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酒壶当唾壶 对传统认知的“唾壶”再认识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点将流行于三国至中唐时期的一种盘口、细颈、垂腹或鼓腹、平底或圈足的器物定名为“唾壶”或“唾盂”,认为其功能主要是承接唾液、痰、漱口水,并逐渐演变成了渣斗。唾壶这一名称似已成为共识,然而仔细分析,却存在多处疑点。
  笔者在对此类器物资料进行整理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其就是文献上记载的“唾壶”。西汉早期汝阴侯夏侯灶墓葬中出土了2件漆器,底部烙印“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工延造”和“女阴”等铭文,但漆“唾器”呈大碗形,与此类器物在器形上差异较大。
  深入观察和分析此類器物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不难发现其与唾壶的功能之间存在着矛盾。
  首先,此类器物的造型设计不合适作唾壶。盘口内的孔直径较小,不方便漱口水进入,而唾入有粘性的唾液或痰则更为困难,很容易粘滞在盘口,这样既不卫生也有碍观瞻,清理起来也极为不便。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定名为“东晋德清窑黑釉唾壶”的器物,颈部上宽下窄,呈倒梯形,颈与腹的连接处几乎为直角,即便使用工具,也无法清理到腹部内壁,唯有注入清水后用力摇动壶体,采用荡涮的方法才能倾出秽物,而对于粘性较强的痰,这种方式未必能清洗干净,所以用此类器物作唾壶,既不好用,也不好洗。


  其次,此类器物的演变规律与唾壶的功能不相符。此类器物从西晋始有,至中唐消失,总的变化趋势是盘口由大变小,口沿由矮变高、由垂直变外撇,颈部由粗变细,特别是盘口中心的孔径越来越小。假设其为唾壶,早期的设计缺陷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越来越不实用,这种器形演变与实际功用背道而驰的现象不符合器物发展规律。
  张东先生早已考证出此类器物并未演变成渣斗,笔者也同意这一观点,但既然与渣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它演变成了何种器物呢?或者说它的代替品是什么呢?在人们漱口和吐痰的习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而“唾壶”却无故的消失了,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或为酒器
  因此,该器物可能不是唾壶,文献中记载的唾壶另有他物。那么它是什么?又有什么功用呢?虽然在文献记载中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通过深度分析有关考古发掘报告,再结合壁画资料和器形研究,还是能梳理出一些线索,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考古发掘报告将此类器物称为唾壶、唾盂、渣斗、盂、盘口壶和壶等不同名称,为便于论述,这里统一称其为盘口鼓腹壶。笔者收集梳理了30座出土此器物的墓葬资料,可将与盘口鼓腹壶相关的随葬品按功能划分为八类:
  A.盛酒或盛装其他液体的器具:盘口壶、鸡首壶、罐、瓶等
  B.饮酒器:耳杯、杯、盏、高足杯和小碗等
  C.食器:碗、盘等
  D.盥器:洗
  E.香具:熏炉、博山炉






  F.灯具:烛台、灯
  G.盛装物品的器具:钵、盒等
  H.其他:鐎斗、虎子等
  经对比可知,盘口鼓腹壶与A类同出一墓的有23例、与B类有14例、与C类有13例、与D类有2例、与E类有4例、与F类有4例、与G类有11例、与H类有4例,值得注意的是,与A、B类同时出土的也多达11例,说明它与酒器的关系相对密切。


  在墓葬中,盘口鼓腹壶出土位置的附近多出土有盘口壶、鸡首壶、瓶、罐、盏、碗、钵等。南京富贵山六朝墓地M4出土了2件青黄釉盘口鼓腹壶,分别位于墓室尽头的东、西两端,东侧的盘口鼓腹壶附近有一个黛板和数个鸡首壶,西侧亦然,并多了青釉碗钵。山西寿阳北齐库狄迴洛墓内的一件鎏金铜质盘口鼓腹壶附近依次是铜碗、铜细颈瓶、铜流瓶、铜三足器、铜烛台、铜鐎和铜高足杯。咸阳隋代元威夫妇墓内,盘口鼓腹壶放置在靠墓主头部的棺外,附近器物有双耳罐、白瓷碗、白瓷杯、白瓷钵和黑漆瓶。这样的位置关系体现出盘口鼓腹壶与酒具应该有着密切联系,或为一类,亦或是一组。


  1956年,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了25幅壁画,其中16幅保存比较完整。墓室北壁东起第四幅壁画是一位头梳双髻,上衣红衣,下穿泛绿色长裙,双手捧盘口鼓腹壶的侍女,有学者将其称为“侍女捧唾图”,若是将李爽墓室的壁画切割成独立的16幅,对每一幅做个体研究,定其为侍女捧唾图是不容易引起疑问的,但如果对壁画进行整体观察和分组研究,情况是什么样呢?首先,分析这幅壁画与周边壁画的关系。捧盘口鼓腹壶侍女的东侧,即北壁第三幅壁画,绘一侍女捧一方盘置右肩上,盘内放着四个杯子;北壁第一、二幅壁画均为女乐画。捧盘口鼓腹壶侍女的西边,即西壁第一幅壁画漫灭不清;西壁第二幅壁画,绘一侍女捧一圆盘置左肩上,盘内放六个杯子。从几位侍女的位置看,她们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补充或彼此配合的关系,唐代壁画的内容多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现实中捧盘口鼓腹壶的侍女应当是与捧盘(盘内放置杯)的侍女配合成组,共同服侍主人。除位置关系外,还应关注她们的形象特征,捧盘口鼓腹壶的侍女与西壁第二幅壁画捧圆盘侍女的双髻发型和衣裙样式完全一样,唯衣裙的颜色搭配有别(东壁第六幅壁画执团扇侍女虽然也梳双髻发型,但其裙子的上方有一系带,袖口宽大,与其他两位双髻侍女无系带,窄袖口还是有区别),说明她们的年龄、地位相似,所承担的服侍内容也是相似的,并有一定的关联。既然确认了这名侍女主要负责盘内饮酒用的杯子,那么另一名侍女就有可能负责斟酒工作,所捧的应当是酒壶。


  沿着酒壶这一思路,就比较容易理解其造型特点与功用之间的关系,当用它向杯内斟酒时,一手可握住较细的颈部,另一手托底,操作便捷而且稳定,清理时只需注水荡涮,倒出晾干即可。从器形的发展演变看,其实用性有所提升,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南朝青釉印花盘口鼓腹壶和山西汾阳北关村梅渊墓出土的青釉盘口鼓腹壶均配有盖子,主要是为了确保壶里的酒免受外物的污染,隋唐时期盘口的直径变小,边缘加高并外撇,更便于放置内嵌式的壶盖。晋诗中如“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陶潜《游斜川》),盛唐时期诗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等句所说的壶,应当就是这类酒壶。中唐时期,注子或注壶开始广泛使用,盘口鼓腹壶很可能被这种更为实用的器皿所替代,迅速消失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盘口鼓腹壶不是承接唾液、痰和漱口水的器物,而应该是一种酒器,常与瓶、壶、罐、杯、盏等配合使用,主要的功能是用于斟酒,后被注子或注壶代替。因此,将其定名为“唾壶”实为不妥,或可名为“盘口酒壶”。
  (作者为西安市文物局工作人员)

其他文献
穷物理  从牙齿看人类面部的演化  根据一项关于先驱人(Homo antecessor)的牙釉质的分析,先驱人(一种早期古人类物种)与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最后的共同祖先关系紧密。将先驱人置于古人类的演化图谱中,暗示该物种类似现代人类的面部特征具有来自人属祖先的深层根源。相关发现发表在近期Nature上。早更新世(约250万—77万年前)的古人类物种(如先驱人)和之后的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
期刊
北魏常敬兰墓志2009年冬出土于洛阳关林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墓志由青石雕刻,呈長方形,通高57厘米,宽47厘米,刻立于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志文正书,凡16行,满行19字,共计283字。由墓志记载可知,常敬兰卒于北魏神龟元年,享年五十三岁,同年十二月下葬,由此可推测其生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5年)。志文还记述了常敬兰的籍贯、婚姻以及家世渊源等内容,为考证北魏文昭皇太后常氏的家族渊源提供
期刊
陆士伦墓记出土于洛阳龙门北原,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出土时间不详。志石系青石质地。志盖盝顶,楷书“唐故常州义兴县令陆君墓记”,四周线刻花卉纹饰。志石方形,长、宽均为49厘米,志文楷书,凡22行,满行23字,共计472字。志文书体方正,笔法遒雅,颇具洒脱峻逸风韵。据墓志文可知,陆士伦卒于唐贞元四年(788年)正月四日,享年62岁,据此推算其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墓志铭应刊刻于贞元四年正月
期刊
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首都金边西北240千米的暹粒省荔枝山(Phonm Kulen)以南、洞里萨湖(Tonle Sap)以北的台地上,这里曾是公元9—15世纪吴哥王朝的都城所在。元代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了分布于城内的大大小小的寺庙和建筑遗迹,并称其为“富贵真腊”。  吴哥是东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著名的古代史迹之一。王宫遗址位于吴哥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区内,地处通向吴哥通王城胜利之门的第五大道东西
期刊
赫拉克利斯(Heracles,Herakles,Hercu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主神宙斯的私生子。在神话故事中,他遭宙斯妻子赫拉嫉恨,被逼着去完成12件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第一项任务是打死狮子并剥下巨狮的皮,成功后将狮身皮披在身上,狮头皮做成头盔。于是狮皮盔便成为赫拉克利斯的典型装备,他还拥有一根来自地狱的橄榄枝作为棍棒神器。  赫拉克利斯作为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解厄救灾、勇敢有力的半人
期刊
科技考古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在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历史的科学,属于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各级考古单位发掘任务都很多,特别是市一级的基层考古单位,主要承担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普遍存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科技考古方面往往无暇顾及。  以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例,新乡是河南省省辖市,辖五区二(县级)市六县。我所作为
期刊
真容巨状、气势雄伟的云冈石窟,在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云冈石窟装饰图案中花草图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莲花纹、忍冬纹贯穿云冈早、中、晚三期,还有一些树木纹也分布在石窟的各个角落。它们线条优美,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蕴,点缀着云冈石窟。  莲花纹  莲花在佛教中是圣花。云冈石窟里的莲花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团莲纹、方格莲花纹、莲瓣纹、莲花化生、莲花柱和单枝莲花。  团莲纹又分为单层团莲和双
期刊
娄睿墓发掘至今已近40年,作为重量级的北朝考古发现,娄睿墓自发现以来备受考古界、美术界瞩目,尤其是其精彩的壁画,更是多年的研究热点。同时,作为重要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娄睿墓壁画也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将这些1400年前的绘画作品在博物馆展出,供公众参观学习,既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责所在,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2019年末至2020年初,山西博物院推出大型原创展览“壁上乾坤——山西北
期刊
中国古代对于鼠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同时兼具爱、恨、惧、藐视、敬畏多种情感,同时赋予了鼠“神”与“盗贼”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身份,这看似凌乱的情感其实具有统一内涵。古人爱而敬的是脱离鼠这一现实动物的符号,因为其代表着丰收、创世、礼仪、祖先崇拜等诸多美好而神秘的意义,但古人对现实中的鼠又避之不及,以至于捕杀、食用。究其原因,从物质诉求的价值现实考虑,所有对于鼠的看法与情感都是出自于人的需求与鼠的需求、外
期刊
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工作,泉州市考古队于2016年7月、2019年9月分两阶段对泉州德化县三班内坂—尾林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内坂山和尾林山位于三班镇上潦溪两岸,上潦溪穿过尾林、内坂、大垄口、梅岭山脚下,注入大云溪,两岸山坡上分布着众多的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窑址和堆积,溪流拐湾处尚存多处敲砸瓷土的水碓作坊遗迹。  两次调查勘探共发现7处宋元时期斜坡式龙窑遗迹(内坂4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