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美一些中学风气不象国内学校那么好。在这里跟中国一样能上大学本科的已经算好人家的好孩子了。我所住的多伦多一些区名声不太好,是犯罪,吸毒等不良行为发生比较多的地方。这里住着很多黑人和印巴人,中学生当中吸烟甚至吸毒的很多。
MICHELMOORE获奥斯卡奖的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0) 说的就是美国 一个中学发生的枪击事件。这里的孩子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异性约会。在我们东方人的观念里早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未必有好处,这是很多移民家长都感到担忧的问题。
大多数加拿大学生也并不勤奋。好多学习上的事他们都稀里糊涂的,有的连考试时间地点都不知道。一些学生还耍小聪明偷懒。经常听教授们说有的学生考试前十分钟打电话来说自己病了,不能参加考试。还有一门课的教授对我们感叹说,一个学期下来,不知多少学生声称他们死了爷爷奶奶,要参加葬礼。教授们也都知道学生的这些小把戏,但没法计较,因为这些都是缺考的正当理由,也无从去验证它的真实性。有的教授根本就不计较,因为读书是学生自己的责任。
7
学校和社会上的各个部门网络都很发达。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有帐户,可以随便上网和查电子邮件。学生,教授,助教之间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联系的。每个系有什么事情也都是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学生,教授和教职员工。前面提到的那门市场营销课就专门有一个网站,叫网上黑板(BLACKBOARD)。学生可以把问题发到这里,我们每人一天负责解答他们的问题。网站上还有学生们的讨论区,他们之间可以讨论跟课程有关的问题。教授规定,在网上讨论问题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因为选这门课的人太多,教授只好采取在网上考试的办法。每次我们都把小测验的题贴在网上,学生在规定的一个礼拜之内选一个时间把题做完,地点可以是家里,学校的机房等任何有电脑能上网的地方。每次上课都有一个助教专门负责记笔记,然后把笔记贴在网上黑板上,只有我们这些助教才能看到, 为的是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网络这种传播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关系疏离,因为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不再重要。
不过它确实也为大家的交流带来了方便。我读"传播和文化"专业硕士学位的时候,注册了系里的一个邮件组。一个学生往一个电子邮件帐户发一封信,所有注册了这个邮件组的学生都能看到。最近北美上映了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执导的新片<<耶稣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 一个学生发电子邮件问大家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好几个学生之间就这部电影讨论了很多,我看到的电子邮件就将近二十封。他们还谈到电影里的暴力,电影所体现的道德观之类的问题。这种讨论介于学术讨论和漫谈之间。几乎每次发生什么重大的新闻事件他们都要讨论一番。抛开讨论的质量和结果不说,至少这说明这儿的学生思维还是很活跃的。
8
我在国内的时候常听人们说外国人的亲情不象我们中国人那样浓厚。很多外国父母在孩子18岁以后就不再对他们负责任, 如果孩子成年以后还想住在父母家, 就得交房租, 好像很不近人情。其实人类的情感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形式有些不同。据我观察,外国人家庭的亲情在很多方面和中国人是一样的。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看书的时候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 他问我上学期他的成绩怎么样,因为卷子是我判的。我查了一下, 告诉他,他的成绩是D。这并不是一个好成绩,只不过是马马虎虎过关而已。他却非常高兴,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他爷爷说了,只要他这门课能过关,就给他买一辆车。这里的父母也很为孩子操心。很多孩子入学时注册课程,买教材,在校内住宿也都是由父母操办的。2003年,安大略省高中十二十三年级合并,很多家长担忧孩子的升学问题,因为考生增加,但大学扩招的比率显然低于考生增加的比率。上不了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就得去读专科学校(COLLEGE)。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哪都一样。
9
在北美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这儿的很多学生已经是中年人,却还在读本科研究生或是博士。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回到学校读书是想转行,出于自愿;另外一些人是再就业的需要,是迫不得已。我就碰到过一个学生,40多岁了。他告诉我,20多年前他十几岁的时候因为擅长打冰球,被特招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他又开公司,做生意,现在房子和车子的贷款已全部付清,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就又返回学校上学,想借此改换职业。一些人有体面的全职工作,却要在学校读非全日制的博士学位,他们是想退休以后当大学教授。
在北美,生存竞争激烈,人们被迫不停地学习充电。如果想偷懒,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北美是市场经济,就业情形的好坏完全看经济形势,所以很多工作稳定性差。经济一旦衰退,工作就受影响。大学里那些和十八,九岁的孩子一起读本科的中老年学生有的就是为了再就业。我读书的时候一个教授就是这种情况。她在文化行业干了二十多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被解雇了,只好到大学读博士学位,走教书这条路。
在北美读书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经济情况好,就可以暂时停止学业,到校外去做专业工作,在学校的学籍和学分都保留着。等经济形势不好了,还可以再回学校接着读书。
10
北美的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形式上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实质上的自由。住在校外的学生有课的时候才来学校,上完课就走人。校内学生也不象国内一样在食堂打饭。我所在的学校校内有好几个地方,是一些快餐摊位,有肯德基,比萨饼,中餐之类。本科生加入一个用餐计划,每个学期交一些钱,到这些地方买饭,付款可以用现金, 也可以把钱存到学生卡里,刷卡付帐。学校一开学,到处就都挤满了人。咖啡厅里人声喧哗, 音乐声伴着学生们的说笑声。各种食品的气味和着咖啡味向外飘散。学生们有的在说笑,有的在看书看报……有的干脆在图书馆教学楼席地而坐,聊天,说笑,吃饭,看书,打瞌睡, 谈恋爱…… 还有的学生在教学楼外面抽烟。而中国大学校园里似乎要清静很多,往往有类似于咖啡厅的地方都贵的离谱,并且总是被冠以高雅有品位,进去后总要受一些所谓淑女君子的约束,那只是少数有钱学生可以消费的地方。而在北美,食堂,咖啡厅是学生们最普遍也最喜欢去的地方,价钱不贵,实际上都是扩大交际圈的有利场所。
写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中国和外国的教育各有千秋,任何一种教育体制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我们国家,正因为家庭作业多,才使得我们在数学,英语语法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但繁重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全面发展。相反,在国外学生没那么多作业,课余活动多,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说,中国学生的数学大多数比外国学生好,他们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离不开计算器。中国学生虽然英语说得不那么好,语法却还比较规范。加拿大很多当地长大的学生写作文不仅语法错误不断,逻辑也乱七八糟。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首先一定要树立信心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其次要勇于破除陈规,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你说得对与错,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力。另外,要多读报刊杂志,关注新闻动态,不要孤陋寡闻,这样才能在与外国学生交流时有话可说。他们也不会小瞧你,因为你不说,别人就认为你不知道。最后,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扩大交际圈子,不要将自己只局限于学习,打工和睡觉之间。总之,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环境,解决问题困难,及时调整心态,做一个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MICHELMOORE获奥斯卡奖的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0) 说的就是美国 一个中学发生的枪击事件。这里的孩子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异性约会。在我们东方人的观念里早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未必有好处,这是很多移民家长都感到担忧的问题。
大多数加拿大学生也并不勤奋。好多学习上的事他们都稀里糊涂的,有的连考试时间地点都不知道。一些学生还耍小聪明偷懒。经常听教授们说有的学生考试前十分钟打电话来说自己病了,不能参加考试。还有一门课的教授对我们感叹说,一个学期下来,不知多少学生声称他们死了爷爷奶奶,要参加葬礼。教授们也都知道学生的这些小把戏,但没法计较,因为这些都是缺考的正当理由,也无从去验证它的真实性。有的教授根本就不计较,因为读书是学生自己的责任。
7
学校和社会上的各个部门网络都很发达。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有帐户,可以随便上网和查电子邮件。学生,教授,助教之间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联系的。每个系有什么事情也都是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学生,教授和教职员工。前面提到的那门市场营销课就专门有一个网站,叫网上黑板(BLACKBOARD)。学生可以把问题发到这里,我们每人一天负责解答他们的问题。网站上还有学生们的讨论区,他们之间可以讨论跟课程有关的问题。教授规定,在网上讨论问题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因为选这门课的人太多,教授只好采取在网上考试的办法。每次我们都把小测验的题贴在网上,学生在规定的一个礼拜之内选一个时间把题做完,地点可以是家里,学校的机房等任何有电脑能上网的地方。每次上课都有一个助教专门负责记笔记,然后把笔记贴在网上黑板上,只有我们这些助教才能看到, 为的是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网络这种传播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关系疏离,因为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不再重要。
不过它确实也为大家的交流带来了方便。我读"传播和文化"专业硕士学位的时候,注册了系里的一个邮件组。一个学生往一个电子邮件帐户发一封信,所有注册了这个邮件组的学生都能看到。最近北美上映了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执导的新片<<耶稣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 一个学生发电子邮件问大家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好几个学生之间就这部电影讨论了很多,我看到的电子邮件就将近二十封。他们还谈到电影里的暴力,电影所体现的道德观之类的问题。这种讨论介于学术讨论和漫谈之间。几乎每次发生什么重大的新闻事件他们都要讨论一番。抛开讨论的质量和结果不说,至少这说明这儿的学生思维还是很活跃的。
8
我在国内的时候常听人们说外国人的亲情不象我们中国人那样浓厚。很多外国父母在孩子18岁以后就不再对他们负责任, 如果孩子成年以后还想住在父母家, 就得交房租, 好像很不近人情。其实人类的情感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形式有些不同。据我观察,外国人家庭的亲情在很多方面和中国人是一样的。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看书的时候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 他问我上学期他的成绩怎么样,因为卷子是我判的。我查了一下, 告诉他,他的成绩是D。这并不是一个好成绩,只不过是马马虎虎过关而已。他却非常高兴,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他爷爷说了,只要他这门课能过关,就给他买一辆车。这里的父母也很为孩子操心。很多孩子入学时注册课程,买教材,在校内住宿也都是由父母操办的。2003年,安大略省高中十二十三年级合并,很多家长担忧孩子的升学问题,因为考生增加,但大学扩招的比率显然低于考生增加的比率。上不了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就得去读专科学校(COLLEGE)。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哪都一样。
9
在北美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这儿的很多学生已经是中年人,却还在读本科研究生或是博士。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回到学校读书是想转行,出于自愿;另外一些人是再就业的需要,是迫不得已。我就碰到过一个学生,40多岁了。他告诉我,20多年前他十几岁的时候因为擅长打冰球,被特招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他又开公司,做生意,现在房子和车子的贷款已全部付清,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就又返回学校上学,想借此改换职业。一些人有体面的全职工作,却要在学校读非全日制的博士学位,他们是想退休以后当大学教授。
在北美,生存竞争激烈,人们被迫不停地学习充电。如果想偷懒,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北美是市场经济,就业情形的好坏完全看经济形势,所以很多工作稳定性差。经济一旦衰退,工作就受影响。大学里那些和十八,九岁的孩子一起读本科的中老年学生有的就是为了再就业。我读书的时候一个教授就是这种情况。她在文化行业干了二十多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被解雇了,只好到大学读博士学位,走教书这条路。
在北美读书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经济情况好,就可以暂时停止学业,到校外去做专业工作,在学校的学籍和学分都保留着。等经济形势不好了,还可以再回学校接着读书。
10
北美的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形式上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实质上的自由。住在校外的学生有课的时候才来学校,上完课就走人。校内学生也不象国内一样在食堂打饭。我所在的学校校内有好几个地方,是一些快餐摊位,有肯德基,比萨饼,中餐之类。本科生加入一个用餐计划,每个学期交一些钱,到这些地方买饭,付款可以用现金, 也可以把钱存到学生卡里,刷卡付帐。学校一开学,到处就都挤满了人。咖啡厅里人声喧哗, 音乐声伴着学生们的说笑声。各种食品的气味和着咖啡味向外飘散。学生们有的在说笑,有的在看书看报……有的干脆在图书馆教学楼席地而坐,聊天,说笑,吃饭,看书,打瞌睡, 谈恋爱…… 还有的学生在教学楼外面抽烟。而中国大学校园里似乎要清静很多,往往有类似于咖啡厅的地方都贵的离谱,并且总是被冠以高雅有品位,进去后总要受一些所谓淑女君子的约束,那只是少数有钱学生可以消费的地方。而在北美,食堂,咖啡厅是学生们最普遍也最喜欢去的地方,价钱不贵,实际上都是扩大交际圈的有利场所。
写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中国和外国的教育各有千秋,任何一种教育体制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我们国家,正因为家庭作业多,才使得我们在数学,英语语法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但繁重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全面发展。相反,在国外学生没那么多作业,课余活动多,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说,中国学生的数学大多数比外国学生好,他们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离不开计算器。中国学生虽然英语说得不那么好,语法却还比较规范。加拿大很多当地长大的学生写作文不仅语法错误不断,逻辑也乱七八糟。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首先一定要树立信心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其次要勇于破除陈规,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你说得对与错,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力。另外,要多读报刊杂志,关注新闻动态,不要孤陋寡闻,这样才能在与外国学生交流时有话可说。他们也不会小瞧你,因为你不说,别人就认为你不知道。最后,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扩大交际圈子,不要将自己只局限于学习,打工和睡觉之间。总之,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环境,解决问题困难,及时调整心态,做一个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