险,在巨人的肚皮上跳舞,眼前一黑掉进了大黑洞,原来是巨人的肚脐眼。”孩童的想象抓住了巨人的特征,多么丰富有趣啊。
二、让儿童在自读中产生独特见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期待,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见解。
儿童对儿童文学会有天然的认知和独特的理解,教师如果对文本生硬肢解,势必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感。应让学生通过自读文本,搜集信息,了解这文本写了一件什么事、比较喜欢谁等。如在《金蝉脱壳》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通读全文,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哪件事“神奇有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总之,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明晰文本中的主要情節。
三、让巧妙设计引发深度对话
教师要构建平等、民主的氛围,开展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领学生去释疑、体悟、探讨,交流自己的感受。比如神话故事年代久远,不易为学生所体悟,他们会产生各种疑问。教师要巧妙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深度对话,激发他们交流的兴趣。如在苏教版语文五上《普罗米修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想象“没有火”的画面,想想只吃生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吃这些生的东西,你受得了吗?没有火,我们也看不见什么,无边的黑暗让你感到什么?没有火的人类惨剧被谁看见了?想象“有了火”你会做什么?学生有说烧食物、驱寒取暖、驱赶猛兽的,还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能照明、烧水、取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的。教师利用“支架”,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小学儿童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审视当前功利化的语文课堂,改变缺乏引领、素养匮乏、教学生硬的现状,要尊重文本、释放激情、挖掘潜能、珍视体验、激活思维、开展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让文本与生活经验产生碰撞
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具有一定的幻想性,教师要发挥其想象力,引领儿童走向文本建构的世界,感受淋漓尽致的情感,感受儿童世界的真善美。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进入童话世界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苏教版语文二上《小动物过冬》教学中,教者先让学生听故事,记住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过冬的方式,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一个小动物,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教师要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降低学习的“台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苏教版语文三上《小露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教者设计了问题:“小露珠又来到哪些地方?碰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赞美小露珠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语言美、外表美。在第七自然段教学中,教者设计了“在这种场面里,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呢?用‘( )好像在说: ( )’的句式说说。”
学生学完童话后,会产生疑问、感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续写、扩写童话。如在读完《巨人的花园》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有孩子这样写道:“孩子们躲在巨人的头发里捉迷藏,在巨人的手心里玩老鹰捉小鸡,到巨人的肩上登高瞭望。孩子们进入巨人的衣服中探险,在巨人的肚皮上跳舞,眼前一黑掉进了大黑洞,原来是巨人的肚脐眼。”孩童的想象抓住了巨人的特征,多么丰富有趣啊。
二、让儿童在自读中产生独特见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期待,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见解。
儿童对儿童文学会有天然的认知和独特的理解,教师如果对文本生硬肢解,势必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感。应让学生通过自读文本,搜集信息,了解这文本写了一件什么事、比较喜欢谁等。如在《金蝉脱壳》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通读全文,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哪件事“神奇有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总之,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明晰文本中的主要情節。
三、让巧妙设计引发深度对话
教师要构建平等、民主的氛围,开展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领学生去释疑、体悟、探讨,交流自己的感受。比如神话故事年代久远,不易为学生所体悟,他们会产生各种疑问。教师要巧妙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深度对话,激发他们交流的兴趣。如在苏教版语文五上《普罗米修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想象“没有火”的画面,想想只吃生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吃这些生的东西,你受得了吗?没有火,我们也看不见什么,无边的黑暗让你感到什么?没有火的人类惨剧被谁看见了?想象“有了火”你会做什么?学生有说烧食物、驱寒取暖、驱赶猛兽的,还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能照明、烧水、取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的。教师利用“支架”,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小学儿童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审视当前功利化的语文课堂,改变缺乏引领、素养匮乏、教学生硬的现状,要尊重文本、释放激情、挖掘潜能、珍视体验、激活思维、开展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