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经典诵读;示范;兴趣;方法;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3—0032—01
经典是一种以有形的物质态(文字、图画)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吟诵经典可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那么,如何让内容丰富的国学经典走进学生,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呢?
一、教师的爱是最好的示范
要让学生喜欢经典,教师的爱是最好的示范。这里的爱是指教师对经典的爱,它不仅表现在言语上、肢体上,更多地体现在发自内心的热爱上。
彭公瑾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学生读经典,自己先得读。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背《老子》《论语》,是否有点遗憾?学生读经典需要真正热爱经典的教师来带动。教师对经典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手头有经典,每天读经典,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有书香的浸润。教师只有做到这样,让学生喜欢上经典,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种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不是功利的,而是内心强烈的需求。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经典教学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兴趣的激发。要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热爱和兴趣,关键是把经典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如此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发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里的刺激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经典是有趣的、有用的。有趣是指能让学生体会到快乐、趣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有用是指能让学生体验到经典所蕴含的道理对他的成长有启迪和促进作用。鉴于此,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背诵几段古文,写出几句漂亮文句,而是要挖掘出经典中的育人因素和艺术魅力,让经典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圣贤思想的感悟和内化。
三、引导是最佳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调查,很多学生不是不知道经典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读经典。鉴于此,教师要选用合适的诵读方法,进行科学的引导。
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性的计划。通过制定计划,让诵读经典成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制定诵读计划时,要结合教学大纲确立好诵读内容、诵读时间、诵读要求等等。既要考虑学生实际,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来读。只有能读才能读好。能读是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准,学生愿意读和能读进去。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之前,关键是自己要先读。只有通过读,才知道适合不适合学生。“入眼、入耳、入心”,教师要以此为标准进行科学、理性地审视和判断。三是诵读时要做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诵读其实是对经典的再创造,在此过程中,方法很重要。比如,强调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时要字字清楚,字字响亮,力求从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展现经典所蕴含的意蕴和艺术魅力;要根据经典的节奏、韵律辅助以必要的肢体动作等。四是要注重诵读的实效性。诵读有没有实效,关键看学生是否对此进行积极的内化。因此,在经典诵读指导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经典去指导自己的生活。
四、 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学生的印象中,经典有一种高大上、面孔严肃、很难亲近之感。对此,教师首要做的就是打破学生对经典的畏惧感,让学生感觉经典并不遥远,经典就在身边,从而让经典具有亲和感、可接受性。要让经典诵读真正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之良好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鉴于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一些有关经典诵读的活动: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利用校园广播,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艺术节的必备节目,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经典有多维的认识,从而发现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要感受和理解经典,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诵读是我们对经典所持的认真而严谨的态度;诵读是走进经典的必须过程,只有不断诵读,才能体会经典的思想美、情感美、艺术美。书声朗朗,不但教师要这样,更应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追求。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3—0032—01
经典是一种以有形的物质态(文字、图画)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吟诵经典可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那么,如何让内容丰富的国学经典走进学生,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呢?
一、教师的爱是最好的示范
要让学生喜欢经典,教师的爱是最好的示范。这里的爱是指教师对经典的爱,它不仅表现在言语上、肢体上,更多地体现在发自内心的热爱上。
彭公瑾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学生读经典,自己先得读。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背《老子》《论语》,是否有点遗憾?学生读经典需要真正热爱经典的教师来带动。教师对经典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手头有经典,每天读经典,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有书香的浸润。教师只有做到这样,让学生喜欢上经典,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种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不是功利的,而是内心强烈的需求。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经典教学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兴趣的激发。要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热爱和兴趣,关键是把经典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如此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发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里的刺激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经典是有趣的、有用的。有趣是指能让学生体会到快乐、趣味,“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有用是指能让学生体验到经典所蕴含的道理对他的成长有启迪和促进作用。鉴于此,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背诵几段古文,写出几句漂亮文句,而是要挖掘出经典中的育人因素和艺术魅力,让经典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圣贤思想的感悟和内化。
三、引导是最佳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调查,很多学生不是不知道经典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读经典。鉴于此,教师要选用合适的诵读方法,进行科学的引导。
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性的计划。通过制定计划,让诵读经典成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制定诵读计划时,要结合教学大纲确立好诵读内容、诵读时间、诵读要求等等。既要考虑学生实际,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来读。只有能读才能读好。能读是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准,学生愿意读和能读进去。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之前,关键是自己要先读。只有通过读,才知道适合不适合学生。“入眼、入耳、入心”,教师要以此为标准进行科学、理性地审视和判断。三是诵读时要做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诵读其实是对经典的再创造,在此过程中,方法很重要。比如,强调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时要字字清楚,字字响亮,力求从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展现经典所蕴含的意蕴和艺术魅力;要根据经典的节奏、韵律辅助以必要的肢体动作等。四是要注重诵读的实效性。诵读有没有实效,关键看学生是否对此进行积极的内化。因此,在经典诵读指导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经典去指导自己的生活。
四、 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学生的印象中,经典有一种高大上、面孔严肃、很难亲近之感。对此,教师首要做的就是打破学生对经典的畏惧感,让学生感觉经典并不遥远,经典就在身边,从而让经典具有亲和感、可接受性。要让经典诵读真正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之良好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鉴于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一些有关经典诵读的活动: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利用校园广播,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艺术节的必备节目,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经典有多维的认识,从而发现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要感受和理解经典,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诵读是我们对经典所持的认真而严谨的态度;诵读是走进经典的必须过程,只有不断诵读,才能体会经典的思想美、情感美、艺术美。书声朗朗,不但教师要这样,更应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追求。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