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读代讲”教学法,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的“读”作为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少讲多读,精读多练,以讲促读,以读代讲,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
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感,要充分体现朗读与默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又必须讲究方法。方法适合,才会凸显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选准适合学生“多读”的内容。
【案例片段1】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师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提问式)
生:漓江的水。
师:再写漓江的水之前,先写了哪些景物?(提问式)
生:大海和西湖。
师:大海的特点是——(提示式)
生:波澜壮阔。
师:西湖的特点是——(提示式)
生:水平如镜。
师:我看见过——(提示式)
生:波澜壮阔的大海。
师:我玩赏过——(提示式)
生:水平如镜的西湖。
师:却从没看见过——(提示式)
生:漓江这样的水。
师: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作者要写大海和西湖呢?(插叙式)
生:用大海、西湖的水和漓江的水作比较,突出漓江的水的与众不同,有独特的美。
师:漓江的水的特点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插叙式)生:静、清、绿。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因为——(添句式)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因为——(添句式)
生: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因为——(添句式)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句话把漓江的水比作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插叙式)
生:把漓江的水比作一块无瑕的翡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漓江的水的特点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师:写漓江的水的特点这三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插叙式)
生:结构相似、句式整齐,句中用了分号。
师:这就是老师以前给大家介绍过的什么写法?(插叙式)
生:排比。
师: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写了什么?补写了漓江的哪一个特点?(提问式)
生:写荡舟漓江的感觉。这句话以动衬静,补写了漓江的水的“静”的特点。
【评析】
这个教学片断运用了“逻辑引读法”。其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进行引读或插话,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的引读或插话朗读课文。教师的引读和插话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读的精髓在于“以引带读,寓讲于读”。教师当学生读书的引路人,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口诵心维”,读懂课文,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上片段,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下引读方式:(案例中已用括号标注)
1.提问式:教师用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准确地诵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2.提示式:教师引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或句群的原词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后面的部分,这个引读起着提示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和积累课文“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表达方法。
3.插叙式:教师在诵读中插叙一些表达方法、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添句式:教师在引读过程中,添上一些关联词语,便于学生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把握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
当然,采用引读法教学,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来决定,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案例片段2】
再如教学《穷人》一文“桑娜把西蒙之死告诉丈夫”一段,教师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效果出奇地好。
CAI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我?”桑娜脸色发白,( )说,“我嘛……缝缝补补……( )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 ),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 )地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 ):“哦?什么时候?”
(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 )唉,她死得好惨哪!( )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 )他们那么小……( )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着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着后脑勺,( ),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评析】
教师要求学生再熟读课文后,自己尝试着在横线上恰当地填上说话的人,在括号里填上描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态、表情、和内心的词语然后抽学生上台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情感经历、生活阅历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不同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阅读同一个文本时也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和体会。
以上片段,教师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另一种教学方法——添词品读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愫心境、精神品质的直接表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都有表示语气或情态方面的提示语作为参照,学生理解文意或学习朗读也就显得不太困难。对此,教师可采用“添词品读法”并结合课文的讲解和朗读,进行指导,精心设计的这一个练习,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简介:陈华,女,(1973年-),四川三台人,大专,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富顺小学,一级教师。
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感,要充分体现朗读与默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又必须讲究方法。方法适合,才会凸显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选准适合学生“多读”的内容。
【案例片段1】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师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提问式)
生:漓江的水。
师:再写漓江的水之前,先写了哪些景物?(提问式)
生:大海和西湖。
师:大海的特点是——(提示式)
生:波澜壮阔。
师:西湖的特点是——(提示式)
生:水平如镜。
师:我看见过——(提示式)
生:波澜壮阔的大海。
师:我玩赏过——(提示式)
生:水平如镜的西湖。
师:却从没看见过——(提示式)
生:漓江这样的水。
师: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作者要写大海和西湖呢?(插叙式)
生:用大海、西湖的水和漓江的水作比较,突出漓江的水的与众不同,有独特的美。
师:漓江的水的特点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插叙式)生:静、清、绿。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因为——(添句式)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因为——(添句式)
生: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因为——(添句式)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句话把漓江的水比作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插叙式)
生:把漓江的水比作一块无瑕的翡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漓江的水的特点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师:写漓江的水的特点这三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插叙式)
生:结构相似、句式整齐,句中用了分号。
师:这就是老师以前给大家介绍过的什么写法?(插叙式)
生:排比。
师: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写了什么?补写了漓江的哪一个特点?(提问式)
生:写荡舟漓江的感觉。这句话以动衬静,补写了漓江的水的“静”的特点。
【评析】
这个教学片断运用了“逻辑引读法”。其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进行引读或插话,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的引读或插话朗读课文。教师的引读和插话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读的精髓在于“以引带读,寓讲于读”。教师当学生读书的引路人,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口诵心维”,读懂课文,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上片段,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下引读方式:(案例中已用括号标注)
1.提问式:教师用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准确地诵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2.提示式:教师引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或句群的原词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后面的部分,这个引读起着提示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和积累课文“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表达方法。
3.插叙式:教师在诵读中插叙一些表达方法、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添句式:教师在引读过程中,添上一些关联词语,便于学生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把握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
当然,采用引读法教学,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来决定,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案例片段2】
再如教学《穷人》一文“桑娜把西蒙之死告诉丈夫”一段,教师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效果出奇地好。
CAI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我?”桑娜脸色发白,( )说,“我嘛……缝缝补补……( )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 ),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 )地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 ):“哦?什么时候?”
(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 )唉,她死得好惨哪!( )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 )他们那么小……( )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着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着后脑勺,( ),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评析】
教师要求学生再熟读课文后,自己尝试着在横线上恰当地填上说话的人,在括号里填上描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态、表情、和内心的词语然后抽学生上台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情感经历、生活阅历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不同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阅读同一个文本时也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和体会。
以上片段,教师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另一种教学方法——添词品读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愫心境、精神品质的直接表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都有表示语气或情态方面的提示语作为参照,学生理解文意或学习朗读也就显得不太困难。对此,教师可采用“添词品读法”并结合课文的讲解和朗读,进行指导,精心设计的这一个练习,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简介:陈华,女,(1973年-),四川三台人,大专,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富顺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