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本位 实现“慢”书写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流行的生活态度是“慢生活”,这里的“慢”是一种意境,它象征着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以这样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写字教学,发现当前的写字教学正呈现出一种紧张的状态。新课标在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实施建议中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低年级是学生书写的起步阶段,识字任务繁重,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写字教学就应该步履匆匆、拽着学生向前跑呢?笔者认为,写字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认识并书写汉字,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本位,实现“慢”书写。
  一、尊重教学视阈里的学生本位,关注“慢”书写
  1.涉及≠有效,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1)书写指导须扎实有效。课堂是学生习得书写技能的主要场所,但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受自身书写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对书写的指导讲解和示范不够到位,想讲不敢讲或讲不明白、讲不到位,学生无法形成正确得法的书写技法,练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兴趣、状态、姿势、习惯等多个方面,但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所要书写内容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学而不思则罔”,观察与思考是获得灵感的源泉,是写好字的关键,但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往往需要教师放慢节奏,充分引导。我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教学声母p和q时,让学生先去观察、思考:写好这两个字母要注意什么?可以参照书写哪两个字母的注意点?学生很快发现它们与b、d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书写p和q时也要注意半圆饱满,写满中格,一竖紧挨半圆不落地。又如,教学生字“二、三”时,引导学生观察中横画的特别之处,学生很快发现竖中线要穿过这些横并且左右两边差不多长,使整个字处在格子的中心才美观。有了这些体验,学生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才能练就一双慧眼,领会笔法,逐渐提升书写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
  (2)书写要求落实到位。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书写准备、书写过程和书写习惯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在学生实际进行书写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学生“写正确”而非“写美观”。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亲近老师,大多数学生会不折不扣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示范作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绎教学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指导学生写字时,要做到“一对、二端、三美观”。“一对”就是写的字要正确,严格按笔顺规则来书写汉字;“二端”就是把字写端正,字形要规范;“三美观”就是要把字写匀称、美观,注意笔笔到位、字字落实。要求落实到位,学生书写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3)保证书写练习时间。尽管规定每节课学生练习书写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对于时间的把控往往比较随意,在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往往占用练习书写的时间,使写字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难有实效。这就提醒我们:课堂上要注意精讲精练,把握好教学重点,还学生充分的书写时间。
  2.全体≠平均,给学生一个分层提升的平台。
  在当前教学中,针对个体学生的指导和练习严重缺失。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书写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但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的是同一标准的指导和练习,评价时又难以做到个别评价,学生个体水平的提高缓慢。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追求更高的目标,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不同层级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书写练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如:对于班级中基本笔画书写到位的学生,对他们的指导和评价重点要落在间架结构上;对于书写技能发展比较慢的孩子,则降低要求,从手把手地巩固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开始,加强基础练习,使他们也能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断进步的轨迹。
  二、关注家庭视阈中的学生本位,实践“慢”书写
  教学过程中,许多家长均反映:学生在书写时“返工”现象较普遍。有的学生书写时不注重观察,几乎是写一个擦一个,反复重写;还有些学生书写随意,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擦掉重写的次数比较多。这些学生的作业纸张往往因为反复擦写磨损比较严重,还有的作业上旧笔迹叠着新笔迹,看上去不够整洁,影响美观。此外,这两种做法也影响了学生的书写速度和质量。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尝试:
  1.指导≠干预,还学生一个静心书写的空间。
  (1)杜绝“快”字当头、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指导方式。许多家长在指导过程中只关心学生的作业速度,忽略了书写之前的准备、观察、记忆字形的环节,要求孩子提笔就写,中途若学生盯着书本的时间较长或书写速度减慢,则会不停地提醒孩子“快写”“抓紧时间写”,在声声催促中,学生愈发慌乱,更不用提关注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培养了,书写练习的目的自然难以达到。指导时,应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指导学生做好书写的各项准备,在心平气和中观察、记忆,从容不迫地书写,才能提高书写水平。
  (2)杜绝“好”字当头,关注细节而非能力的指导方式。问卷调查中,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正确率和美观度,在学生书写时一直陪在身边看着,只要发现刚刚写出来的字有错误或不够美观,立即会提醒学生擦去重写。在这反复擦除的过程中,学生的挫败感越来越强,书写的能力难以提高。学会放手,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学生需要时才给予适度的点拨,学生的书写能力才能在自我观察、练习、反思中得到发展。
  2.数量≠质量,帮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
  很多家长坚信:勤能补拙,练得多才能写得好,“练”字当头,只重数量却缺少反思。过多的练习使学生逐渐学会了粗枝大叶、草草了事。调查统计中,笔者发现只有极少数家长会在学生书写完毕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书写情况自行检查并进行个别修正,大多数学生都缺少对自我的反思和评价,忽视了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检查反思的过程,学生沦为了机械练习的机器,逐渐失去了对书写的兴趣,认真书写、及时反思改进的良好习惯也成为泡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指导时应本着“少、好”的原則,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每个字,并对照课本或字帖进行对比反思,在此过程中进行修正,提升观察、反思能力。
  文学家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是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精力。字如其人,书写也是学生性格特点的体现。尊重学生本位,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实现“慢”书写,引导学生将思悟和练习合二为一,在书写过程中磨炼他们的意志、性格和品质,我们的学生定能在习字中得以精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其他文献
自主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理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多次提到“自主”一词。蒙台梭利曾指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内在的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融入自主发展理念,构建游戏化的幼儿美术活动,为幼儿带来饶有趣味的创作体验。一、借助真实情境,构建主题课程  我们尝试从园所内的情境中捕捉幼儿兴趣,发现构建主题课程的契机,从而创造生长式的美术课程。  1.情境的选择
期刊
有研究表明,对归属对象深入、全面的认知是归属感产生的重要基础。“海棠花开”主题活动的开展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尝试:云赏海棠,幼儿与垂丝海棠相遇,有了宛若置身海棠大道般的紧密相随;艺术表征,幼儿与不同创意随心碰撞,有了尽情的描绘和对美的领悟;诗意流传,幼儿用童言稚语述说,有了对家园独一无二的感念。以“海棠”为媒的多重体验,让幼儿在直观感受中获得了对家园的亲近与深究,在熟识感、创造美、言语趣不断累积的过
期刊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让幼儿“回归自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大自然中,在社会里,教育应该让学生与大自然亲近,顺应幼儿天性的发展。“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主张“活教育”,把大自然、社会作为出发点,通过与鲜活事物的直接接触,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经验。从以上国内外知名教育思想家的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自然材料在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每学期的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有效形式,但往往教师是主角,家长只是配合。如何改变传统的家长会模式,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本文将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新颖的互动式家长会,可以拉近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间的距离,真正实现家园
期刊
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儿童视角”成为广为倡导的理念,但实践中存在众多“我”觉得现象,阻碍教师个人的专业进步,对工作造成消极影响。一、过分强调自我的“我觉得”现象  我们并不排斥“我觉得”思想,这是一个自我觉醒、崇尚个性的时代,个性思维的碰撞会带来创造的迸发。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自己的想法而坚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和学习品质。我们的幼儿教育提倡班本化、突出个性化,有自己想法的教师才能为孩子带
期刊
上学期星星从家里带来了几株南瓜秧,孩子们将它们安置在园内,一个暑假下来变化真大。一株种在幼儿园西北角的汽车轮胎里,藤蔓爬在绿色植被上,叶子细小,根部的叶子已经变黄,有的彻底变黄接近枯萎;一株长在幼儿园西南角的绿化带边,藤蔓爬在绿化带上,绿绿葱葱,“昂首挺立”,绿化带下挂着两个像“牛腿”样的青皮南瓜,可爱极了。看着日渐长大的南瓜,孩子们异常兴奋,经常结伴在攀爬区活动后逗留好一会儿,观察着南瓜,说着悄
期刊
我园将食育教育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在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及艺术领域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同时,我园特别注重以爱国情怀和地方特色为出发点,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周一早晨来园,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聊天,话题是“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吃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吃了肯德基,有的孩子说吃了披萨。这时桐桐大声地说:“我去吃面了!”丁宝好奇地问:“你吃的什么面呢?”桐桐说:“桃花面。
期刊
◆问题:东西太多我们没法收◆  开学前,幼儿园例行检查,其中就包括室内环境创设。检查组走进小二班,映入眼帘的是忙碌的教师和保育员,人人都在收拾整理,活动室内还是堆满了教玩具、废旧材料等物品,感觉就是“满”和“乱”。交流时,该班教师表示,舍不得扔掉各种纸箱、瓶瓶罐罐等可用废旧材料,导致班级材料过多,怎么收都收不好,她们也很着急。在随后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班级都存在这个共性问题,这也是教师们急需解
期刊
生成课程的“发起阶段”是整个课程的开端,是从“兴趣点”发展到“课程”的过渡阶段。一直以来,教师对如何有效捕捉幼儿生成课程还存在许多疑惑,从“兴趣”到“课程”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一、现状与溯源:生成课程发起阶段的窘境与追因  (一)幼儿的兴趣点零散  生成课程是以幼儿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但幼儿往往对许多事物都会感兴趣,兴趣点也各不相同。教师发现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兴奋或疑惑时,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其对
期刊
幼儿园的李子熟了,大家看着成熟的李子啪啪掉在地上,觉得太可惜了。马达建议:“我们把李子摘下来吧!”可是李子树那么高,我们怎么才能把李子摘下来呢?  幼儿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了下来。  我惊叹于幼儿的叙述表达能力,他们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理由。同时,幼儿较强的经验迁移能力也让我惊喜,他们能把日常游戏、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问题情境中。我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大胆地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