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基地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展示平台和实践平台,构建文学社团课程基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构建文学社团课程的教育环境,开发文学社团教育的课程资源,打造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创新学生文学教育的实践平台。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有利于整合学校课程资源,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构建学生自主实践的模式,让校园更富有诗意,促进师生更诗意地成长。
关键词: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内容;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53-04
教育让人富有,文学让人高贵。长期以来,江苏省洪泽中学重视文学教育的开展,致力于诗意校园的构建。学校洪泽湖文学社创办近30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课程活动,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全国十佳中学生文学社和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新课程写作教学示范学校”“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基地校”“全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 “全国首批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基于渊博的洪泽湖文化和悠远的乡土文脉,基于“崇德尚文”的校训和丰硕的文学教育成果,2012年,学校申报了洪泽湖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并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这是学校长期致力于校园文化构建和人文精神培塑的结果,也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塑造特色品牌的契机。
一、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缘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蔡元培先生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说:“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1]总之,文学教育具有培德、益智、审美等多重功能,构建优质的文学教育生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反观当下的文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认识的缺陷。在基础教育的应试竞争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学校依然认为文学教育是无用之学,而看不到其无用之用、审美陶冶的功能。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过于拔高了文学功用,但我们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遮住双眼,忽视了文学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二是教师的素养问题。当我们的教师缺乏人文功底和文学才情,无法与当下文学生态构成对话关系,甚至无法体察当下文学的丰富与杰出时,又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那种洋溢其思、浸染其情的文学世界呢?那么,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是校园文学未能进入课程,文学教育一直游离于教学之外,甚至包括语文教学之外。只有校园文学进入课程,上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有人说,我们的语文课程中不是有文学教育的内容吗?问题在于:一方面,文学教育必须通过文学活动来强化、拓展或提升,仅仅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是无法完成的。另一方面,文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语文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也制约了文学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文学教育的目标?最佳途径莫过于将校园文学社团纳入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充分发挥校园文学社团的功能,开发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建设符合文学教育特征、充分展现文学教育功效的校本课程,可以构建一种优质的校园文学教育生态系统,进而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
1.构建文学社团教育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教学环境。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各门学科都在同一环境——教室中完成教学任务,没能也无法打造体现各学科特点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特质。学科知识缺少应有的拓展和生成,学科重点、难点缺少独特的创新办法。因此,营造学科情境、凸现专业特色,形成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课程学科教学环境,便成为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一任务。[2]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强调的正是专业的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比如用于话剧教学和表演的“文化剧场”、用于电影课教学与欣赏的“影视中心”和用于演讲课教学与竞赛的“演讲厅”。小说中环境可以塑造人物,同样,专业的教学环境也一样可以塑造学生的专业品质。特别是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上有着显著的功效:在传统教室的演讲课教学中,学的是演讲的知识;而在专业教室,学生获得的是演讲的体验。在传统教室中学的是抽象的人物形象;在剧场中学生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理解演绎人物的悲欢。
江苏省洪泽中学作为江苏省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在基地环境建设上富有特色。学校建设了“一馆”、“一场”、“一网”,并进一步完善文学社、校报、校刊和广播电视等现有平台。具体为:
建设了一座地方文化(文学)馆。主要包括地方历史文化展室、文学名人长廊、文学史展室、校园文学展室、多功能报告厅、文学沙龙、图书漂流站、图书馆、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文学报刊编辑部、校园记者站等。
建设了一座文学剧场。分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室内包括文学活动展示中心、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影视欣赏中心,室外为露天剧场,主要用于演讲、辩论、朗诵、课本剧表演等。
文学馆和剧场的建设为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的实施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搭建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听、说、读、写、采、编、播、演等综合实践与体验中加深文学感知、激发文学灵感,提升人文素养。
建设了一个文学网站,主要包括文学读写互动平台、师生博客、文学资源库、洪泽湖文化库等板块。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也是文学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即时互动、多方互动的平台。
2.开发文学社团课程资源
一是加强国家课程中文学教育素材的发掘,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加强校园文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校本课程地方化,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洪泽中学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文学活动课程化的原则,成立了“地方文学研究中心”“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中心”和“校园文学研究中心”,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师生共同编写了《乡土文学》《校园书声》《电影课》《校园采编》《走进课本剧》《校园文学习作例谈》等多种校本教材。需要强调的是,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先有教材后开展教学,而洪泽中学文学社团校本课程,无论是电影课、校园采编、课本剧,还是习作例谈等等,都是师生共同探索、实践之后汇编成校本教材,充分体现编撰校本教材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理念。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将环境打造、学生活动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融为一体。比如影视欣赏中心,学生在这里观看影片,教师在这里开设影评讲座;然后延伸到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影视素材;再然后师生共同评点,相互指导交流;最后编辑成校本教材《电影课》。其他如《校园采编》《走进课本剧》等校本教材也都是这样形成的。 3.打造文学社团教师团队
好的环境需要教师去组织利用,好的课程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育功底是影响学生目标达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构建健全的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基地,首先要拥有一支研究意识强烈、文学功底扎实、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重点抓住“课题、课程、课堂”三个阵地。一是组建校园文学研究团队,开展“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系列工程建设,建立以名师为核心的师生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和实施校园文学社团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二是广泛参与文学社团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结合各人特长广泛参与校本课程的选题和校本教材的编撰;三是开展“文学课堂”竞赛课、研讨课和示范课等系列活动,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特别是要突出文学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表演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现,改进文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和传导方式,通过直观体验,引导学生演示、体验、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4.创新文学社团实践平台
皮亚杰曾说,活动是智慧的根源。事实上,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活动平台,探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创新发展的高效之路,是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因此,要扩展文学社团的阵地,组建演讲协会、课本剧社、报刊编辑部、记者团等多样的子社团,进而开展“校园讲坛”“校园书声”“文学夏令营”“图书漂流”“课本剧改编与表演大赛”等丰富的文学活动。并将这些有特色、重体验、有成效的文学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同时,组建“学生采编中心”,创建“地方文学”专题网站,建立班级博客,为学生创作交流、成果展示提供实践和互动平台,这种互动应该突破时空的瓶颈制约,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内的多种互动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弥补传统学科教学的不足,构建新型的文学教育生态系统。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3]。课程是文学教育的核心,基地是文学教育的平台,创建文学社团课程基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社团的功能,拓宽课程建设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和盘活学校的综合资源,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创建学生自主发展的模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更加有效地建设文学社团校本课程。
三、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效
1.整合和盘活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成为语文课程的有益补充
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开设的课程,大家也都知道这些课程对学生发展有帮助。但众所周知,在应试主导的教育形势下,真正落实上述课程的学校,特别是高中,没有多少。课程基地建设将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与这些课程整合推进,不仅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也是新课标得以全面落实的有效尝试。二者的结合,既使学校课程建设落到实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又使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得以有效推进。
同时,文学社团课程基地为传统学科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相得益彰,传统课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社团课程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渠道和领域,是传统课程和课堂的有益补充。如影视欣赏、课本剧、演讲等课程的开设,在校园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2.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文学社团课程基地通过对课程信息资源、物化资源和实践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使文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直观,优化了教与学的方式。如电影课的开设,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等有更直观的认识,课本剧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完成真实、有趣、有意义的多维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另一方面,在课程基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文学社团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作为联系的纽带,因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而教师作为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对课程开展提出建议,为学生活动组织出谋划策。因此,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式的关系。
3.构建了自主实践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基地通过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实践性校本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校园广播站或电视台的录音棚,学生通过不断比对、调整,提高朗诵的水平。比如在文学剧场,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改编,演绎了一幕幕短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加深了对文本的感知。
课程基地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给学生构建了多元选择的平台,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能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益的空间,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程无学校特色的不足,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开拓了课程领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基地的包容性很强,课程开展、教学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校本教材。如,电影课对影视欣赏知识的要求、课本剧对剧本编写及舞台表演的要求、校园采编对采访与编辑知识的要求等等,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必须开展更专业的研究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历经‘主导’和‘引导’角色的转换,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组织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4]
说到底,课程基地核心还是课程,课程成就基地,基地推进课程。同时,基地还可以成就学校,因为丰富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可以使文学教育成为一所学校的特色与品牌。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98.
[2]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J].江苏教育,2011(10).
[3]马斌.关于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与要求[N].江苏教育报,2011-9-29(A2).
[4]王一军.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习场域建构——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关键词: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内容;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53-04
教育让人富有,文学让人高贵。长期以来,江苏省洪泽中学重视文学教育的开展,致力于诗意校园的构建。学校洪泽湖文学社创办近30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课程活动,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全国十佳中学生文学社和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新课程写作教学示范学校”“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基地校”“全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 “全国首批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基于渊博的洪泽湖文化和悠远的乡土文脉,基于“崇德尚文”的校训和丰硕的文学教育成果,2012年,学校申报了洪泽湖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并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这是学校长期致力于校园文化构建和人文精神培塑的结果,也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塑造特色品牌的契机。
一、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缘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蔡元培先生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说:“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1]总之,文学教育具有培德、益智、审美等多重功能,构建优质的文学教育生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反观当下的文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认识的缺陷。在基础教育的应试竞争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学校依然认为文学教育是无用之学,而看不到其无用之用、审美陶冶的功能。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过于拔高了文学功用,但我们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遮住双眼,忽视了文学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二是教师的素养问题。当我们的教师缺乏人文功底和文学才情,无法与当下文学生态构成对话关系,甚至无法体察当下文学的丰富与杰出时,又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那种洋溢其思、浸染其情的文学世界呢?那么,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是校园文学未能进入课程,文学教育一直游离于教学之外,甚至包括语文教学之外。只有校园文学进入课程,上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有人说,我们的语文课程中不是有文学教育的内容吗?问题在于:一方面,文学教育必须通过文学活动来强化、拓展或提升,仅仅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是无法完成的。另一方面,文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语文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也制约了文学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文学教育的目标?最佳途径莫过于将校园文学社团纳入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充分发挥校园文学社团的功能,开发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建设符合文学教育特征、充分展现文学教育功效的校本课程,可以构建一种优质的校园文学教育生态系统,进而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
1.构建文学社团教育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教学环境。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各门学科都在同一环境——教室中完成教学任务,没能也无法打造体现各学科特点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特质。学科知识缺少应有的拓展和生成,学科重点、难点缺少独特的创新办法。因此,营造学科情境、凸现专业特色,形成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课程学科教学环境,便成为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一任务。[2]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强调的正是专业的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比如用于话剧教学和表演的“文化剧场”、用于电影课教学与欣赏的“影视中心”和用于演讲课教学与竞赛的“演讲厅”。小说中环境可以塑造人物,同样,专业的教学环境也一样可以塑造学生的专业品质。特别是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上有着显著的功效:在传统教室的演讲课教学中,学的是演讲的知识;而在专业教室,学生获得的是演讲的体验。在传统教室中学的是抽象的人物形象;在剧场中学生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理解演绎人物的悲欢。
江苏省洪泽中学作为江苏省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在基地环境建设上富有特色。学校建设了“一馆”、“一场”、“一网”,并进一步完善文学社、校报、校刊和广播电视等现有平台。具体为:
建设了一座地方文化(文学)馆。主要包括地方历史文化展室、文学名人长廊、文学史展室、校园文学展室、多功能报告厅、文学沙龙、图书漂流站、图书馆、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文学报刊编辑部、校园记者站等。
建设了一座文学剧场。分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室内包括文学活动展示中心、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影视欣赏中心,室外为露天剧场,主要用于演讲、辩论、朗诵、课本剧表演等。
文学馆和剧场的建设为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的实施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搭建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听、说、读、写、采、编、播、演等综合实践与体验中加深文学感知、激发文学灵感,提升人文素养。
建设了一个文学网站,主要包括文学读写互动平台、师生博客、文学资源库、洪泽湖文化库等板块。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也是文学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即时互动、多方互动的平台。
2.开发文学社团课程资源
一是加强国家课程中文学教育素材的发掘,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加强校园文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校本课程地方化,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洪泽中学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文学活动课程化的原则,成立了“地方文学研究中心”“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开发中心”和“校园文学研究中心”,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师生共同编写了《乡土文学》《校园书声》《电影课》《校园采编》《走进课本剧》《校园文学习作例谈》等多种校本教材。需要强调的是,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先有教材后开展教学,而洪泽中学文学社团校本课程,无论是电影课、校园采编、课本剧,还是习作例谈等等,都是师生共同探索、实践之后汇编成校本教材,充分体现编撰校本教材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理念。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将环境打造、学生活动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融为一体。比如影视欣赏中心,学生在这里观看影片,教师在这里开设影评讲座;然后延伸到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影视素材;再然后师生共同评点,相互指导交流;最后编辑成校本教材《电影课》。其他如《校园采编》《走进课本剧》等校本教材也都是这样形成的。 3.打造文学社团教师团队
好的环境需要教师去组织利用,好的课程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育功底是影响学生目标达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构建健全的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基地,首先要拥有一支研究意识强烈、文学功底扎实、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重点抓住“课题、课程、课堂”三个阵地。一是组建校园文学研究团队,开展“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系列工程建设,建立以名师为核心的师生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和实施校园文学社团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二是广泛参与文学社团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结合各人特长广泛参与校本课程的选题和校本教材的编撰;三是开展“文学课堂”竞赛课、研讨课和示范课等系列活动,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特别是要突出文学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表演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现,改进文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和传导方式,通过直观体验,引导学生演示、体验、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4.创新文学社团实践平台
皮亚杰曾说,活动是智慧的根源。事实上,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活动平台,探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创新发展的高效之路,是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因此,要扩展文学社团的阵地,组建演讲协会、课本剧社、报刊编辑部、记者团等多样的子社团,进而开展“校园讲坛”“校园书声”“文学夏令营”“图书漂流”“课本剧改编与表演大赛”等丰富的文学活动。并将这些有特色、重体验、有成效的文学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同时,组建“学生采编中心”,创建“地方文学”专题网站,建立班级博客,为学生创作交流、成果展示提供实践和互动平台,这种互动应该突破时空的瓶颈制约,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内的多种互动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弥补传统学科教学的不足,构建新型的文学教育生态系统。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3]。课程是文学教育的核心,基地是文学教育的平台,创建文学社团课程基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社团的功能,拓宽课程建设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和盘活学校的综合资源,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创建学生自主发展的模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更加有效地建设文学社团校本课程。
三、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效
1.整合和盘活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成为语文课程的有益补充
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开设的课程,大家也都知道这些课程对学生发展有帮助。但众所周知,在应试主导的教育形势下,真正落实上述课程的学校,特别是高中,没有多少。课程基地建设将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与这些课程整合推进,不仅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也是新课标得以全面落实的有效尝试。二者的结合,既使学校课程建设落到实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又使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得以有效推进。
同时,文学社团课程基地为传统学科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相得益彰,传统课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社团课程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渠道和领域,是传统课程和课堂的有益补充。如影视欣赏、课本剧、演讲等课程的开设,在校园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2.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文学社团课程基地通过对课程信息资源、物化资源和实践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使文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直观,优化了教与学的方式。如电影课的开设,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等有更直观的认识,课本剧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完成真实、有趣、有意义的多维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另一方面,在课程基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文学社团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作为联系的纽带,因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而教师作为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对课程开展提出建议,为学生活动组织出谋划策。因此,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式的关系。
3.构建了自主实践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基地通过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实践性校本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校园广播站或电视台的录音棚,学生通过不断比对、调整,提高朗诵的水平。比如在文学剧场,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改编,演绎了一幕幕短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加深了对文本的感知。
课程基地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给学生构建了多元选择的平台,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能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益的空间,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程无学校特色的不足,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开拓了课程领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园文学社团校本课程基地的包容性很强,课程开展、教学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校本教材。如,电影课对影视欣赏知识的要求、课本剧对剧本编写及舞台表演的要求、校园采编对采访与编辑知识的要求等等,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必须开展更专业的研究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历经‘主导’和‘引导’角色的转换,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组织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4]
说到底,课程基地核心还是课程,课程成就基地,基地推进课程。同时,基地还可以成就学校,因为丰富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学社团课程基地,可以使文学教育成为一所学校的特色与品牌。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98.
[2]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J].江苏教育,2011(10).
[3]马斌.关于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与要求[N].江苏教育报,2011-9-29(A2).
[4]王一军.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习场域建构——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