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阅读中的“隔”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当承认,鲁迅的文章和我们还是有些“隔”的,也就是阅读有障碍,不容易懂。我们阅读《朝花夕拾》之前,要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只有消除“隔”(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朝花夕拾》的导读,其标题就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才能更好地进入鲁迅的作品世界。什么是“隔”呢?有两方面。
  一是语言上的“隔”。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鲁迅文章的语言和其他作家的语言很不一样,有时有点拗口,有些词很特别,甚至不合常规,读起来不那么顺。比如,我们已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一段: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用如今通常的说法是“好多年以前这园子就连同房子一起卖给姓朱的人家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就是“最后一次见到这园子也已经过去七八年了”。
  鲁迅的语言带有20世纪20年代书面语的特点,有点文白夹杂,又有点欧化,是那个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时期的特点。当然,还有鲁迅自己的特点,他特别重视用一些连接词或者转折词,让语言多一些张力,不那么直白,可以更好地体现思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些“不合常规”的语言,别有味道。例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怎么会用“似乎确凿”这样“不合常规”的说法?
  其实这很符合回忆中的思维状态,前一个“似乎”,指那些回忆中的景象是遥远而模糊的,紧接着的“确凿”,是说那景象鲜明地浮现在眼前了。
  这让我又联想到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开头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些人认为哕唆,其实这是鲁迅有意在表达那种寂寞的心境,重复和单调的语感,可以增强这种心境的表达效果。如果把这句话改为如今规范通行的语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都是枣树。”怎么样?语感不一样了吧!虽然不重复,诗意却跑了。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琐记》中的一段,说鲁迅对家乡S城的流言蜚语已经感到腻味和愤怒,他想盡快走出封闭的乡镇,到外边去。当时也就是你们这个年龄,或者稍大一点,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希望能离家到外面闯荡世界。作品是这样写的:
  好。那么,走罢!
  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注意这些词和句式——“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如果按照现在通行的语言习惯来读,是有些拗口的,但细读一遍又一遍,会感觉到一般语言所没有的那种节奏、韵味。刚读有些不习惯,你会不由自主慢下来品读,不只是读懂其意思,还要能体会到那种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如此看来,鲁迅的语言虽有些“隔”,但这是鲁迅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的语言的特点,更是鲁迅自己创造的语言特色,理解这一点,才不怕这种“隔”,不让这种“隔”妨碍自己去阅读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语言是有张力、有诗意、有韵味的,要细心去读,一遍一遍地读,体会那种语感。读多了,可能会感觉自己平常使用的语言虽然通顺,符合规范,可是无味,没有分量。如果有了这种自省和自觉,你的语言水平也可能得到某些提高了。
  阅读《朝花夕拾》可能有第二个“隔”,就是文化、历史常识。鲁迅这些回忆写的是100多年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牵涉到很多文化、历史常识,如果不懂,的确会处处都是障碍。很多学生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除了语言上的“隔”,还有这时代和知识上的“隔”。
  也举个例子,如《无常》开头一段:
  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还有活无常。
  你看,像“城隍”“东岳大帝”“卤簿”等,都是民间文化中的角色、事物,文中还提到《玉历钞传》《陶庵梦忆》等多种典籍,对这些多少要有所了解才能读下去。
  又如另一篇《范爱农》,写到安徽巡抚恩铭、秋瑾、满洲、徐锡麟等,都和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有关,如果不了解,读起来也会感到有些“隔”,甚至不懂,读不进去。
  碰到这种阅读障碍怎么办?
  不要怕,也不要偷懒,查字典、词典或者相关的历史书,大致能懂就读下去。这样就会有意外的收获,那就是通过渎《朝花夕拾》,读鲁迅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是感性的了解。这是在历史书上也不一定能学得到的。
  如果读历史,可能比较概括,比较理论化、知识化,而结合着鲁迅作品来读,就可以获得鲜活的历史感受。认真读《朝花夕拾》,把那些相关的人物史实都弄清楚,哪怕是大致,也很不简单,人文学科基本的素养都在其中了。
  我们要正确认识为何读鲁迅的作品有些“隔”,不怕这些“隔”,还要力求打通这些“隔”,进入鲁迅的精神世界。这样,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和思想水平。
  (选自《温儒敏谈读书》,商务印书馆2019年4月版,有删节,副标题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问 1 want to be anctor.中为什么要用be呢?
期刊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论诗标举“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受到历代很多名人的敬重,比如唐代杜甫曾称赞他“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也说过“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金代元好问赞其“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元代方回尊其是“唐之诗
期刊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①数为余言:“傅金吾②园中梅,张功甫③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④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
期刊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中国是诗的国度,爱国是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无数诗人
期刊
编者按: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多篇作品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他热诚关怀广大青年,积极助力他们成材。下面选文的作者川岛(本名章廷谦)曾是鲁迅的学生,透过他饱含情感的回忆,你会对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有更加生动的认识,会对鲁迅先生有新的理解。  鲁迅先生在北京时,工作已经很忙了,但是如果青年们有事给他去信,他一定写回信,有去找他的,他也总接见。有些青年还拿了译稿或者自己写的文章
期刊
(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日:“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③上書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日:“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日:“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日:“微景濂⑤,几误罪言者。”  
期刊
关于冬天,历来有很多冰冷的说法:寒冬腊月,水瘦山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俗谚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尽管也有冬阳下银装素裹的妖娆,但冬天的主色调是一抹灰暗苍白,残败、衰落、肃杀、惨淡。  对于寒冷,树木花草有两种应对方式。一是落叶,一是常青。寒风一起,物象风景大变。首先看到的自然是落叶一族。  “无边落木萧萧下”,本来的枝叶茂密,忽一下子“威风扫地”:原来硕果累累的果树如桃、杏、梨
期刊
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④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⑤尔所生!在此一行
期刊
秋天里,苹果熟了,果园里飘散着苹果香甜的气息。  60多岁的周邦治爷爷.从春天里苹果树开花的时候起,就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山坡上的苹果园里劳作,不是剪枝、松土,就是施肥、浇水。镇子里的乡亲们都说,周爷爷对待山坡上的每棵苹果树,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和细心。  周爷爷是云南昭通市的一位果农。他种植了20亩苹果,用的全是自己勤奋好学、虚心地跟果树专家请教而慢慢学来的种植苹果的技术。勤劳、善良的周爷爷,
期刊
编者按  本刊编辑部经过精心挑选,推出了“《中学生阅读》2019年好书榜”,该榜单包括两部分: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十本好书,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十本好书。现将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十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1.《中国精神读本》  王 蒙/主编 王绍光/执行主编 沙烨/总策划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定价:98.00元  本书收录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00多年中,100多位政治家、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