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新部署,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是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项大事,居家养老作为中国特色养老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意义深远,必须创新居家养老供给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新部署,要求“積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些重大政治判断和决策部署,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了新视角、新要求,居家养老作为中国特色养老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在新时代必将熠熠生辉。
一、新时代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意欲何为?
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势明显、意义重大。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最优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城市家庭人员规模在逐代减少,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同时,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并且费用较高,一般家庭无力承担;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有限,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不断增长的需求。发展居家养老则可以“花小钱、办大事”,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既可节省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又可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大缓解年轻人的养老压力,成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二)社区居家养老契合“尊老、孝老、敬老”的中华传统
受中华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他们需要的不单是经济上的供养和日常生活的照顾,还有更高层次的亲情与精神的安抚。社区居家养老恰恰弥补了机构养老的不足,契合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既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财政投入不足、价格昂贵的难题,又解决了养老院、机构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
二、当前县域社区居家养老,短在何处?
(一)建设水平较低
形式上,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院为主,业务多限于简单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高层次的医疗护理、精神关怀、文化娱乐等专业化服务项目极少涉及:功能上与“午间休息室”类似,缺乏专业服务能力;个别日间照料中心徒有其名,基本处于停运状态。运营模式单一,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公益属性,主要通过政府购买,向民间组织或企业购买服务,为特定服务对象提供所需养老服务。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很少参与其中,在技术支持、经济收入等方面,均未形成有效合作,没有完整体系化的管理策略。
(二)居民认知度低
当前85%的老年人不了解居家养老,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90%以上的老年人最先选择找子女帮助。15% 的老年人了解居家养老,但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远远达不到老人的需求。说明居家养老理念还未得到有效的宣传与推广,这一模式还没得到有效的普及。从需求侧看,老年人的服务消费意愿不高,不愿意、不习惯购买服务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普及与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使得居民接受与认可。
(三)社会资本缺乏参与热情
政府相应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社区服务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的自我发育,制约了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愿与积极性。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大量进入。老年群体消费需求有待激发,老年消费高端产品利润大但消费者少,低端大众化产品消费者多但利润小,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吸引力。
三、未来县域社区居家养老,路在何方?
在严峻形势和现实困境的双重倒逼之下,必须创新居家养老供给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的县域城市发展居家养老,关键在于整合资源、广泛借力,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让财政投入更有效率。
(一)借力党群服务中心。可充分依托已有公共资源,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最大化,以党建为引领,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在党群服务中心,在设施配备、服务提供等方面进一步向老年群体倾斜。依靠党群服务中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容易取到广大社区居民的理解和信任,有效扩大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覆盖。尤其以老党员为突破口,通过老党员的带动,使更多的老年人放心大胆地走进去,接受日间照料服务。
这种模式,就是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政府扶持,发挥第三方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但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县域居家养老发展初期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借力社区物业企业。物业是业主的管家,是社区居民基本服务的提供者。可以跟具有一定专业运营能力的物业企业合作,利用其在小区办公的便利性,整合现有办公场地、设备设施,引导物业企业延伸服务职能,由原本负责社区公共设备设施日常维护和保养,向全天候、全方位提供服务转变。物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具有天然优势,一是借助小区的业主餐厅,解决老年人基本就餐问题。政府可对小区公共餐厅实行税收减免和适当财政补贴,对老年人制定饭菜平价制度和饭菜补差价制度。二是借助小区诊所,解决小病就医问题。三是借助物业原有职能,解决居家服务问题。老年人的家庭卫生清理、房屋电器维修,可委托物业清洁工、维修工提供有偿维修服务。四是借助物业便利店,解决老年人购物不便问题。进行适老化改造,设置一些适合老年人的代步工具,实现老年人从家门口到小区餐厅、诊所、便利店的安全畅通。对于情感慰藉、心理疏导等专业化服务,引导物业企业购买服务,进行市场化运营。
(三)借力周边养老机构。适当打破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边界,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对于没有场所,不具备建立居家养老中心的社区,可以打开养老机构的“围墙”,建立无形的居家养老中心,将机构内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周边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充分发挥专业资源的最大效用。调查显示:牟平区有资质的民办养老机构,饭菜质量有保障,愿意为就近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不会影响全托入住老人的就餐质量,还可降低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聚拢人气,口碑相传,就餐老人将其作为日后养老首选。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新部署,要求“積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些重大政治判断和决策部署,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了新视角、新要求,居家养老作为中国特色养老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在新时代必将熠熠生辉。
一、新时代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意欲何为?
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势明显、意义重大。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最优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城市家庭人员规模在逐代减少,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同时,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并且费用较高,一般家庭无力承担;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有限,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不断增长的需求。发展居家养老则可以“花小钱、办大事”,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既可节省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又可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大缓解年轻人的养老压力,成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二)社区居家养老契合“尊老、孝老、敬老”的中华传统
受中华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他们需要的不单是经济上的供养和日常生活的照顾,还有更高层次的亲情与精神的安抚。社区居家养老恰恰弥补了机构养老的不足,契合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既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财政投入不足、价格昂贵的难题,又解决了养老院、机构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
二、当前县域社区居家养老,短在何处?
(一)建设水平较低
形式上,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院为主,业务多限于简单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高层次的医疗护理、精神关怀、文化娱乐等专业化服务项目极少涉及:功能上与“午间休息室”类似,缺乏专业服务能力;个别日间照料中心徒有其名,基本处于停运状态。运营模式单一,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公益属性,主要通过政府购买,向民间组织或企业购买服务,为特定服务对象提供所需养老服务。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很少参与其中,在技术支持、经济收入等方面,均未形成有效合作,没有完整体系化的管理策略。
(二)居民认知度低
当前85%的老年人不了解居家养老,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90%以上的老年人最先选择找子女帮助。15% 的老年人了解居家养老,但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远远达不到老人的需求。说明居家养老理念还未得到有效的宣传与推广,这一模式还没得到有效的普及。从需求侧看,老年人的服务消费意愿不高,不愿意、不习惯购买服务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普及与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使得居民接受与认可。
(三)社会资本缺乏参与热情
政府相应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社区服务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的自我发育,制约了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愿与积极性。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大量进入。老年群体消费需求有待激发,老年消费高端产品利润大但消费者少,低端大众化产品消费者多但利润小,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吸引力。
三、未来县域社区居家养老,路在何方?
在严峻形势和现实困境的双重倒逼之下,必须创新居家养老供给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的县域城市发展居家养老,关键在于整合资源、广泛借力,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让财政投入更有效率。
(一)借力党群服务中心。可充分依托已有公共资源,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最大化,以党建为引领,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在党群服务中心,在设施配备、服务提供等方面进一步向老年群体倾斜。依靠党群服务中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容易取到广大社区居民的理解和信任,有效扩大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覆盖。尤其以老党员为突破口,通过老党员的带动,使更多的老年人放心大胆地走进去,接受日间照料服务。
这种模式,就是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政府扶持,发挥第三方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但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县域居家养老发展初期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借力社区物业企业。物业是业主的管家,是社区居民基本服务的提供者。可以跟具有一定专业运营能力的物业企业合作,利用其在小区办公的便利性,整合现有办公场地、设备设施,引导物业企业延伸服务职能,由原本负责社区公共设备设施日常维护和保养,向全天候、全方位提供服务转变。物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具有天然优势,一是借助小区的业主餐厅,解决老年人基本就餐问题。政府可对小区公共餐厅实行税收减免和适当财政补贴,对老年人制定饭菜平价制度和饭菜补差价制度。二是借助小区诊所,解决小病就医问题。三是借助物业原有职能,解决居家服务问题。老年人的家庭卫生清理、房屋电器维修,可委托物业清洁工、维修工提供有偿维修服务。四是借助物业便利店,解决老年人购物不便问题。进行适老化改造,设置一些适合老年人的代步工具,实现老年人从家门口到小区餐厅、诊所、便利店的安全畅通。对于情感慰藉、心理疏导等专业化服务,引导物业企业购买服务,进行市场化运营。
(三)借力周边养老机构。适当打破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边界,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对于没有场所,不具备建立居家养老中心的社区,可以打开养老机构的“围墙”,建立无形的居家养老中心,将机构内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周边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充分发挥专业资源的最大效用。调查显示:牟平区有资质的民办养老机构,饭菜质量有保障,愿意为就近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不会影响全托入住老人的就餐质量,还可降低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聚拢人气,口碑相传,就餐老人将其作为日后养老首选。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