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争辩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更是突显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学力基础,发挥主导作用,精选争辩话题、营造争辩情境、优化争辩引导、创新争辩组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争辩环节,展开互动交流。这样,能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学习认知,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争辩活动;生本视域;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37-02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入争辩活动,符合学生阅读成长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为广泛的实践空间。在争辩话题的选择、争辩话题的投放、争辩活动的组织、争辩活动的引导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能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冲击,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提高认识,将争辩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成长点,让学生在争辩过程中增长学科能力。“理不辩不明”。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在阅读中有很多的个性观点要表达、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争辩机会,不仅凸显生本教学理念,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精选争辩话题,启动阅读机制
在组织争辩活动时,教师要对争辩的话题进行筛选和优化处理,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互动讨论中。学生阅读兴趣有特定的方向,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设置争辩话题,这样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互动。教师不妨给学生设置一些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不在同一频道中。这样,他们的思想自然会产生碰撞,争辩活动能顺利进行。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提出争辩性问题:“课文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历史,第二段写赵州桥的形状特点,第三段写赵州桥桥栏上的图案,已经介绍比较全面了。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有人说这是对全文的归结,也有人说是点题之笔。你认同哪一种说法呢?”学生开始讨论,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课堂争辩的气氛渐渐形成。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说:“前面三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最后需要有一个归结,所以安排了第四段,将赵州桥归结为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有的学生说:“写文章都需要点题。如果没有点题,文章就成为材料的堆积了。因为有了这个点题,才让课文有了生命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积极点评。
教师为学生设置争辩话题,因为归结和点题具有太多相似点,这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不管是哪一种理解,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让其对文章构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二、营造争辩情境,调动阅读思维
在争辩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思考情境。媒体展示、问题投放、演绎评价、故事引入等,都可能产生分歧,自然形成争辩的局面。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争辩话题,有意识激活学生争辩思维,让学生进入争辩情境之中,形成阅读的新局面。
如,在教学《蜜蜂》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蜜蜂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结合文本内容,提出问题:“作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说:‘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这段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是说蜜蜂有特殊本领,我们人类赶不上蜜蜂?还是说,蜜蜂是一种神奇的昆虫,有太多未知的地方等待人们去探索?”这一问题,让学生很快进入争辩环节。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认为蜜蜂是特殊的昆虫,我们需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将学生带人特定情境中。受媒体信息的冲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呈现灵动性,对文本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三、优化争辩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对争辩话题有自己的个性认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组织争辩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对争辩内容有一定了解,减少一些没有价值的讨论。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认识,这是最为正常的阅读表现。教师要对文本有比较充分的解读,让学生的个性认知有更高的含金量。
争议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表现,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在对文本理解中,学生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是好事。教师要正视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契机,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教学《剃头大师》时,教师针对文本题目提出问题:“作者写当年的学徒经历,却用‘剃头大师’做题目,其用意是什么呢?一種说法是:这是自嘲式设计,显得很灵动,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另一种说法是:作者对曾经的学徒经历不能忘怀,刻意选择这个题目,目的是记住那一次难忘的经历。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呢?”对这个问题后,学生陷入深思中。有的学生说:“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这就是一种自我嘲讽,其用意就是要渲染一种气氛,是对当年生活的一种生动展示。”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个题目应该具有多种用意,不仅有自嘲,还有难忘的回忆。我们不能走向极端。”
案例中,教师提出争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表达他们的见解。可贵的是,讨论中很多学生没有选择站队,而是提出更为全面的观点,这无疑是教师最希望看到的情形。
四、创新争辩组织,发展阅读素养
争辩活动启动后,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让学生顺利进入争辩环节,以提升争辩活动的有效性。争辩比赛、小组辩论等.都属于争辩活动可选择的形式。在具体组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高频度的对话,以提升争辩学习的品质。当争辩出现偏差时、迷茫时,或出现人身攻击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对争辩话题进行调整、对争辩过程进行引导、对争辩形式进行创新、对争辩效果进行评价,确保争辩活动健康有序展开。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问题:“海底世界是奇异的,我们从课文中只能看到很少的部分。如果让你来做一个补充介绍,你会有哪些信息展示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集体讨论。”听说要讲述海底世界的奥秘,学生自然有参与的热情。课堂很快就进入互动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开始出现争论现象。教师先对其争议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抓住问题实质展开讨论。经过一番热议,学生大多能够对海底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知。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对海底世界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介绍海底世界的相关信息,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因为学生大多有一些课外阅读的经历,或海底游览的经历,自然有一定积累,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切准了学生的思维脉搏,自然形成课堂讨论的局面。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没有随便介入其中,而是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尽情地讨论。在具体介绍中,学生展示的信息未必都是科学的,却是学生思考的结晶,是难得的生成性资源。
争辩是一种互动性学习形式,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力基础实际,为学生准备适度的争辩话题,让学生进入争辩环节,并在不断地讨论中达成共识,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编韦雄)
[关键词]争辩活动;生本视域;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37-02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入争辩活动,符合学生阅读成长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为广泛的实践空间。在争辩话题的选择、争辩话题的投放、争辩活动的组织、争辩活动的引导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能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冲击,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提高认识,将争辩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成长点,让学生在争辩过程中增长学科能力。“理不辩不明”。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在阅读中有很多的个性观点要表达、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争辩机会,不仅凸显生本教学理念,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精选争辩话题,启动阅读机制
在组织争辩活动时,教师要对争辩的话题进行筛选和优化处理,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互动讨论中。学生阅读兴趣有特定的方向,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设置争辩话题,这样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互动。教师不妨给学生设置一些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不在同一频道中。这样,他们的思想自然会产生碰撞,争辩活动能顺利进行。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提出争辩性问题:“课文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历史,第二段写赵州桥的形状特点,第三段写赵州桥桥栏上的图案,已经介绍比较全面了。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有人说这是对全文的归结,也有人说是点题之笔。你认同哪一种说法呢?”学生开始讨论,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课堂争辩的气氛渐渐形成。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说:“前面三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最后需要有一个归结,所以安排了第四段,将赵州桥归结为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有的学生说:“写文章都需要点题。如果没有点题,文章就成为材料的堆积了。因为有了这个点题,才让课文有了生命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积极点评。
教师为学生设置争辩话题,因为归结和点题具有太多相似点,这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不管是哪一种理解,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让其对文章构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二、营造争辩情境,调动阅读思维
在争辩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思考情境。媒体展示、问题投放、演绎评价、故事引入等,都可能产生分歧,自然形成争辩的局面。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争辩话题,有意识激活学生争辩思维,让学生进入争辩情境之中,形成阅读的新局面。
如,在教学《蜜蜂》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蜜蜂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结合文本内容,提出问题:“作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说:‘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这段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是说蜜蜂有特殊本领,我们人类赶不上蜜蜂?还是说,蜜蜂是一种神奇的昆虫,有太多未知的地方等待人们去探索?”这一问题,让学生很快进入争辩环节。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认为蜜蜂是特殊的昆虫,我们需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将学生带人特定情境中。受媒体信息的冲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呈现灵动性,对文本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三、优化争辩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对争辩话题有自己的个性认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组织争辩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对争辩内容有一定了解,减少一些没有价值的讨论。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认识,这是最为正常的阅读表现。教师要对文本有比较充分的解读,让学生的个性认知有更高的含金量。
争议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表现,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在对文本理解中,学生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是好事。教师要正视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契机,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教学《剃头大师》时,教师针对文本题目提出问题:“作者写当年的学徒经历,却用‘剃头大师’做题目,其用意是什么呢?一種说法是:这是自嘲式设计,显得很灵动,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另一种说法是:作者对曾经的学徒经历不能忘怀,刻意选择这个题目,目的是记住那一次难忘的经历。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呢?”对这个问题后,学生陷入深思中。有的学生说:“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这就是一种自我嘲讽,其用意就是要渲染一种气氛,是对当年生活的一种生动展示。”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个题目应该具有多种用意,不仅有自嘲,还有难忘的回忆。我们不能走向极端。”
案例中,教师提出争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表达他们的见解。可贵的是,讨论中很多学生没有选择站队,而是提出更为全面的观点,这无疑是教师最希望看到的情形。
四、创新争辩组织,发展阅读素养
争辩活动启动后,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让学生顺利进入争辩环节,以提升争辩活动的有效性。争辩比赛、小组辩论等.都属于争辩活动可选择的形式。在具体组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高频度的对话,以提升争辩学习的品质。当争辩出现偏差时、迷茫时,或出现人身攻击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对争辩话题进行调整、对争辩过程进行引导、对争辩形式进行创新、对争辩效果进行评价,确保争辩活动健康有序展开。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问题:“海底世界是奇异的,我们从课文中只能看到很少的部分。如果让你来做一个补充介绍,你会有哪些信息展示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集体讨论。”听说要讲述海底世界的奥秘,学生自然有参与的热情。课堂很快就进入互动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开始出现争论现象。教师先对其争议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抓住问题实质展开讨论。经过一番热议,学生大多能够对海底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知。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对海底世界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介绍海底世界的相关信息,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因为学生大多有一些课外阅读的经历,或海底游览的经历,自然有一定积累,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切准了学生的思维脉搏,自然形成课堂讨论的局面。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没有随便介入其中,而是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尽情地讨论。在具体介绍中,学生展示的信息未必都是科学的,却是学生思考的结晶,是难得的生成性资源。
争辩是一种互动性学习形式,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力基础实际,为学生准备适度的争辩话题,让学生进入争辩环节,并在不断地讨论中达成共识,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