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立足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思想政治课有效的“情绪”教学策略。
关键词: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思想政治课教学
情绪,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
积极心理学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指出积极情绪是“能够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和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是一种正向价值意义上的情绪。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师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的兴趣、轻松、愉悦、满足、自豪、感激等情绪反应都能称为积极情绪,这些积极情绪一旦被调动,就必然对课程的教与学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积极情绪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想法。
一、尊重个体差异,搭建互信平台,通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积极情绪。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所教课程的学习情绪。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近年来,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专业性、理论性越来越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模式改革后思想政治学科地位不断下降、教学难度逐步加大,这些矛盾使得师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滋生焦虑、烦躁、厌倦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为削弱和化解消极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必须建立情感互通、彼此信任的师生共同体。苏霍姆林斯基说:“信任才能交换信任。”学生最喜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教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等积极情绪。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师生建立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焦虑和倦怠等消极情绪时,教师要主动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尽快解除烦恼和困惑。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学业满足后,他们的积极情绪会传递给教师,使教师获得满足和快乐,形成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双赢。笔者新接到的一个文科班里有一名男生,各门学科的成绩都比较落后,厌学情绪很重,不但经常旷课而且热衷网络游戏,几乎所有老师没办法,班主任对他失去了信心。笔者在了解了他的相关情况后,主动关注他,将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甚至在课堂讨论中邀请他和同学分享玩网络游戏的乐趣,引导他探寻这些游戏乐趣与政治课经济、文化、哲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使他体验被尊重和信任的快乐。特别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微笑着把一个总结的机会给了他。他诧异地站起来,吃惊地看着笔者,好几秒钟都没说话。虽然他回答的声音因为面对几十位听课老师有些颤抖,回答的内容也不是那么精彩,但从他坐下时脸上浮现的那丝兴奋中,笔者看到他内心的幸福。一段时期以后,他不但学习政治的热情高涨,而且其他学科的老师反映他学习态度有所变化。可见,平等、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情绪。
二、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培养积极情绪。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高中学生一般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很大困难,更不要说将政治课理论应用于对时事的分析和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教学“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政治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师生的积极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新奇感和探究欲。笔者曾经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时设计了一次交流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对应一个国际组织,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假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本组所对应国际组织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按照不同的顺序依次交流成果,要求交流内容不得重复且有时间限制。原本以为部分学生会应付了事,为了避免“冷场”,笔者也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备用。没想到每位学生不仅收集了这些国际组织丰富的资料,而且对资料进行了删选和整理,根据他人的交流内容及时调整发言稿,凸显个人特色,甚至有的学生还制作了精美的PPT演示文稿,图文并茂地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整个过程惊喜不断。与“教师讲,学生听,课上背,课后练”的常规教学模式相比,交流活动花了同样多的教学时间却取得了双倍教学效果,而且快乐、满足、幸福等更多的积极情绪被调动出来,延伸到了更多的学习环节中。
三、改进评价方法,变换评价方式,通过有效激励培养积极情绪。
作为一门中学阶段的必修学科且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政治课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无论是采用分数的形式还是等级的形式。如何评价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社会现象有独特理解和看法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能力不足要积极鼓励和引导而不是妄加批评、指责。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说:“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意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赞等。”激发学生的“社会交往动机”可以通过建立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而“荣誉动机”的满足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笔者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就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每当学期过半,笔者就会和学生进行一次书面形式的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对对方前一段时期的教学(学习)情况作简单的评价,重点是提出建议。互评的原则是真诚、实事求是和侧重鼓励,互评宽松、民主,效果显著。通过师生互评方式,不仅融洽了师生情感,使彼此心情愉悦,幸福感增强,而且客观、及时地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得到了有益启发,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前一段中列举的那次关于“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笔者运用了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比如:A组12位学生交流的是“联合国”的内容,B、C、D三个组的学生就对他们在材料内容、交流形式、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此类推。教师最后将学生互评的结果折算成标准分计入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既发挥了同伴激励的积极作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评价中培养积极情绪还可以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将“完成课后作业”改称为“巩固胜利成果”,缓解学生对做作业的厌烦情绪;在学生作业中出错的地方,用圆圈或横线指出而不是打叉。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当学生取得学习进步时,奖励一个苹果、一根棒棒糖、一本热销书往往能比得到一个分数带给学生更强的收获感和成就感。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通过学习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师生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必将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任俊著.乐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3]王艳梅.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关键词: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思想政治课教学
情绪,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
积极心理学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指出积极情绪是“能够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和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是一种正向价值意义上的情绪。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师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的兴趣、轻松、愉悦、满足、自豪、感激等情绪反应都能称为积极情绪,这些积极情绪一旦被调动,就必然对课程的教与学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积极情绪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想法。
一、尊重个体差异,搭建互信平台,通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积极情绪。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所教课程的学习情绪。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近年来,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专业性、理论性越来越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模式改革后思想政治学科地位不断下降、教学难度逐步加大,这些矛盾使得师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滋生焦虑、烦躁、厌倦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为削弱和化解消极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必须建立情感互通、彼此信任的师生共同体。苏霍姆林斯基说:“信任才能交换信任。”学生最喜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教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等积极情绪。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师生建立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焦虑和倦怠等消极情绪时,教师要主动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尽快解除烦恼和困惑。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学业满足后,他们的积极情绪会传递给教师,使教师获得满足和快乐,形成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双赢。笔者新接到的一个文科班里有一名男生,各门学科的成绩都比较落后,厌学情绪很重,不但经常旷课而且热衷网络游戏,几乎所有老师没办法,班主任对他失去了信心。笔者在了解了他的相关情况后,主动关注他,将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甚至在课堂讨论中邀请他和同学分享玩网络游戏的乐趣,引导他探寻这些游戏乐趣与政治课经济、文化、哲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使他体验被尊重和信任的快乐。特别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微笑着把一个总结的机会给了他。他诧异地站起来,吃惊地看着笔者,好几秒钟都没说话。虽然他回答的声音因为面对几十位听课老师有些颤抖,回答的内容也不是那么精彩,但从他坐下时脸上浮现的那丝兴奋中,笔者看到他内心的幸福。一段时期以后,他不但学习政治的热情高涨,而且其他学科的老师反映他学习态度有所变化。可见,平等、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情绪。
二、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培养积极情绪。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高中学生一般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很大困难,更不要说将政治课理论应用于对时事的分析和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教学“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政治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师生的积极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新奇感和探究欲。笔者曾经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时设计了一次交流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对应一个国际组织,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假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本组所对应国际组织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按照不同的顺序依次交流成果,要求交流内容不得重复且有时间限制。原本以为部分学生会应付了事,为了避免“冷场”,笔者也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备用。没想到每位学生不仅收集了这些国际组织丰富的资料,而且对资料进行了删选和整理,根据他人的交流内容及时调整发言稿,凸显个人特色,甚至有的学生还制作了精美的PPT演示文稿,图文并茂地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整个过程惊喜不断。与“教师讲,学生听,课上背,课后练”的常规教学模式相比,交流活动花了同样多的教学时间却取得了双倍教学效果,而且快乐、满足、幸福等更多的积极情绪被调动出来,延伸到了更多的学习环节中。
三、改进评价方法,变换评价方式,通过有效激励培养积极情绪。
作为一门中学阶段的必修学科且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政治课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无论是采用分数的形式还是等级的形式。如何评价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社会现象有独特理解和看法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能力不足要积极鼓励和引导而不是妄加批评、指责。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说:“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意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赞等。”激发学生的“社会交往动机”可以通过建立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而“荣誉动机”的满足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笔者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就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每当学期过半,笔者就会和学生进行一次书面形式的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对对方前一段时期的教学(学习)情况作简单的评价,重点是提出建议。互评的原则是真诚、实事求是和侧重鼓励,互评宽松、民主,效果显著。通过师生互评方式,不仅融洽了师生情感,使彼此心情愉悦,幸福感增强,而且客观、及时地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得到了有益启发,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前一段中列举的那次关于“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笔者运用了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比如:A组12位学生交流的是“联合国”的内容,B、C、D三个组的学生就对他们在材料内容、交流形式、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此类推。教师最后将学生互评的结果折算成标准分计入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既发挥了同伴激励的积极作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评价中培养积极情绪还可以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将“完成课后作业”改称为“巩固胜利成果”,缓解学生对做作业的厌烦情绪;在学生作业中出错的地方,用圆圈或横线指出而不是打叉。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当学生取得学习进步时,奖励一个苹果、一根棒棒糖、一本热销书往往能比得到一个分数带给学生更强的收获感和成就感。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通过学习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师生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必将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著.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任俊著.乐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3]王艳梅.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