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中,不乏对这个行业抱有极大热情和奉献精神的人,但如果缺乏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理解,那么很多从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职业,谋生的一种方式。再加上音乐教育在如今的“实用社会”里,一时实现不了“价值兑换”,在教育领域中处于次要地位,也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看不到自己工作有何意义。因此,在普通高校中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必须深化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理解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理解音乐教育对民族、对国家发展的价值,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字:高校 公共音乐教育 价值
贝内特·雷默教授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第一章中提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人们对自己专业的价值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人就是他们毕生的作为。如果他们的职业在他们看来是重要的,他们对之抱以尊重并从而能够既丰富自己也丰富了社会,那么他们不会不感到自己的一生多半是重要的,值得尊重的,充实的”。雷默教授所主张的,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要有深刻的理解,这能够使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仅产生兴趣和热情,而且更加深了理智上的理解,从而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得到体现,也使整个音乐教育更加扎实和牢靠。
上述主张不由的使我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从该视角进行了一番审视和思考。在高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中,不乏对这个行业抱有极大热情和奉献精神的人,但如果缺乏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很多从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职业,谋生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领域中仍处于次要地位,因而看不到自己工作有何意义,常常抵御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因此,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理解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理解音乐教育对民族、对国家发展的价值,才能真正焕发心中对音乐、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而有了这种爱,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这种爱,才有不竭的动力和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爱,才谈得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敬业。而这种爱的精神也将深深地影响着、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是决不可忽视的,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俄罗斯美学家列夫·卡西里说过:“高尚的趣味——这首先是一种有助于人们发现和认识世界上真正美的健康趣味……而低级趣味则是由于不善于识别真正美而满足于浅薄的表面的漂亮的一种粗俗趣味。”音乐教育要使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调由低俗走向高雅,能分辨出街头卖艺的演奏者与世界级音乐演奏大师的不同所在;能体会到一首简单的通俗歌曲与优秀的歌剧选段之间的差别;能感受到轻音乐与交响乐的不同审美价值。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大学生多听高雅音乐,对高雅音乐产生感触,引起内心悸动,产生审美享受,进而培养起大学生们拥有一双“审美”的耳朵,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使其拥有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音乐教育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思维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正由于研究性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它们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上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
音乐从创作到表演、欣赏的过程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的独特功能。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玻尔兹曼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慈洛,早年都是钢琴家。可以说,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像音乐那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总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三、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情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有些大学生自负、孤傲,有些则自卑、消沉,也有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爱冲动,还有许多大学生极自私,缺乏爱心和合作精神。更有甚者近几年大学生杀人、强奸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因悲观厌世而自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我国古代《乐论》中曾写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有些学生在聆听了“5·12”赈灾歌曲后感言:“听了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刻,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拥有的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美满,我要加倍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无数次被歌声感动,留下眼泪,恨不能立即飞到那里助他们一臂之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这两个字得到含义,体会到了‘同胞’、‘手足之情’的感情……” 可见,音乐教育可使大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抒发,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作用来改变人的消极状态,激发积极的情绪状态,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引发自身情感的宣泄,心理压力逐步得到解脱,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龚放主编,《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钟启泉总主编,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 育论文集》,内部印发,2009年1月
(1.浙江师范大学团委浙江金华)
(2.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
关键字:高校 公共音乐教育 价值
贝内特·雷默教授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第一章中提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人们对自己专业的价值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人就是他们毕生的作为。如果他们的职业在他们看来是重要的,他们对之抱以尊重并从而能够既丰富自己也丰富了社会,那么他们不会不感到自己的一生多半是重要的,值得尊重的,充实的”。雷默教授所主张的,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要有深刻的理解,这能够使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仅产生兴趣和热情,而且更加深了理智上的理解,从而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得到体现,也使整个音乐教育更加扎实和牢靠。
上述主张不由的使我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从该视角进行了一番审视和思考。在高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中,不乏对这个行业抱有极大热情和奉献精神的人,但如果缺乏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很多从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职业,谋生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领域中仍处于次要地位,因而看不到自己工作有何意义,常常抵御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因此,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理解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理解音乐教育对民族、对国家发展的价值,才能真正焕发心中对音乐、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而有了这种爱,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这种爱,才有不竭的动力和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爱,才谈得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敬业。而这种爱的精神也将深深地影响着、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是决不可忽视的,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俄罗斯美学家列夫·卡西里说过:“高尚的趣味——这首先是一种有助于人们发现和认识世界上真正美的健康趣味……而低级趣味则是由于不善于识别真正美而满足于浅薄的表面的漂亮的一种粗俗趣味。”音乐教育要使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调由低俗走向高雅,能分辨出街头卖艺的演奏者与世界级音乐演奏大师的不同所在;能体会到一首简单的通俗歌曲与优秀的歌剧选段之间的差别;能感受到轻音乐与交响乐的不同审美价值。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大学生多听高雅音乐,对高雅音乐产生感触,引起内心悸动,产生审美享受,进而培养起大学生们拥有一双“审美”的耳朵,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使其拥有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音乐教育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思维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正由于研究性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它们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上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
音乐从创作到表演、欣赏的过程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的独特功能。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玻尔兹曼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慈洛,早年都是钢琴家。可以说,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像音乐那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总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三、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情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有些大学生自负、孤傲,有些则自卑、消沉,也有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爱冲动,还有许多大学生极自私,缺乏爱心和合作精神。更有甚者近几年大学生杀人、强奸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因悲观厌世而自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我国古代《乐论》中曾写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有些学生在聆听了“5·12”赈灾歌曲后感言:“听了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刻,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拥有的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美满,我要加倍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无数次被歌声感动,留下眼泪,恨不能立即飞到那里助他们一臂之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这两个字得到含义,体会到了‘同胞’、‘手足之情’的感情……” 可见,音乐教育可使大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抒发,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作用来改变人的消极状态,激发积极的情绪状态,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引发自身情感的宣泄,心理压力逐步得到解脱,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龚放主编,《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钟启泉总主编,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 育论文集》,内部印发,2009年1月
(1.浙江师范大学团委浙江金华)
(2.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