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启迪思维、培养情感、激发潜能的过程,众多语文教师追求独特的设计,使教学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追求巧妙的引导,发掘学力,引发思考。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探寻教学智慧的同时,也需将阅读与人生连接,传达生活感悟。
一、设境,开展多元对话
1.“情场”,智情共融。透过爱国情、乡情、亲情等主题,感受一股股暖流,让学生接受性情的陶冶、精神的洗礼。教师要将儿童置于“情场”,拨动文本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入文本,体验其中丰富的意蕴。教师要运用优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为儿童上一堂情感启蒙课,让他们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教师呈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其爆发于河北、河南,洛阳四周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无数百姓背井离乡,杜甫也逃离故乡,远走四川。他在逃离的七年多所作的诗,有对穷困潦倒的感慨,有对百姓苦难的描述。学生了解了背景,才能置于“情场”,理解诗意,才能感受“喜欲狂”的心情,才能感受杜甫从“读书破万卷”到“漫卷诗书”的心境。
2.“聊”读,点化智慧。教师要以“聊”替“讲”,实现对“讲”的超越,让课堂交流变得更为亲和、轻松、开放。“聊”是站在儿童的视角,与他们平等对话,共同挖掘文本中的故事,欣赏靓丽的风景。“聊”是看似杂乱的“形散神聚”,是无痕的激活对话,是文化的沉淀、智慧的结晶。如在《负荆请罪》教学中,教师以“聊”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节课我们先聊聊这个剧本,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这个剧本写了什么人物?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再聊聊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说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为什么说廉颇是知错就改的人?”
3.问题,由疑生思。教师要以问引疑,由疑生思,思标题、思中心、思脉络、思主旨,产生各种各样的思考。学生为解决自己的疑惑,自觉地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如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教学中,教师引出课题,提出问题:“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课题,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我”是誰?“我”是怎么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学生在生疑、质疑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爱国情怀。
二、构建,发展自主能力
教师不能简单地“教”课文,而要教给儿童知识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不是全盘奉出,而是相机诱引,引导他们自主建构知识。如在《最后的姿势》教学中,文章既有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也有交代当时环境变化的,学生从楼房的摇晃、腾空而起感知形势的严峻,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烘托作用。
主题是文章之“魂”,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教师要借助音乐、视频的渲染,促进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织女“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感受其决心之大,缘由“美满”,文章的主题也油然而生。
三、回归,顺应儿童天性
语文教学功利性日益显现,课时被挤压,原著被删得“瘦骨嶙峋”,缺少当初的意蕴。经典著作遭到遗弃、母语遭到“浅薄”,语句的积累方式也变得陈旧。教师要潜下心来,步入文学殿堂,与儿童一起重温原汁原味的名著,探寻文本的结构、情感、思想之“密钥”,才能领悟作者的写作初衷,回归母语的家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关注儿童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心灵,将课堂交还给他们,让他们展示自我、还原本真、回归童性、回归单纯。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要让文字留下读者印记,留下他们的思考。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引领他们在阅读中体验、感悟、建构、反思,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设境,开展多元对话
1.“情场”,智情共融。透过爱国情、乡情、亲情等主题,感受一股股暖流,让学生接受性情的陶冶、精神的洗礼。教师要将儿童置于“情场”,拨动文本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入文本,体验其中丰富的意蕴。教师要运用优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为儿童上一堂情感启蒙课,让他们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教师呈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其爆发于河北、河南,洛阳四周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无数百姓背井离乡,杜甫也逃离故乡,远走四川。他在逃离的七年多所作的诗,有对穷困潦倒的感慨,有对百姓苦难的描述。学生了解了背景,才能置于“情场”,理解诗意,才能感受“喜欲狂”的心情,才能感受杜甫从“读书破万卷”到“漫卷诗书”的心境。
2.“聊”读,点化智慧。教师要以“聊”替“讲”,实现对“讲”的超越,让课堂交流变得更为亲和、轻松、开放。“聊”是站在儿童的视角,与他们平等对话,共同挖掘文本中的故事,欣赏靓丽的风景。“聊”是看似杂乱的“形散神聚”,是无痕的激活对话,是文化的沉淀、智慧的结晶。如在《负荆请罪》教学中,教师以“聊”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节课我们先聊聊这个剧本,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这个剧本写了什么人物?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再聊聊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说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为什么说廉颇是知错就改的人?”
3.问题,由疑生思。教师要以问引疑,由疑生思,思标题、思中心、思脉络、思主旨,产生各种各样的思考。学生为解决自己的疑惑,自觉地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如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教学中,教师引出课题,提出问题:“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课题,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我”是誰?“我”是怎么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学生在生疑、质疑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爱国情怀。
二、构建,发展自主能力
教师不能简单地“教”课文,而要教给儿童知识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不是全盘奉出,而是相机诱引,引导他们自主建构知识。如在《最后的姿势》教学中,文章既有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也有交代当时环境变化的,学生从楼房的摇晃、腾空而起感知形势的严峻,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烘托作用。
主题是文章之“魂”,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教师要借助音乐、视频的渲染,促进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织女“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感受其决心之大,缘由“美满”,文章的主题也油然而生。
三、回归,顺应儿童天性
语文教学功利性日益显现,课时被挤压,原著被删得“瘦骨嶙峋”,缺少当初的意蕴。经典著作遭到遗弃、母语遭到“浅薄”,语句的积累方式也变得陈旧。教师要潜下心来,步入文学殿堂,与儿童一起重温原汁原味的名著,探寻文本的结构、情感、思想之“密钥”,才能领悟作者的写作初衷,回归母语的家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关注儿童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心灵,将课堂交还给他们,让他们展示自我、还原本真、回归童性、回归单纯。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要让文字留下读者印记,留下他们的思考。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引领他们在阅读中体验、感悟、建构、反思,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