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寻求突破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kuaile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言”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序言”还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例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我国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教育不能回避的主题。
  一、“爱恨交加”的高考制度
  我们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它实现了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磨练了青少年的意志,促进了社会竞争;为农村学子争取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形成了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尊师重教。实践证明,高考制度是至今为止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但是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一考定终身”,选拔标准单一;“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考试”作为唯一任务,背离了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受到严重摧残,很多地方经常出现高考考场里学生挂着吊水瓶的怪现象;社会就业看重高学历的不良倾向,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过于重视分数,导致高分低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等。
  总之,客观地讲,高考制度是迄今为止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但是高考主要是通过笔试的方式依照分数的高低来选拔人才,这就必定有其局限性,因此高考制度需要的是不断的摸索与完善,需要其他的选拔制度来与高考制度相互弥补。
  二、“左右为难”的教育现状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综合素质,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而另外一方面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面临两难选择,常常迫于社会各方压力,不知不觉进入“应试教育”怪圈,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主要表现在:1.教育目的单一。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以跳龙门为目的,培养会考试的机器、找到“好工作”的毕业生。学生学习习题化,学习动力功利化,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教育内容单一。注重知识的传授,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内容考纲化,缺少人文教育内容、人文精神,缺少实践教育。3.教育方式单一。强调理论灌输、单项输入、填鸭式,方法单一。教师教学应试化,缺乏启发式教育、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创新型学生、精英人才如何培养?时间和空间从哪里来?目前的教育现状正说明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在现实中寻求突破
  高中教育要走出这样的困境,关键要在体制上进行突破,利用名校和大学的资源,启动教育实验项目,打破中学与大学教育间的鸿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在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方面指出:要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南京师大附中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本着真诚合作、创新设计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并且向江苏省教育厅申请批准,从2012年秋季开始,在南京师大附中建立“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实验班”(其中上海交通大学20人、浙江大学20人)。
  1.在选拔体制上寻求突破
  我们的选拔步骤是:(1)学生报名。2012年通过中考录取进入南京师大附中高中学习的学生,每个学生可以选报其中一所大学。(2)笔试。报名学生参加南京师大附中和大学共同组织的文化笔试。原则上把此笔试与南京师大附中2012级高一年级“课程改革实验班选拔考试”整合进行。(3)面试。报名学生按照笔试文化成绩进行排序(四门总分相同时,按照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总分排序,再相同时按照语文数学两门总分排序),原则上按照2:1的比例分别确定学生(即上海交通大学方向40人、浙江大学方向40人)参加大学组织的面试。上海交通大学面试把40人按照S型平均分成两组,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综合面试,分别进行排序。浙江大学面试40人都要参加综合组和外语组面试,然后对面试合格的学生进行排序。(4)学生确定。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确定:在参加面试的两组学生中,分别按照面试的等级分(A:3分;B:2分;C:1分;D:0分)进行排序(等级分相同时,按照笔试成绩排序)。每组确定10人,共20人进入“创新人才实验班”学习。如果有放弃,则按照“均衡递补”的原则进行递补。浙江大学学生确定:在面试合格的学生中,笔试成绩排序占50%,面试成绩排序占50%,进行总排序。确定20人进入“创新人才实验班”学习。如果有放弃,则依次进行递补。最后,录取的学生分别由南京师大附中、上海交通大学或浙江大学、学生和家长三方签定协议,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确认。
  2.在培养体制上寻求突破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学校专门成立“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实验班”课程研究课题组,专门制定《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实验班课程方案》。我们开发了三类课程体系:
  第一类是素质养成课程,强调基础性、宽基础,强调通识教育——学科素养,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主要由国家必修课程和国家必选课程的国家标准和校本必修课程的附中标准构成。其推进策略是突显问题探究的教学环节,开展研究性教与学改革。
  第二类是个性发展课程,强调选择性,围绕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多元智力——多元评价,主要由国家选修课、校本选修课和学生社团活动构成。其推进策略是学生的解放,开展体验性教与学改革。
  第三类是特色创造课程,强调特色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惯和创造品质,强调学术性(动脑)与实践性(动手)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综合。主要包含校本学术性课程、文理综合课程,如“系统思考”“综合剧场”等,包含高层次学科竞赛课程,还有大学先修课程,大学认可学分,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其推进策略是精品课程实施,开展创造性教与学改革。   因此,在《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实验班课程方案》的课程学分表中有:
  “E”类课程:数字化学习课程——改变学习方式;
  “Z”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探究、合作学习。包括社会专题考察、大学与研究院所见习、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有组织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社会体验类课程的学习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T”类课程:学校的特色必选课程,包括:“图文信息检索”“论文写作”“口语表达与沟通”“系统思考”“数学思维”“理科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前沿”等;
  “X”类课程:大学指导下的先修课程,由大学提供。
  此外,我们还实行了“1 6证书制度”。1 6证书制度——即除毕业证书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完成六项活动并发给证书:一是开展一项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二是操作一项探究性的理科实验或理科综合实验活动;三是实施一项贯穿三年的高中阅读计划;四是参与一项可持续的志愿者活动;五是坚持一项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六是爱好一项艺术活动。即以学生兴趣、特长为中心,将此六项活动要求,作为毕业标准,并颁发证书,从而逐步建立附中特色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我校计划投入百万元设立“南师大附中梦想基金”,用于鼓励有梦想、有创造的学生。“梦想基金”是《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实验班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且逐步推广到附中所有学子。经过近半年的探索实施,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次开题报告会和一次结题报告会,学生申请并通过开题的项目有二十项,其中已结题四项,两件作品已经申请专利,两件作品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并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创新大赛。马安南同学负责的“地沟油再利用”项目先后多次受到南京18频道跟踪采访。给你一个舞台,展现你的风采。附中学子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三类课程结构如下图:
  3.在学生出路上寻求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方面:“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在南京师大附中读满三年,获得“创新人才实验班” 所有课程的基本学分,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按照有关协议直接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不分文科、理科,毕业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时,学生可以选报上海交通大学当年高考专业目录中所有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根据学生三年的综合表现及特长确定学生录取专业。浙江大学方面:“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在南京师大附中读满三年,获得“创新人才实验班” 所有课程的基本学分,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按照有关协议直接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不分文科、理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大类。
  但同时,我们对学生实行了淘汰机制,学生在高一年级所有期中期末大考的总评未达到全年级的前50%,则在升入高二年级后分流进入其他课程改革实验班学习。在高二年级开始,原则上不实行学业成绩淘汰,主要侧重道德品行、身心素质的考核。高中三年期间,无法达到高中学生基本要求的予以淘汰,受到校级及以上处分的予以淘汰。原则上总淘汰率不大于30%。
  我校的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七年一贯制”的“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实验班”是一项教育实验项目,其做法只是创新型学生、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一种方式。现在高校招生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如:南京大学·苏州中学匡亚明实验班高中两年、大学四年的“六年一贯制”模式;南京大学理科、文科强化班,南京大学数学基地班,南开大学数学基地班等提前招生模式;大学自主招生、特殊专业的单招模式等。各种选拔方式各有所长,都是对高考制度不断的摸索与完善。我们认为,只要有利于创新型学生、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只要有利于回归高中教育的本质,改革和突破都是意义深远的,教育就当要在现实中创造未来。
  (周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0)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拨款由生均拨款、离退休工资拨款、专项经费补助三项构成。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在财政拨款中明显处于劣势,未根据各学校情况区别对待并引入修正系数,专项财政拨款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应提高相应拨款系数、实行差别系数和修正系数法、提高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力和使用效率、完善中职学生奖助学金与免学费政策等。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拨款;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人物档案】  赵庭标,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在33年的教师生涯中,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评比优质课一等奖、南京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第三届优秀青年教师、江宁区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等荣誉称号。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并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多篇论文在《上海教科研》《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
摘要: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的关键环节。一些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开设数量不足、缺乏稳定性、课程体系缺乏规划、实践课程少等问题。采取教师个人自愿申报与院系(部)推荐相结合的课程申报方式,加强课程规划、优化课程体系,依托财经管理优势教学资源开设企业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加强学生管理能力实战训练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财经管理类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  中
如果说,夫子庙小学就应该是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自然而“天然”的继承者,那么冯爱东就是夫子庙小学自然而“天然”的校长。为夫子庙小学选择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道路,是冯爱东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而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多年熏陶与濡染,不断增添和丰富着她内在本性和气质中的儒者风范。  讷言敏行  冯校长给我第一印象就是话不多,但行动力很强。她出身于军人家庭,在军属大院里长大,而军人就是以“行动”作为表情达意的
摘要:课程基地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展示平台和实践平台,构建文学社团课程基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构建文学社团课程的教育环境,开发文学社团教育的课程资源,打造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创新学生文学教育的实践平台。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有利于整合学校课程资源,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构建学生自主实践的模式,让校园更富有诗意,促进师生更诗意地成长。  关键词: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内容;成效  中图分类
摘要:道德文化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对学校有着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文化活动、净化校园道德文化环境、规范师生道德文化言行等方面的期待。为了满足学生的期待,学校需要打造道德文化素养培养平台,科学编制活动的系列方案,重视生活细节的培养,整合学校的教育力量,提升教育和管理人员的素养,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文化;期待  中图分类号:
摘要: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下应运而生。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校企紧密合作共同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推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了学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了学校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了学校骨干教师成长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具有本土特色和推广价值是试点项目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中英现代学徒制;新模式;借鉴;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摘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已普遍推行,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偏差。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结合自身办学传统与旅游产业的生产特点,创新实施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全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行多元发展性评价。该培养模式对酒店服务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03-0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产业园”以“政校企行四联动,教产学研立体推进”建设理念为指导,采用“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行业的项目资助与优惠政策、企业的设备与技术支援,搭建学生实习、教师科研和校企合作的平台,较好地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摘要: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专业技能,更要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着力打造“信勤”德育品牌,从机制、措施、评价等方面大胆创新,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职业学校;“信勤”德育品牌;打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