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基础,同时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寓教于乐,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将集中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131-01
【前言】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提升综合素质与技能,让学生更加从容地面对来自生活的种种挑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积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完善教学策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大多数学校与教师不再将眼光只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加重视。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无法转换思想,忽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教授过程中只是一笔带过,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使学生无法获得相关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正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更新完善教学模式。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度不高。
当前很多家长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只重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阶段,对这门课程不加以重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也有家长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了解不够,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尽管学校对此进行了教育与宣传活动,但是许多家长依然无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如今的小学生思想十分灵活,善于接触新鲜事物,排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照本宣科的像学生灌输知识,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另外,很多教师并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地了解,甚至没有明确地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毫无目的,收效甚微。
2.3教学实施后学生各方面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
这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与劳动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教学实施后,很多学生并没有得到提升,究其根本,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形成的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经过教师的教授得到改变。
3.小学《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3.1开发日常普通生活事件。
我们在阅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后悔发现,书中选取的多数例子都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实际上,教材中所阐述的概念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一些普通的事件中更容易展现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因此,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从日常琐事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格。
3.2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或课外学习中积极参与。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或角色模仿。期间教师可以布置表演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另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再适时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再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3.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各个生活技能之间的联系程度,加强重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劳动评选、大扫除等班级卫生活动,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小学生思维较为开阔,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应更改授课模式,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意见的交换与讨论得到更为深刻的教育。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之前应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分组,保证组内人员可以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分组讨论时,老师可以把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同学放在一组,性格外向的同学可以调和气氛,带动内向的同学一起发言,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之中。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应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的意见为主导,并从侧面加以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同学的发言,使其畅所欲言,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要想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需要融合学校、家长、学生等综合音序,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学校也应带这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配备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力量支持。最重要的是,家长课程实施后应及时巩固孩子的学习成果,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潘弘.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7(19):218.
[2] 林英发.当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苑教育,2017(12):17
[3] 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1):9-14.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131-01
【前言】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提升综合素质与技能,让学生更加从容地面对来自生活的种种挑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积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完善教学策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大多数学校与教师不再将眼光只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加重视。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无法转换思想,忽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教授过程中只是一笔带过,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使学生无法获得相关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正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更新完善教学模式。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度不高。
当前很多家长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只重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阶段,对这门课程不加以重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也有家长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了解不够,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尽管学校对此进行了教育与宣传活动,但是许多家长依然无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如今的小学生思想十分灵活,善于接触新鲜事物,排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照本宣科的像学生灌输知识,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另外,很多教师并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地了解,甚至没有明确地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毫无目的,收效甚微。
2.3教学实施后学生各方面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
这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与劳动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教学实施后,很多学生并没有得到提升,究其根本,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形成的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经过教师的教授得到改变。
3.小学《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3.1开发日常普通生活事件。
我们在阅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后悔发现,书中选取的多数例子都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实际上,教材中所阐述的概念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一些普通的事件中更容易展现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因此,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从日常琐事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格。
3.2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或课外学习中积极参与。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或角色模仿。期间教师可以布置表演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另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再适时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再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3.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各个生活技能之间的联系程度,加强重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劳动评选、大扫除等班级卫生活动,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小学生思维较为开阔,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应更改授课模式,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意见的交换与讨论得到更为深刻的教育。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之前应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分组,保证组内人员可以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分组讨论时,老师可以把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同学放在一组,性格外向的同学可以调和气氛,带动内向的同学一起发言,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之中。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应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的意见为主导,并从侧面加以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同学的发言,使其畅所欲言,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要想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需要融合学校、家长、学生等综合音序,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学校也应带这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配备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力量支持。最重要的是,家长课程实施后应及时巩固孩子的学习成果,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潘弘.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7(19):218.
[2] 林英发.当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苑教育,2017(12):17
[3] 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