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操作要点分析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以无创、检查便捷、精准度高的优点被应用于多疾病诊疗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通过3D成像将患者的血管病灶状况立体、直观、全方位呈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向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在患者靶血管内的对比剂处于充盈高峰期之时,实施连续性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而后依托于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重建,形成血管影像。
  1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选择
  技师依据患者血管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体化差异选择对比剂。选择的对比剂浓度有350、370 mg/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4 ml/s。对比剂注射之后的扫描时间在不同部位分别为颅脑18~20 s、颈动脉10~15 s、主动脉20~25 s、门静脉50~55 s、下腔静脉60~70 s,或使用造影剂跟踪出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
  1.2 扫描参数的选择
  技师需要选择扫描采集层厚2~3 mm,螺距3或3.5。在实际的扫描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扫描视野,以提升分辨率,扫描之后将重建间隔缩小为0.5或1。
  1.3 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
  1.3.1 多方位重建技术(MPR)
  主要是应用CT对患者血管进行扫描之后,将获得的数据应用三维重组技术实施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重组。具体涵盖了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到血管的比邻关系。
  1.3.2 最大密度投影(MIP)
  主要是指将扫描之后的三维数据叠加起来,技师选定一个方向作为投影线,并将该方向中最高密度体素投影到一个二维数据中,其他体素则被删除,以观察到患者血管是否出现钙化及具体情况。
  1.3.3 容积再现(VR)重组
  主要是指将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进行确定,而后计算出不同像素不同组织百分比,应用计算机换算成不同灰阶,以不同灰阶及不同的透明三维显示容积内各种结构,由此观察到患者血管的具体情况。
  1.3.4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SSD)
  该技术的应用作用和VR相同,但是如果三维立体空间的效果达不到VR的标准,则有可能丢失部分原始数据,所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较少。
  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具体操作概况
  2.1 头颈部
  固定患者头部,增强前进行1次扫描。向患者肘静脉注射60~8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率为4~5 ml/s,同时输注4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当患者主动脉弓位置测量得到CT值达100 Hu时,增强扫描。扫描层厚0.625 mm,间隔0.625 mm,螺距0.8:1,管电流300 mAs,管电压120 kV,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1]。
  2.2 主動脉
  采用心电门控扫描,设置升主动脉为触发兴趣区,触发阈值120 Hu。通过高压注射方式,向患者上肢静脉注射80 ml碘海醇及3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为3.0~5.0 ml/s。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 cm至膈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210 mAs,层厚5 mm,螺距1.0。
  2.3 心脏
  如患者依从性低,口服10%水合氯醛镇定,待入睡后检查。针对心律不齐、不能屏气的患者,要选择大血管快速扫描成像模式。扫描电压120 kV,电流100~700 mAs,螺距0.375,准直器宽度1.25 mm,层厚0.625 mm,旋转扫描速度0.35 s/r。对成人可以使用心电门控管以调制电流。对比剂总量为0.2~2.0ml/kg,浓度350 mg/ml,注射流率1.0~3.0 ml/s,注射之后等待14~35 s再进行扫描。
  2.4 肺血管
  350 mg/ml碘海醇静脉高压注射,要求患者暂时抑住呼吸,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2]。层厚5 mm,宽度设置5 mm,螺距1.25。
  2.5 肝脏血管
  患者扫描前6~8 h禁食禁水。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进行一次屏气螺旋扫描。而后向患者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80~100 ml,注射速率2.5~3.5 ml/s,等待25~35 s之后再进行动脉期扫描,65~75 s后进行门静脉期扫描,120~180后进行延迟扫描。
  2.6 肾和肠系膜血管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层厚5 mm,间距5 mm,螺距0.5。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70~100  ml,注射剂量为1.5 ml/kg,注射速率为2.5 ml/s,于肘静脉快速注入;于注射后25~28 s及55~7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参考文献
  [1]方红,李相生,孟利民,等.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降低静脉伪影的应用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18,34(6):75-77,89.
  [2]孙长理.肺动脉栓塞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操作方法及临床价值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39-4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经腰椎椎弓根椎体截骨联合经关节突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完成经腰椎椎弓根椎体截骨联合经关节突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14例,比较手术前后颌眉角(CBVA)、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评价疗效。结果:CBVA由术前(45.8±3.9)°纠正到术后(6.6±3.1)°,SVA由术前(23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副作用以及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20年8~10月应用普乐沙福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用药动员造血干细胞的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普乐沙福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用药中出现的副作用及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患者出现头晕胸闷,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副反应均得到缓解。结论:普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诊治的6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中医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80分;有效: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活动能力评分>60分;无效:经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腦卒中上肢肌力增高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松动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8例脑卒中后上肢肌力增高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康复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体外冲击波与关节松动术治疗;结果:综合治疗组Ashworth评分低于康复治疗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2017版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分子靶向单抗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11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实施盐酸埃克替尼片治疗为对照组,实施贝伐珠单抗+盐酸埃克替尼片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埃克替尼片(国药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在单侧下肢骨科手术实施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单侧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实施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舒芬+丙泊酚静脉麻醉,B组实施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美托咪定辅助。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阻滞时间指标及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结果:经组间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阻滞完成、起效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方法: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情况。结果:我院西药房药品发放差错35例,其中药品差错16例、剂量差错9例、剂型差错10例;发生差错的主要因素有:未再次核对处方,药品包装及药品剂量过于相似,药品放置不合理,单人发放药品等。结论:门诊西药房应根据实际情况改善药品管理,对已发生的药品发放差错的事件进行学习并改正,对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对照阶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进行常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实施观察阶段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两个阶段医疗器械的质量情况以及各科室满意度评分。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后护理质量合格率及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改进实施前(P<0.05)。结论:消毒中心质控管理结合持续质量改进模
期刊
摘要:当前,临床通常应用高分辨CT检查肺部疾病。此项检查设备具有良好的分辨率,能够在图像中精准呈现病灶规格、位置等情况。但不容忽视的是,高分辨CT极易引发辐射,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对受试者实施低剂量CT扫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辐射量。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推广价值  1低剂量CT的概述  低剂量CT是为筛查肺癌而专门调整优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他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细菌性肠炎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头孢呋辛治疗,观察组应用头孢他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排便频率(1.33±0.23)次/d、腹泻持续时间(5.19±0.18)d、大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3.11±0.43)d均短于对照组(P0.05)。  1.2 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