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思品课程中融入职业观的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及职业与社会作用的紧密性,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和高等教育的目的性。
关键词:职业观教育 思品课程 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也似乎略显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思品课程中融入职业观的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及职业与社会作用的紧密性,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和高等教育的目的性。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在人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有人一帆风顺,有人频频碰壁,有人硕果累累,有人一事无成。因此职业成功是人生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成功的前提是需要拥有一份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个人职业理想的职业。而理想职业的拥有是在正确的职业观的指导下实现的,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刻不容缓。
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本位”的服务意识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根本观点,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由于每个人生活、学习环境不同,外界如老师、家长对职业的认识不同,社会择业指导水平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和不同的看法。大学生的职业观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阶层组织的构建,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与未来。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坚持以生为本,是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就业形势,明确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最终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特点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职业观。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另一方面,它又击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阻断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从而使一些人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职业观误区。
2 给自己的人生一个高度——树立科学的职业观
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确的职业观首先要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岗位上要提倡奉献精神,同时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贡献愈大,回报愈高,这就是以其无私故成其私的道理。而一味地追求私利,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讲贡献,只讲索取,到头来,为私而私不成。一个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又有才能的人,必是一切用人单位欢迎的人,也是获得丰富报酬的人。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功利化思想比较突出,怎样才能把这种无私与有私统一起来呢?古人说:“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已愈为人已愈有,已愈与人已愈多”。就业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奉献,社会、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干,就要把它干好。也就是说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同时,也要认识到依照法律,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你付出了劳动,社会必然会对你的奉献予以恰当的回报。
其次,要将自我实现当成是人们对完成与自己专业能力相称的工作的渴望,来源于对自己职业潜力充分发挥的内在需要和国家对你的培养。国外研究人员曾对两千多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由于谋生的目的而工作,他们大多是出于个人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孜孜以求,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地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兴趣相联系着的。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将这种需求称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做他最适宜的职业,在工作中发挥他的最大的才华、能力和潜在素质,展现个人的情感、思想、能力、友爱、美感等特性,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并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推进,人们文化生活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职业的种类就会越来越多。有的人一生从事过好几种职业,到头来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让他满意,白发苍苍埋怨生不逢时。有的人选择了职业时时感觉大才小用,满腹牢骚度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昏昏然度过余生。为什么呢?他们都在埋怨自己的职业不如意。有的人认为做官是个极好的职业,既风光又气派,但每一天仍有一个个为官者接二连三论为阶下之囚。按理这种职业人人都会珍惜可仍有人狂妄至极,花天酒地,贪得无厌,最终成为这一职业之败类。清洁工人可是绝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前途的职业,没有出息的职业,平常辛苦的职业,可是掏粪工人时传祥却受着全国人民的爱戴,毛泽东亲自接见,儿子执着继承着父辈之职业。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全国闻名,效仿青年不计其数。这说明什么呢?其实职业对每个人来说主要看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感悟。如果能象梁启超所言:“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时传祥的职业虽然很臭很脏但他认为他一人脏换来万人净,一人臭换来万人香,多么值得多么划算。他认为自己的职业在美化着社会这个大环境,他不但乐意自己的职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干着自己选择的职业,正是这种敬业乐业精神才使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朴实的行动凝聚着一种鼓舞时代闪光永不磨灭的精神。
3 创新教育方法,探索有效途径
3.1 在入学教育中折射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挖掘学生职业兴趣,培育学生职业观。首先,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中让同学们就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课程模块、大学生学科竞赛、实验室开放和学校现有的助学计划等学生们关心的热点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与解读。这种活动均能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踊跃提问,师生间的交流气氛浓厚,这种方式让同学们从专业领域了解了职业方向。其次,合理设置和前移课程中到企业参观的时间,合理设置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参观,让同学们实地考察专业方向职业人的工作和生活,最后,引导学生从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中领悟职业的价值。
3.2 在挫折教育中锻造坚毅的职业观。首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当一个人拥有正确的职业观,并坚定地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就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抑恶扬善、走向成功。因此,在工作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逐渐培养他们热爱职业、珍惜时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职业观;其次,将职业观主动进入学生心灵,加强对他们所学专业的行业领域领军人物的宣传。
3.3 在彰显个性的专业学习中培育专业对口就业的职业观。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一方面,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最能发挥其专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台,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专业舞台上获得自信,逐渐提升所学专业的价值,使其专业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针对目前就业对口率持续走低,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反映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的不合理。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自觉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在专业方向中自我发展,逐步坚信专业对口的职业观意识。
4 大学生在职业观的培养中应坚持四个原则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深入进行职业观的教育,要在理想与信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领域等内容中不断渗入,要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职业观教育,因此在渗入中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4.1 利他原则 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职业的本质是利他的,但大多数人总会把利己放在职业目的的第一位。抱有这种职业观的人在考虑职业时,一切都是从自己出发,缺失职业道德,突出自己利益,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但是这样的既得利益者不会走得持久和长远。恰恰相反,利他原则决不是否定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在实现了利他目的的同时也得以实现,而且两者是相生相长的。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了利他的原则思想,在行为上处处为社会、为别人着想,就会在收获更多社会价值的同时快乐地展现自我价值。
4.2 真我原则 大学生在求职前必须做好两件事:我是谁、我能干什么。也就是了解真正的自己、了解你所学专业的职业领域。要真正了解认识自己,一看兴趣,二看能力,可以做一些专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评和咨询。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灵魂,只有把职业观盖上真我的印戳,在职业的选择上做到不可复制,不为一时之利所迷惑,不为社会“潮流”所左右,才能为社会提供自身价值,这个世界才会丰富起来、活跃起来、发展起来。
4.3 团队原则 “80后”甚至“90后”的大学生被认为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性格独立自主、敢想敢做;而负面的评价是缺乏吃苦精神、心高气傲、个人主义、没有团队意识、过于浮躁、缺乏职业精神、承压能力低。分工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作为网游的一代,团队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谈到管理科学的重要性时,对人们特别是劳资双方加强合作以增加整体盈余的重要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分工的目的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协作,否则就违反了分工以提高效率的自然原则。竞争为了生存,合作为了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则。
4.4 价值原则 一是你的产品对社会必须是有价值的;二是你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必须比你耗费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要高。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能生存,否则就是游戏人生、不务正业甚至贻害社会。一些日常的职业行为如上班、开会、赴约迟到,工作懒散,大吃大喝,投资、决策、规划不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等等,都是透支成本的浪费行为。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实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6).
[3]禄研华,朱文华.浅谈大学生价值取向误区及其引导[J].高校教育研究,2008(4).
[4]朱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关键词:职业观教育 思品课程 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也似乎略显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思品课程中融入职业观的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及职业与社会作用的紧密性,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和高等教育的目的性。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在人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有人一帆风顺,有人频频碰壁,有人硕果累累,有人一事无成。因此职业成功是人生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成功的前提是需要拥有一份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个人职业理想的职业。而理想职业的拥有是在正确的职业观的指导下实现的,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刻不容缓。
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本位”的服务意识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根本观点,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由于每个人生活、学习环境不同,外界如老师、家长对职业的认识不同,社会择业指导水平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和不同的看法。大学生的职业观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阶层组织的构建,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与未来。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坚持以生为本,是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就业形势,明确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最终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特点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职业观。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另一方面,它又击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阻断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从而使一些人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职业观误区。
2 给自己的人生一个高度——树立科学的职业观
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确的职业观首先要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岗位上要提倡奉献精神,同时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贡献愈大,回报愈高,这就是以其无私故成其私的道理。而一味地追求私利,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讲贡献,只讲索取,到头来,为私而私不成。一个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又有才能的人,必是一切用人单位欢迎的人,也是获得丰富报酬的人。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功利化思想比较突出,怎样才能把这种无私与有私统一起来呢?古人说:“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已愈为人已愈有,已愈与人已愈多”。就业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奉献,社会、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干,就要把它干好。也就是说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同时,也要认识到依照法律,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你付出了劳动,社会必然会对你的奉献予以恰当的回报。
其次,要将自我实现当成是人们对完成与自己专业能力相称的工作的渴望,来源于对自己职业潜力充分发挥的内在需要和国家对你的培养。国外研究人员曾对两千多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由于谋生的目的而工作,他们大多是出于个人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孜孜以求,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地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兴趣相联系着的。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将这种需求称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做他最适宜的职业,在工作中发挥他的最大的才华、能力和潜在素质,展现个人的情感、思想、能力、友爱、美感等特性,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并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推进,人们文化生活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职业的种类就会越来越多。有的人一生从事过好几种职业,到头来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让他满意,白发苍苍埋怨生不逢时。有的人选择了职业时时感觉大才小用,满腹牢骚度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昏昏然度过余生。为什么呢?他们都在埋怨自己的职业不如意。有的人认为做官是个极好的职业,既风光又气派,但每一天仍有一个个为官者接二连三论为阶下之囚。按理这种职业人人都会珍惜可仍有人狂妄至极,花天酒地,贪得无厌,最终成为这一职业之败类。清洁工人可是绝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前途的职业,没有出息的职业,平常辛苦的职业,可是掏粪工人时传祥却受着全国人民的爱戴,毛泽东亲自接见,儿子执着继承着父辈之职业。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全国闻名,效仿青年不计其数。这说明什么呢?其实职业对每个人来说主要看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感悟。如果能象梁启超所言:“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时传祥的职业虽然很臭很脏但他认为他一人脏换来万人净,一人臭换来万人香,多么值得多么划算。他认为自己的职业在美化着社会这个大环境,他不但乐意自己的职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干着自己选择的职业,正是这种敬业乐业精神才使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朴实的行动凝聚着一种鼓舞时代闪光永不磨灭的精神。
3 创新教育方法,探索有效途径
3.1 在入学教育中折射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挖掘学生职业兴趣,培育学生职业观。首先,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中让同学们就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课程模块、大学生学科竞赛、实验室开放和学校现有的助学计划等学生们关心的热点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与解读。这种活动均能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踊跃提问,师生间的交流气氛浓厚,这种方式让同学们从专业领域了解了职业方向。其次,合理设置和前移课程中到企业参观的时间,合理设置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参观,让同学们实地考察专业方向职业人的工作和生活,最后,引导学生从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中领悟职业的价值。
3.2 在挫折教育中锻造坚毅的职业观。首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当一个人拥有正确的职业观,并坚定地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就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抑恶扬善、走向成功。因此,在工作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逐渐培养他们热爱职业、珍惜时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职业观;其次,将职业观主动进入学生心灵,加强对他们所学专业的行业领域领军人物的宣传。
3.3 在彰显个性的专业学习中培育专业对口就业的职业观。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一方面,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最能发挥其专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台,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专业舞台上获得自信,逐渐提升所学专业的价值,使其专业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针对目前就业对口率持续走低,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反映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的不合理。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自觉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在专业方向中自我发展,逐步坚信专业对口的职业观意识。
4 大学生在职业观的培养中应坚持四个原则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深入进行职业观的教育,要在理想与信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领域等内容中不断渗入,要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职业观教育,因此在渗入中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4.1 利他原则 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职业的本质是利他的,但大多数人总会把利己放在职业目的的第一位。抱有这种职业观的人在考虑职业时,一切都是从自己出发,缺失职业道德,突出自己利益,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但是这样的既得利益者不会走得持久和长远。恰恰相反,利他原则决不是否定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在实现了利他目的的同时也得以实现,而且两者是相生相长的。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了利他的原则思想,在行为上处处为社会、为别人着想,就会在收获更多社会价值的同时快乐地展现自我价值。
4.2 真我原则 大学生在求职前必须做好两件事:我是谁、我能干什么。也就是了解真正的自己、了解你所学专业的职业领域。要真正了解认识自己,一看兴趣,二看能力,可以做一些专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评和咨询。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灵魂,只有把职业观盖上真我的印戳,在职业的选择上做到不可复制,不为一时之利所迷惑,不为社会“潮流”所左右,才能为社会提供自身价值,这个世界才会丰富起来、活跃起来、发展起来。
4.3 团队原则 “80后”甚至“90后”的大学生被认为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性格独立自主、敢想敢做;而负面的评价是缺乏吃苦精神、心高气傲、个人主义、没有团队意识、过于浮躁、缺乏职业精神、承压能力低。分工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作为网游的一代,团队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谈到管理科学的重要性时,对人们特别是劳资双方加强合作以增加整体盈余的重要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分工的目的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协作,否则就违反了分工以提高效率的自然原则。竞争为了生存,合作为了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则。
4.4 价值原则 一是你的产品对社会必须是有价值的;二是你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必须比你耗费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要高。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能生存,否则就是游戏人生、不务正业甚至贻害社会。一些日常的职业行为如上班、开会、赴约迟到,工作懒散,大吃大喝,投资、决策、规划不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等等,都是透支成本的浪费行为。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实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6).
[3]禄研华,朱文华.浅谈大学生价值取向误区及其引导[J].高校教育研究,2008(4).
[4]朱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