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主要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深入界定和论证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并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策
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毛泽东同志在写于1937年8月的《矛盾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毛泽东认为,任何矛盾由于矛盾双方自身的地位、力量、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得矛盾双方要分为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主要的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这就从原因、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确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涵。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们可以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由于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矛盾双方无不区分为主要和次要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矛盾斗争中由于力量的增减,两者又会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这一原理的提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也为人们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界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我们已经明确界定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还要进一步界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得支配地位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属于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1979年至2011年)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在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对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加速发展,打破世界经济增长纪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这个阶段的中国人民没有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对质量的需求,没有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吗?笔者认为不是这样的。人民的需求肯定是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长的,这是绝对的,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1979年至2011年)以来的这个阶段没有将社会主要矛盾界定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因为: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不可能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以来的这个阶段得到满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当时更为迫切。说到底我们将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以来的这个阶段人民的需求界定为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是因为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制约,可见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对社会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严重制约了我们的需求,处于支配地位,它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新时代,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开始,历经改革时代,到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前后将经历百年历史过程。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新时代为条件发生了转化,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生产的相对落后——没有改变,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又决定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
毛泽东说道:“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八大后),生产力的提升和各种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发展,使社会主要矛盾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新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制约人民需求得到满足的最重要因素,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就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我们可知:当发展到中国已经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阶段,如果不重新界定人民的需要,还是停留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层面上的时候,那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变更则在社会主要矛盾中取得了支配地位,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完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属于社会存在的层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属于社会意识的层面。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的时候,社会存在就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这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制约阻碍社会存在发展的时候,社会意识的进步和变更就是这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且决定了人民的需要层次——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即社会意识促进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所以再一次论证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胡鞍钢、程文银、鄢一龙.《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18(1).
[4] 房良钧.马克思关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J].教学与研究,1979,(5):39-40.
作者简介
胡建学(1994-),男,山东东营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策
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毛泽东同志在写于1937年8月的《矛盾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毛泽东认为,任何矛盾由于矛盾双方自身的地位、力量、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得矛盾双方要分为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主要的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这就从原因、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确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涵。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们可以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由于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矛盾双方无不区分为主要和次要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矛盾斗争中由于力量的增减,两者又会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这一原理的提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也为人们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界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我们已经明确界定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还要进一步界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得支配地位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属于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1979年至2011年)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在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对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加速发展,打破世界经济增长纪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这个阶段的中国人民没有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对质量的需求,没有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吗?笔者认为不是这样的。人民的需求肯定是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长的,这是绝对的,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1979年至2011年)以来的这个阶段没有将社会主要矛盾界定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因为: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不可能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以来的这个阶段得到满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当时更为迫切。说到底我们将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以来的这个阶段人民的需求界定为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是因为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制约,可见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对社会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严重制约了我们的需求,处于支配地位,它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新时代,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开始,历经改革时代,到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前后将经历百年历史过程。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新时代为条件发生了转化,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生产的相对落后——没有改变,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又决定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
毛泽东说道:“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八大后),生产力的提升和各种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发展,使社会主要矛盾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新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制约人民需求得到满足的最重要因素,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就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我们可知:当发展到中国已经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阶段,如果不重新界定人民的需要,还是停留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层面上的时候,那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变更则在社会主要矛盾中取得了支配地位,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完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属于社会存在的层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属于社会意识的层面。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的时候,社会存在就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这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制约阻碍社会存在发展的时候,社会意识的进步和变更就是这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且决定了人民的需要层次——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即社会意识促进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所以再一次论证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胡鞍钢、程文银、鄢一龙.《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18(1).
[4] 房良钧.马克思关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J].教学与研究,1979,(5):39-40.
作者简介
胡建学(1994-),男,山东东营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