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如何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历史教师一要更新和转变历史教学理念,二要改进教学方式,三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四要在实践中反思,五要正确处理“课标”和“课本”的关系,六要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师角色 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应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呢?这是每个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更新和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事业呼吁教育理念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要从教师角色转变开始。
1.转变一个中心。
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式、探究性的历史学习。历史教师不仅仅要“用教科书教”,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互教互学,平等对话,人人参与,教学相长。
2.强化两种意识。
是指历史教师要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发展。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容器”,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有探求未知的强烈欲望,有张扬个性的自然需求。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和创新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特点,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用人文精神感召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提供一些权利、时间、空间和机会,关注和关爱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实施区别指导、重点辅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潜能”变成“现实”。
3.整合三个目标。
是指通过历史教学实践,重组和整合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完美整合。
4.实现全面发展。
是指通过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实践,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的核心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核心任务是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课改,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中关键的还是要转换师生角色,改进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改进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体验、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结合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问题式教学能够深入展开的重要动因,随着历史现象问题的解决,历史现象的认识,历史现象的含义,历史事件的价值,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像剥壳一样提出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认识现象。如果学生对所学没有兴趣他不会跟从你的问题积极思考,而只会简单地答,难的则放弃,不做思考等待老师答案。
我的经验是本着历史的“生活原则”尽可能恢复历史原貌,使学生感觉到历史是活的。学生本来是对历史有兴趣的,只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历史枯燥了,通过历史事实的还原,学生很快被吸引过来。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历史信息。其次,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相对是陌生的。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再者,问题设置要有新颖性和趣味性。所提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自主探究。总之,问题设置时要注意科学性及灵活性。
总之,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历史课堂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等现象,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为学生获取、收集、分析、讨论、检索、利用信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和条件。要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必要时历史教师自身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三、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爱岗敬业,用心备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其次,我们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历史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开发、利用包括文字资料、音频视频、图像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文献档案、国际互联网等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历史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后,新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如历史必修(三)涉及了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美术等多学科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变化,广泛涉猎文化书籍,夯实自己的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认为教科书仅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
四、在实践中反思
在新课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教师拥有的知识量越来越多,但他们仍不能成为精通多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通才”,教师的博学并不直接导致学生的优秀,也无法教给学生终生需要的各种知识;而当前的高中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有些方面知识的拥有量也不比教师少。因此,教师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师可能拥有很多经典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忘我地工作;但对差异明显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这些不一定都有效。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学会创造性反思,才能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反思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可以以此为基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师的教,推进学生的学。例如,我在上必修(三)(岳麓版)第11课时,学生看到教材上的图片“元代杂剧陶俑”后,追问:那击板的陶俑怎么会只有一条腿?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在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说是陶俑在出土时被摔断了腿,有的同学说是陶俑一面击板,一面正用单腿在跳舞。还有的同学说她是个残疾人。我没有总结,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去思考。在课后的反思中,我肯定了追问的问题,认为这是利用历史图片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举措,并且把这一举措逐渐提升为发散性思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发展。
五、正确处理“课标”和“课本”的关系
要以“课标”为核心,以“课本”为依托。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教师要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教师有责任在课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想视野。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思维正处在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阶段)和认知水平,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核心所在,这在课标中随处可见。
六、要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由于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是与旧高中课程相配置,所以历史知识体系不尽完善,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往往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无法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跳跃式的叙述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知识的断裂,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这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在这里就需要我们老师给学生补补课。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横向、纵向联系。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
面对即将接触的高一新生,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建议高中老师手头要有一套初中教材,并从学生中了解他们初中阶段所学情况,从而大体把握哪些可略讲,那些需详讲。)
总之,教师要想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必须坚持新课程理念,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新课程改革中。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师角色 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应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呢?这是每个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更新和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事业呼吁教育理念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要从教师角色转变开始。
1.转变一个中心。
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式、探究性的历史学习。历史教师不仅仅要“用教科书教”,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互教互学,平等对话,人人参与,教学相长。
2.强化两种意识。
是指历史教师要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发展。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容器”,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有探求未知的强烈欲望,有张扬个性的自然需求。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和创新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特点,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用人文精神感召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提供一些权利、时间、空间和机会,关注和关爱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实施区别指导、重点辅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潜能”变成“现实”。
3.整合三个目标。
是指通过历史教学实践,重组和整合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完美整合。
4.实现全面发展。
是指通过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实践,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的核心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核心任务是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课改,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中关键的还是要转换师生角色,改进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改进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体验、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结合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问题式教学能够深入展开的重要动因,随着历史现象问题的解决,历史现象的认识,历史现象的含义,历史事件的价值,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像剥壳一样提出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认识现象。如果学生对所学没有兴趣他不会跟从你的问题积极思考,而只会简单地答,难的则放弃,不做思考等待老师答案。
我的经验是本着历史的“生活原则”尽可能恢复历史原貌,使学生感觉到历史是活的。学生本来是对历史有兴趣的,只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历史枯燥了,通过历史事实的还原,学生很快被吸引过来。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历史信息。其次,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相对是陌生的。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再者,问题设置要有新颖性和趣味性。所提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自主探究。总之,问题设置时要注意科学性及灵活性。
总之,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历史课堂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等现象,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为学生获取、收集、分析、讨论、检索、利用信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和条件。要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必要时历史教师自身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三、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爱岗敬业,用心备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其次,我们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历史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开发、利用包括文字资料、音频视频、图像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文献档案、国际互联网等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历史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后,新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如历史必修(三)涉及了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美术等多学科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变化,广泛涉猎文化书籍,夯实自己的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认为教科书仅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
四、在实践中反思
在新课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教师拥有的知识量越来越多,但他们仍不能成为精通多学科和多领域知识的“通才”,教师的博学并不直接导致学生的优秀,也无法教给学生终生需要的各种知识;而当前的高中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有些方面知识的拥有量也不比教师少。因此,教师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师可能拥有很多经典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忘我地工作;但对差异明显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这些不一定都有效。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学会创造性反思,才能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反思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可以以此为基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师的教,推进学生的学。例如,我在上必修(三)(岳麓版)第11课时,学生看到教材上的图片“元代杂剧陶俑”后,追问:那击板的陶俑怎么会只有一条腿?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在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说是陶俑在出土时被摔断了腿,有的同学说是陶俑一面击板,一面正用单腿在跳舞。还有的同学说她是个残疾人。我没有总结,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去思考。在课后的反思中,我肯定了追问的问题,认为这是利用历史图片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举措,并且把这一举措逐渐提升为发散性思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发展。
五、正确处理“课标”和“课本”的关系
要以“课标”为核心,以“课本”为依托。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教师要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教师有责任在课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想视野。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思维正处在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阶段)和认知水平,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核心所在,这在课标中随处可见。
六、要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由于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是与旧高中课程相配置,所以历史知识体系不尽完善,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往往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无法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跳跃式的叙述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知识的断裂,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这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在这里就需要我们老师给学生补补课。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横向、纵向联系。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
面对即将接触的高一新生,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建议高中老师手头要有一套初中教材,并从学生中了解他们初中阶段所学情况,从而大体把握哪些可略讲,那些需详讲。)
总之,教师要想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必须坚持新课程理念,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新课程改革中。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