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以无创、检查便捷、精准度高的优点被应用于多疾病诊疗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通过3D成像将患者的血管病灶状况立体、直观、全方位呈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向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在患者靶血管内的对比剂处于充盈高峰期之时,实施连续性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而后依托于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重建,形成血管影像。
1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选择
技师依据患者血管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体化差异选择对比剂。选择的对比剂浓度有350、370 mg/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4 ml/s。对比剂注射之后的扫描时间在不同部位分别为颅脑18~20 s、颈动脉10~15 s、主动脉20~25 s、门静脉50~55 s、下腔静脉60~70 s,或使用造影剂跟踪出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
1.2 扫描参数的选择
技师需要选择扫描采集层厚2~3 mm,螺距3或3.5。在实际的扫描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扫描视野,以提升分辨率,扫描之后将重建间隔缩小为0.5或1。
1.3 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
1.3.1 多方位重建技术(MPR)
主要是应用CT对患者血管进行扫描之后,将获得的数据应用三维重组技术实施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重组。具体涵盖了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到血管的比邻关系。
1.3.2 最大密度投影(MIP)
主要是指将扫描之后的三维数据叠加起来,技师选定一个方向作为投影线,并将该方向中最高密度体素投影到一个二维数据中,其他体素则被删除,以观察到患者血管是否出现钙化及具体情况。
1.3.3 容积再现(VR)重组
主要是指将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进行确定,而后计算出不同像素不同组织百分比,应用计算机换算成不同灰阶,以不同灰阶及不同的透明三维显示容积内各种结构,由此观察到患者血管的具体情况。
1.3.4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SSD)
该技术的应用作用和VR相同,但是如果三维立体空间的效果达不到VR的标准,则有可能丢失部分原始数据,所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较少。
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具体操作概况
2.1 头颈部
固定患者头部,增强前进行1次扫描。向患者肘静脉注射60~8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率为4~5 ml/s,同时输注4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当患者主动脉弓位置测量得到CT值达100 Hu时,增强扫描。扫描层厚0.625 mm,间隔0.625 mm,螺距0.8:1,管电流300 mAs,管电压120 kV,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1]。
2.2 主動脉
采用心电门控扫描,设置升主动脉为触发兴趣区,触发阈值120 Hu。通过高压注射方式,向患者上肢静脉注射80 ml碘海醇及3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为3.0~5.0 ml/s。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 cm至膈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210 mAs,层厚5 mm,螺距1.0。
2.3 心脏
如患者依从性低,口服10%水合氯醛镇定,待入睡后检查。针对心律不齐、不能屏气的患者,要选择大血管快速扫描成像模式。扫描电压120 kV,电流100~700 mAs,螺距0.375,准直器宽度1.25 mm,层厚0.625 mm,旋转扫描速度0.35 s/r。对成人可以使用心电门控管以调制电流。对比剂总量为0.2~2.0ml/kg,浓度350 mg/ml,注射流率1.0~3.0 ml/s,注射之后等待14~35 s再进行扫描。
2.4 肺血管
350 mg/ml碘海醇静脉高压注射,要求患者暂时抑住呼吸,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2]。层厚5 mm,宽度设置5 mm,螺距1.25。
2.5 肝脏血管
患者扫描前6~8 h禁食禁水。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进行一次屏气螺旋扫描。而后向患者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80~100 ml,注射速率2.5~3.5 ml/s,等待25~35 s之后再进行动脉期扫描,65~75 s后进行门静脉期扫描,120~180后进行延迟扫描。
2.6 肾和肠系膜血管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层厚5 mm,间距5 mm,螺距0.5。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70~100 ml,注射剂量为1.5 ml/kg,注射速率为2.5 ml/s,于肘静脉快速注入;于注射后25~28 s及55~7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参考文献
[1]方红,李相生,孟利民,等.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降低静脉伪影的应用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18,34(6):75-77,89.
[2]孙长理.肺动脉栓塞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操作方法及临床价值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39-40.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向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在患者靶血管内的对比剂处于充盈高峰期之时,实施连续性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而后依托于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重建,形成血管影像。
1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选择
技师依据患者血管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体化差异选择对比剂。选择的对比剂浓度有350、370 mg/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4 ml/s。对比剂注射之后的扫描时间在不同部位分别为颅脑18~20 s、颈动脉10~15 s、主动脉20~25 s、门静脉50~55 s、下腔静脉60~70 s,或使用造影剂跟踪出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
1.2 扫描参数的选择
技师需要选择扫描采集层厚2~3 mm,螺距3或3.5。在实际的扫描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扫描视野,以提升分辨率,扫描之后将重建间隔缩小为0.5或1。
1.3 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
1.3.1 多方位重建技术(MPR)
主要是应用CT对患者血管进行扫描之后,将获得的数据应用三维重组技术实施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重组。具体涵盖了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到血管的比邻关系。
1.3.2 最大密度投影(MIP)
主要是指将扫描之后的三维数据叠加起来,技师选定一个方向作为投影线,并将该方向中最高密度体素投影到一个二维数据中,其他体素则被删除,以观察到患者血管是否出现钙化及具体情况。
1.3.3 容积再现(VR)重组
主要是指将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进行确定,而后计算出不同像素不同组织百分比,应用计算机换算成不同灰阶,以不同灰阶及不同的透明三维显示容积内各种结构,由此观察到患者血管的具体情况。
1.3.4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SSD)
该技术的应用作用和VR相同,但是如果三维立体空间的效果达不到VR的标准,则有可能丢失部分原始数据,所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较少。
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具体操作概况
2.1 头颈部
固定患者头部,增强前进行1次扫描。向患者肘静脉注射60~8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率为4~5 ml/s,同时输注4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当患者主动脉弓位置测量得到CT值达100 Hu时,增强扫描。扫描层厚0.625 mm,间隔0.625 mm,螺距0.8:1,管电流300 mAs,管电压120 kV,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1]。
2.2 主動脉
采用心电门控扫描,设置升主动脉为触发兴趣区,触发阈值120 Hu。通过高压注射方式,向患者上肢静脉注射80 ml碘海醇及3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为3.0~5.0 ml/s。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 cm至膈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210 mAs,层厚5 mm,螺距1.0。
2.3 心脏
如患者依从性低,口服10%水合氯醛镇定,待入睡后检查。针对心律不齐、不能屏气的患者,要选择大血管快速扫描成像模式。扫描电压120 kV,电流100~700 mAs,螺距0.375,准直器宽度1.25 mm,层厚0.625 mm,旋转扫描速度0.35 s/r。对成人可以使用心电门控管以调制电流。对比剂总量为0.2~2.0ml/kg,浓度350 mg/ml,注射流率1.0~3.0 ml/s,注射之后等待14~35 s再进行扫描。
2.4 肺血管
350 mg/ml碘海醇静脉高压注射,要求患者暂时抑住呼吸,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2]。层厚5 mm,宽度设置5 mm,螺距1.25。
2.5 肝脏血管
患者扫描前6~8 h禁食禁水。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进行一次屏气螺旋扫描。而后向患者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80~100 ml,注射速率2.5~3.5 ml/s,等待25~35 s之后再进行动脉期扫描,65~75 s后进行门静脉期扫描,120~180后进行延迟扫描。
2.6 肾和肠系膜血管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层厚5 mm,间距5 mm,螺距0.5。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70~100 ml,注射剂量为1.5 ml/kg,注射速率为2.5 ml/s,于肘静脉快速注入;于注射后25~28 s及55~7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参考文献
[1]方红,李相生,孟利民,等.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降低静脉伪影的应用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18,34(6):75-77,89.
[2]孙长理.肺动脉栓塞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操作方法及临床价值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