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流行的生活态度是“慢生活”,这里的“慢”是一种意境,它象征着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以这样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写字教学,发现当前的写字教学正呈现出一种紧张的状态。新课标在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实施建议中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低年级是学生书写的起步阶段,识字任务繁重,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写字教学就应该步履匆匆、拽着学生向前跑呢?笔者认为,写字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认识并书写汉字,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本位,实现“慢”书写。
一、尊重教学视阈里的学生本位,关注“慢”书写
1.涉及≠有效,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1)书写指导须扎实有效。课堂是学生习得书写技能的主要场所,但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受自身书写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对书写的指导讲解和示范不够到位,想讲不敢讲或讲不明白、讲不到位,学生无法形成正确得法的书写技法,练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兴趣、状态、姿势、习惯等多个方面,但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所要书写内容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学而不思则罔”,观察与思考是获得灵感的源泉,是写好字的关键,但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往往需要教师放慢节奏,充分引导。我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教学声母p和q时,让学生先去观察、思考:写好这两个字母要注意什么?可以参照书写哪两个字母的注意点?学生很快发现它们与b、d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书写p和q时也要注意半圆饱满,写满中格,一竖紧挨半圆不落地。又如,教学生字“二、三”时,引导学生观察中横画的特别之处,学生很快发现竖中线要穿过这些横并且左右两边差不多长,使整个字处在格子的中心才美观。有了这些体验,学生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才能练就一双慧眼,领会笔法,逐渐提升书写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
(2)书写要求落实到位。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书写准备、书写过程和书写习惯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在学生实际进行书写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学生“写正确”而非“写美观”。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亲近老师,大多数学生会不折不扣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示范作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绎教学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指导学生写字时,要做到“一对、二端、三美观”。“一对”就是写的字要正确,严格按笔顺规则来书写汉字;“二端”就是把字写端正,字形要规范;“三美观”就是要把字写匀称、美观,注意笔笔到位、字字落实。要求落实到位,学生书写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3)保证书写练习时间。尽管规定每节课学生练习书写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对于时间的把控往往比较随意,在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往往占用练习书写的时间,使写字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难有实效。这就提醒我们:课堂上要注意精讲精练,把握好教学重点,还学生充分的书写时间。
2.全体≠平均,给学生一个分层提升的平台。
在当前教学中,针对个体学生的指导和练习严重缺失。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书写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但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的是同一标准的指导和练习,评价时又难以做到个别评价,学生个体水平的提高缓慢。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追求更高的目标,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不同层级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书写练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如:对于班级中基本笔画书写到位的学生,对他们的指导和评价重点要落在间架结构上;对于书写技能发展比较慢的孩子,则降低要求,从手把手地巩固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开始,加强基础练习,使他们也能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断进步的轨迹。
二、关注家庭视阈中的学生本位,实践“慢”书写
教学过程中,许多家长均反映:学生在书写时“返工”现象较普遍。有的学生书写时不注重观察,几乎是写一个擦一个,反复重写;还有些学生书写随意,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擦掉重写的次数比较多。这些学生的作业纸张往往因为反复擦写磨损比较严重,还有的作业上旧笔迹叠着新笔迹,看上去不够整洁,影响美观。此外,这两种做法也影响了学生的书写速度和质量。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尝试:
1.指导≠干预,还学生一个静心书写的空间。
(1)杜绝“快”字当头、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指导方式。许多家长在指导过程中只关心学生的作业速度,忽略了书写之前的准备、观察、记忆字形的环节,要求孩子提笔就写,中途若学生盯着书本的时间较长或书写速度减慢,则会不停地提醒孩子“快写”“抓紧时间写”,在声声催促中,学生愈发慌乱,更不用提关注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培养了,书写练习的目的自然难以达到。指导时,应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指导学生做好书写的各项准备,在心平气和中观察、记忆,从容不迫地书写,才能提高书写水平。
(2)杜绝“好”字当头,关注细节而非能力的指导方式。问卷调查中,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正确率和美观度,在学生书写时一直陪在身边看着,只要发现刚刚写出来的字有错误或不够美观,立即会提醒学生擦去重写。在这反复擦除的过程中,学生的挫败感越来越强,书写的能力难以提高。学会放手,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学生需要时才给予适度的点拨,学生的书写能力才能在自我观察、练习、反思中得到发展。
2.数量≠质量,帮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
很多家长坚信:勤能补拙,练得多才能写得好,“练”字当头,只重数量却缺少反思。过多的练习使学生逐渐学会了粗枝大叶、草草了事。调查统计中,笔者发现只有极少数家长会在学生书写完毕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书写情况自行检查并进行个别修正,大多数学生都缺少对自我的反思和评价,忽视了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检查反思的过程,学生沦为了机械练习的机器,逐渐失去了对书写的兴趣,认真书写、及时反思改进的良好习惯也成为泡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指导时应本着“少、好”的原則,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每个字,并对照课本或字帖进行对比反思,在此过程中进行修正,提升观察、反思能力。
文学家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是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精力。字如其人,书写也是学生性格特点的体现。尊重学生本位,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实现“慢”书写,引导学生将思悟和练习合二为一,在书写过程中磨炼他们的意志、性格和品质,我们的学生定能在习字中得以精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尊重教学视阈里的学生本位,关注“慢”书写
1.涉及≠有效,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1)书写指导须扎实有效。课堂是学生习得书写技能的主要场所,但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受自身书写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对书写的指导讲解和示范不够到位,想讲不敢讲或讲不明白、讲不到位,学生无法形成正确得法的书写技法,练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兴趣、状态、姿势、习惯等多个方面,但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所要书写内容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学而不思则罔”,观察与思考是获得灵感的源泉,是写好字的关键,但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往往需要教师放慢节奏,充分引导。我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教学声母p和q时,让学生先去观察、思考:写好这两个字母要注意什么?可以参照书写哪两个字母的注意点?学生很快发现它们与b、d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书写p和q时也要注意半圆饱满,写满中格,一竖紧挨半圆不落地。又如,教学生字“二、三”时,引导学生观察中横画的特别之处,学生很快发现竖中线要穿过这些横并且左右两边差不多长,使整个字处在格子的中心才美观。有了这些体验,学生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才能练就一双慧眼,领会笔法,逐渐提升书写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
(2)书写要求落实到位。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书写准备、书写过程和书写习惯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在学生实际进行书写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学生“写正确”而非“写美观”。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亲近老师,大多数学生会不折不扣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示范作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绎教学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指导学生写字时,要做到“一对、二端、三美观”。“一对”就是写的字要正确,严格按笔顺规则来书写汉字;“二端”就是把字写端正,字形要规范;“三美观”就是要把字写匀称、美观,注意笔笔到位、字字落实。要求落实到位,学生书写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3)保证书写练习时间。尽管规定每节课学生练习书写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对于时间的把控往往比较随意,在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往往占用练习书写的时间,使写字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难有实效。这就提醒我们:课堂上要注意精讲精练,把握好教学重点,还学生充分的书写时间。
2.全体≠平均,给学生一个分层提升的平台。
在当前教学中,针对个体学生的指导和练习严重缺失。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书写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但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的是同一标准的指导和练习,评价时又难以做到个别评价,学生个体水平的提高缓慢。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追求更高的目标,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不同层级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书写练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如:对于班级中基本笔画书写到位的学生,对他们的指导和评价重点要落在间架结构上;对于书写技能发展比较慢的孩子,则降低要求,从手把手地巩固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开始,加强基础练习,使他们也能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断进步的轨迹。
二、关注家庭视阈中的学生本位,实践“慢”书写
教学过程中,许多家长均反映:学生在书写时“返工”现象较普遍。有的学生书写时不注重观察,几乎是写一个擦一个,反复重写;还有些学生书写随意,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擦掉重写的次数比较多。这些学生的作业纸张往往因为反复擦写磨损比较严重,还有的作业上旧笔迹叠着新笔迹,看上去不够整洁,影响美观。此外,这两种做法也影响了学生的书写速度和质量。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尝试:
1.指导≠干预,还学生一个静心书写的空间。
(1)杜绝“快”字当头、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指导方式。许多家长在指导过程中只关心学生的作业速度,忽略了书写之前的准备、观察、记忆字形的环节,要求孩子提笔就写,中途若学生盯着书本的时间较长或书写速度减慢,则会不停地提醒孩子“快写”“抓紧时间写”,在声声催促中,学生愈发慌乱,更不用提关注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培养了,书写练习的目的自然难以达到。指导时,应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指导学生做好书写的各项准备,在心平气和中观察、记忆,从容不迫地书写,才能提高书写水平。
(2)杜绝“好”字当头,关注细节而非能力的指导方式。问卷调查中,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正确率和美观度,在学生书写时一直陪在身边看着,只要发现刚刚写出来的字有错误或不够美观,立即会提醒学生擦去重写。在这反复擦除的过程中,学生的挫败感越来越强,书写的能力难以提高。学会放手,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学生需要时才给予适度的点拨,学生的书写能力才能在自我观察、练习、反思中得到发展。
2.数量≠质量,帮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
很多家长坚信:勤能补拙,练得多才能写得好,“练”字当头,只重数量却缺少反思。过多的练习使学生逐渐学会了粗枝大叶、草草了事。调查统计中,笔者发现只有极少数家长会在学生书写完毕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书写情况自行检查并进行个别修正,大多数学生都缺少对自我的反思和评价,忽视了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检查反思的过程,学生沦为了机械练习的机器,逐渐失去了对书写的兴趣,认真书写、及时反思改进的良好习惯也成为泡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指导时应本着“少、好”的原則,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每个字,并对照课本或字帖进行对比反思,在此过程中进行修正,提升观察、反思能力。
文学家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是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精力。字如其人,书写也是学生性格特点的体现。尊重学生本位,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实现“慢”书写,引导学生将思悟和练习合二为一,在书写过程中磨炼他们的意志、性格和品质,我们的学生定能在习字中得以精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