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虎臣”戚继光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799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戚继光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称为“三朝虎臣”。戚继光先后得到了明朝内阁首辅徐阶、高珙和张居正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张居正,对戚继光的才干特别赏识。
  戚继光指挥戚家军前期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肃清海疆;后期在北方御边,拱卫京师,颇有战功,使蓟门安然。
  戚继光南北征战40余年,一生以军营为家,为政清廉,视兵如子。他智勇兼备,练兵有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位罕见的常胜将军。
  一、创戚家军,练兵重练心
  1544年,戚继光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一生的抗倭御敌生涯。次年,戚继光被调到浙江抗倭。
  这时,天下承平已久,明朝的武备相当松驰。倭寇来袭,有的屯兵甚至沦落为倭寇耳目。戚继光见到的是“各卫所官兵大都桀骜不驯,顽钝无比”,便倡议招募新军。1559年,他排除种种非议和阻挠,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名农民和矿工,他不拘一格用人才,从有勇有谋的士兵中选拔出各级军官,建立了队、哨、营等新编制。在沿海出现了一支支不同于卫所军的新型军队,人称戚家军。
  戚继光治军之严,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他自己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每逢战斗都亲临前线冒死指挥,带头冲锋陷阵。有一次,戚继光率部行军途中遇大雨,部伍于道旁肃立不乱。当地民众邀请戚继光进屋避雨。他婉言谢绝说:“千人露立,吾何忍也。”
  其次是戚继光勇于“严号令”。1562年,戚继光率部夜袭林墩倭寇,遭倭寇围攻。哨长刘武等人不顾军令,惊慌地擅自后退逃命,戚继光立斩刘武等人。刘武是戚继光的宿旧,兵士们见刘武都被斩首了,知道戚继光的军令违抗不得,返身舍命拼杀,大败倭寇。
  再次是戚继光功赏过罚不论亲疏。戚继光有位舅父在军中任职,“以长挟,不用命”。戚继光一点也不迁就舅父的过错,而是将舅父当众责罚,上下惊惧,军风大振。
  戚继光练兵,除练武艺、练体格、练阵法之外,最重视的是“练心”。他强调对士兵进行思想训导。他对新兵往往不是先讲兵事,而是先讲礼义,向士兵反复讲解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和民族大义,向士兵分析倭寇的祸害,向士兵讲明“倭寇不除,日本就会变本加厉,发动全面侵略,下一次死的就是士兵自己及亲人”的道理。每次作战前,戚继光都要向士兵通报最新的倭寇对沿海各地同胞的残杀新闻,现场教育。这样,士兵因为激愤,由心里畏战而发展到主动请战,军心大稳。
  他特别重视军纪教育,常以宋代岳家军守号令以及“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榜样教导士兵,教育士兵平时养成绝对服从军令的习惯。他对士兵嘘寒问暖,执汤送药,他深知士兵攻防决战之苦,常接济士兵急难,士兵打心眼里佩服他。
  浙直总督胡宗宪毫不掩饰地夸赞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倭寇也哀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
  二、重视新武器,首创“鸳鸯阵”法
  戚继光对军器的发明,有独到的眼光,他善于就地取材,善于模仿、借鉴并提高。戚家军一系列新军器的发明,体现了戚继光咨诹善道、不耻下问、察纳民言的一面。
  戚继光是一个天才的军器发明家。
  戚继光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装备,戚家军的火器配置达50%。这时,明军的火器装备达到鼎盛时期。戚继光相当地重视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1545年,日本发明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倭兵持为劫掠凶器。戚继光得悉,马上批量购买这种火绳枪,开始装配他的军队。1548年,明军缴获了一些日本人的铁炮,戚继光马上根据这些铁炮改装成火铳,很快,戚继光的军队里,大批量装备这种火铳。
  戚继光还组织设计发明了虎蹲炮、狼筅、戚家刀、土橇等新型军器。虎蹲炮只有五十多斤重,能够让士兵携带着在山地上行军,野战时机动性强,它能瞬间摧毁倭寇的精锐集团冲锋,能炸死倭寇冲在阵前的最勇猛的武士。狼筅的发明过程更有意思,他看到义乌一带老百姓赶鸡鸭的竹扫把,又长又大,劲力大,便加以改进,研制出一种以长制短专门对付倭寇的武器,这就是狼筅,戚继光称此兵器为“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狼筅的发明,体现了戚继光咨诹善道,察纳民言的一面。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武艺篇》对狼筅的制作和样式做了详尽的介绍。狼筅实质上就是一种的长矛,竹子上安装枪头之多外,还留有竹子刚砍下后留下的枝叶,可以抵挡倭寇的短刀,对倭寇极具杀伤力。
  戚家刀是专门针对倭刀而发明的军器,实战性极强。
  土橇是渔民在海泥上运鱼用的,戚继光看到了土橇的独特作用,将土橇也用于军队。戚家军在攻克横屿岛之战时,趁退潮时,戚继光让先头部队使用土橇滑泥,每个人都背上一捆稻草,在海涂上走一步扔一把,快速地铺成稻草行军道,并采有声东击西战法,大获成功。
  戚继光把训练士兵协同作战,放到一个战略高度去重视。戚继光认为,大队人马作战强调的是各种兵器、各兵种的专业分工,整体配合,而不是单兵的个人比武勇。在《纪效新书》中戚继光讲得很透彻:“开大阵,对大敌”不同于“场中较艺,擒捕小贼”。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超前的思维。
  明朝军队传统的阵法是十乘十的方阵,而戚继光抛开了传统方阵列,创立了队形非常稀疏的“鸳鸯阵”法,此阵法中:藤牌、狼筅、长枪、镗钯、火器组成远、中、近多层的火力,还可随时变为“三才阵”、“两仪阵”。这种鸳鸯阵,在实战中很实用,戚家军依赖此阵,尝尽了甜头,在戚家军对倭寇的所有战例中,戚家军以轻微的死伤,大批量地摧毁了倭寇。例如,在牛田之战中,击溃数上万倭寇,斩倭寇688人,戚家军无一人死亡。在蔡丕岭战斗中,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倭寇1000多人,斩首160多人,戚家军仅死31人。
  后来,戚继光调至北地时,看到守卫北方的将领,大都偏重于训练士兵身体,如练跑步、练大刀等器械,讲究“弓马娴熟”。戚继光便在上疏时指出:有火器不能用,骑兵喜欢下马作战……这些是北地守军的八大弊端。1569年,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提出了车、骑、步三军配合作战的策略,配备大量的火器,保证了对敌作战的技术优势。   三、注重海防,海陆协同作战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戚继光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上继元代忽必烈、明朝初期郑和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海战人物。戚继光先进的近海综合歼敌的海防思想,是留给人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表面看上去,很多日本浪人、武士还有海盗组成的倭寇挟持一些汉奸,劫掠东南沿海一带,其实,倭寇背后都有日本国内的国王、大名撑腰,倭寇与日本国王、大名有真正的依附关系,连汉奸事实上也受到日本国内的势力操控。从南宋开始,就有少量倭人寇乱沿海。到元代,中国开始进入了海防时代,忽必烈曾几次遣大军渡海远征日本。明朝初朱元璋时期,水军常出海巡逻,不止一次歼灭入侵之敌。如1374,明军就曾击败倭寇于琉球大洋,俘获大批人员及船只。到嘉靖时期(1522-1566年),倭患达到顶峰。
  戚继光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当时的明朝朝廷已经开始腐败,建远洋海军已无财力,戚继光只好采取固海岸与海防兼顾的办法,实行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的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战略,他把招募来的渔民编成水军,精置战舰、火器兵械。
  在同时代的战将中,戚继光是第一批认识到海防以及海陆协同作战重要性的开明人物之一。由于戚继光等战将的领先作用,明朝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建造战船的高潮。1561年,戚继光造船40余只,戚家军海战主要以福船为主,福船是生产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戚继光在广东抗倭时,广东的“乌槽”和“横江”两种船是戚家军的主力战船。戚继光注重在船上使用佛朗机、鸟铳、火砖、烟罐等装备。
  戚继光十分看重陆海军协同作战。比如在南澳这一战中,一开始用水师把港口封锁,阻死倭寇逃路,接着是战船进攻,水师用大船,撞沉五艘倭寇小船,再进行登陆作战,把岛上倭寇一锅端掉。
  戚继光新建的水军,船和人始终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兵种,有利于专业的训练和战斗力的提高。这时的舰船上还较多地使用了火器。不过,这期间的海军力量虽然有明显的加强,但舰船的形制变小,每支海军都隶属于一定的防区,整个沿海没有集中统一指挥的海上力量。这就决定了海军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远海作战,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近海防御。
  四、发明密码,破坏敌方情报网
  自古以来,情报战是战争的序幕,作战双方往往是谁占得情报先机,谁就容易取胜。戚继光率军入闽作战,人地生疏,要知民情,获敌情,那么,军队懂方言明字义,是首要之举,是战略之必需。为了军中传话保守机密,戚继光根据福州语系的文字读音,首次发明了深奥的密码——反切码。戚氏密码原理与现代密码的设计原理相同,甚至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它是使用汉字的“反切”注音方法来进行编码的。反切注音方法出现于东汉末年,是用两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切”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反切码”就是在这种反切拼音基础上发明的。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前一首诗歌的前15个字作为声母,依次编号为1-15;后一首诗歌的36字为韵母,按顺序编号为1-36;然后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号为1-8,就编写出了完整的“反切码”体系。如果密码的编码是“5-25-2”,5是声母“低”字,25是韵母“西”字,2是声调的二声。据此,“5-25-2”就可以读为“敌”字。背熟两首密码诗并拼切自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不懂福州话的人更甚。戚继光的军中哨语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在加以注释、分类、整理后,编纂成了一部共四卷的《八音字义便览》。《八音字义便览》被后人称为《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并将其与莆田人林碧山著的《珠玉同音》合编为《戚林八音》一书。这一史实,记载在《闽都别记》里:“时戚继光为福州参将,作八音字义。”
  另外,戚继光还善于破坏敌方的情报网。当时,倭寇有一张渗透进明军内部的情报网,大量的汉奸在沿海城市甚至深入到内陆为倭寇提供情报,而且倭寇利用的汉奸如王直、徐海、陈东、叶麻这些人,搞情报都有一定渠道。因此,戚继光每一次大行动前,都是首先摧毁倭寇的侦查系统。戚继光常亲自带人先去捣坏倭寇的情报站,然后在夜间突然整队出城,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朝倭巢奔袭而去,一击成功。
  《明史》曾把戚继光与愈大猷作过比较,《明史》中说:“(继光)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意思是说,在平时操练士兵和列队、行军训练方面,戚继光不如俞大猷,而果断地抓住战机,像雷电一样快捷地出击敌人方面,则戚继光更胜一筹,因此,戚继光多次打胜仗,比愈大猷更有名。其实,戚继光的快捷,皆赖于他战前的基本功,赖于他超人的谨慎与谋略,即他事先深入前线观察地形、地貌,侦取倭寇情报,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知己知彼,到处求师问计,有时还向当地父老乡亲们求计问策,分化、争取胁从分子;同时,通过整顿队伍,激励士气,最后订出详尽、周密的作战计划。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让中国输得挺惨,然而兵备道姚莹领导的台湾军民的抗英斗争却取得了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从而成为这场屈辱战争的一个亮点。  道光帝因此龙颜大悦,特赐姚莹花翎顶带,二品冠服,以表彰他的奇功。海内外也一致盛赞姚莹为国之栋梁。  闽浙诸地均丧师失地,惟有台湾一枝独秀,客观上就让姚莹成了出头的椽子。脸上无光的大臣嫉恨不已,吃了苦头的英国侵略者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些“志同道合”的内外势力合流在一起,连皇
期刊
接触温森特·凡高,如同接触一壶毛尖茶,当茶干人走时,总有一丝眷恋涌上心头。  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他的一生中,倍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他漂泊着,一生孤独,他用自己的全部热情选择了追逐艺术,追逐色彩,追逐梦想。  那次喝信阳毛尖,是在孩子的小姨父马向东家,向东从河南信阳弄来了一斤毛尖茶,说是名茶,说是要谷雨前后的八万多个茶芽才能制成一斤,说是凡高也喜欢喝这种茶,一定要我喝
期刊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起,各代状元在仕途上有着怎样的起点呢?  一、唐代状元的起始官阶  唐代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早期,并未给状元以特殊的初始待遇。一般情况下,状元都与普通进士一样:不立即授职,只有再参加某种名目的“制科”考试(类如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如“贤良方正”、“博学鸿词”等等,合格了方可进入官场。要么,则到地方大僚手下去当幕宾,待4年(后来改为3年、两年)之后由他们推荐入朝,才算正式进入官场。这又
期刊
央视的《舞出我人生》,一次舞林盛会,群英荟萃,美不胜收。  中华泱泱大国,历来是舞蹈的故乡,汉唐舞风尤炽,善舞者众。刘邦的爱姬戚夫人,擅“翘袖折腰”,楚地风韵,起舞抖袂振衣,长袖如风,小蛮腰弯折自如,曼妙无比。刘邦为观赏戚夫人跳舞,甘愿为之唱歌伴舞,“若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成帝时的赵飞燕,是别具一格的舞蹈家。她身材阿娜纤巧,体轻如燕,舞姿轻灵,临风飘举。她还有一样绝
期刊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帝王业非等闲事  前不久,网上曾经流传中国现代高危行业排行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据说是政府公务员。这个排行榜准确与否我们不做评论,但却给我们一定的启发: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假如有一个高危行业排行榜,皇帝有可能也会名列其中,特别是当自身的能力、威望、德行都不足以君临天下的时候——无异于活受罪。所以在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给曹操写信,劝曹操当皇帝,曹操会发出“这孩子,是想
期刊
题外话:223年,西北部的张掖地区柳谷口连降大雨,造成泥石流,滚下了许多石头。这些石头巨大,有的像牛,有的像马。由于是像马的石头先滚下来,像牛的石头又滚下来,堆靠在像马的石头上面,就被《玄石图》用“牛继马后”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这四个字让司马懿大起戒心,他下决心要除掉继“马”之后的“牛”,不让预言应验。遍观朝廷,当时有资格与他争权,又姓牛的人只有后军将军牛金。牛金本是曹操堂弟曹仁手下一员猛将,战
期刊
公元前210年7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国君秦始皇暴病而亡,十八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遗嘱,21岁的胡亥登上王位。  胡亥坐上帝王宝座之后,一心想享乐人生。他对赵高说:“人这一生就像飞奔的马穿过墙的缝隙一样快,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爱卿你看呢?”  这正合赵高心意,从此他全力“帮助”胡亥享乐,自己则更大胆地专权。  有了赵高的支持胡亥还不放心,又向李斯询问如何才能长久地享乐下去
期刊
西汉的第二个皇帝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司马迁在流传千古的《史记》中居然不为他单独列传,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他生于公元前211年,当时还是秦始皇三十六年。  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16岁就继承了皇位;也是个短命的皇帝,7年后就去世了。这和他的母亲有直接的关系——登基做皇帝是母亲吕后的功劳,英年早逝也和母亲的所作所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他代表了皇二代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母亲控制下的二世祖
期刊
要说天下荒唐事,当属惠帝司马衷。  《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分裂谁“合”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司马昭父子,再加上司马昭的儿子,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三代人的努力才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晋。  但是,这一切,很快就毁在了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手里。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长子,但这个儿子却是个白痴。明知道他是白痴,为什么还会选他当接班人呢?说来荒唐,是因为司马
期刊
熟悉北魏开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北魏的前身是代国。代国与其说是个国家,不如说是个在国家机器面前徘徊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核心是拓跋部,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即所谓的代王,是由拓跋部的首领担任,但在形式上要由组成联盟的各大部落推举产生。即使是道武帝拓跋 本人,也是被势力较大的贺兰等部落推举出来的。  后来的学者就此评论说,从现代人的眼光加以考量,代国和北魏开创初期,都属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