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与人性:手术两百年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fe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全球人类平均寿命71.6岁,但100年前,人们还只能活到31岁左右。这和很多因素有关,医学的进步和外科的兴起是其中重要一环。
  人类的外科手术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蛮荒时期。纪录片《手术两百年》讲的正是暗黑又充满人性关怀的手术进化史。
  外科“三无”期:手术约等于死亡
  中世纪的英国伦敦,一位理发师正在给一位病人做手术。
  理发只是这群医疗理发师的基础工作,给病人放血、拔牙、截肢也是他们的日常。他们把病人敲晕,用锯将坏腿快速切掉,病人尖叫着醒来。截肢完毕,理发师将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按在伤口处,以使血液迅速凝结。
  这残忍的画面不是电影编剧的想象,它是央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描述的,曾经真实发生的场景。
  中世纪,人们生病会向神职人员求助。神职人员不可见血,身份低微的理发师因为使用剃刀经常见血,顺理成章担负起手术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科手术都处于“无麻醉”“无止血”“无消毒”的三无时期。
  没有麻醉药剂,医生用敲晕、灌醉的方式让病人减少疼痛。效果并不好,病人往往因承受不了剧烈的痛感清醒过来。
  减少手术时间便是最好的止痛方法。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对手术的唯一要求就是“快”。
  罗伯特·李斯顿是伦敦第一快刀医生,最快的一次手术仅仅用时28秒。他有一次著名的手术,因为动作太快,切掉了助手的两根手指,和病人的部分生殖器…….
  助手和病人因失血过多和感染而死,一位现场的旁观者被当场吓死。这是唯一一场,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直到19世紀中期,一位牙医因为忍受不了拔牙时女病人的尖叫,在宠物狗和自己身体上做实验,才发现了具有麻醉功效的乙醚。
  公元2世纪开始,人们便用烧热的石头灼烧血管来使血液凝固。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只是后来石头变成了专门的烙铁。军医处理伤员伤口时,在完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把滚烫的烙铁直接按在伤口处。血管被烧到凝结,可周围的皮肤肌肉也被烧坏,伤口极易感染。
  直到1536年,一位医疗理发师的儿子帕雷成为军医,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帕雷被士兵们的哀嚎震惊,他开始思考更好的止血方式。1552年,他在日记中提到,自己放弃使用烙铁,用特制的钳子将动脉抽出,再用线将其结扎。
  用这样的方法,帕雷成功给截肢患者止血,从此改变了用烙铁止血的历史。
  医疗理发师后来地位稍有提高,从理发店搬出来,有了专门的手术场所。好奇的人均可参观,手术过程和表演一样,甚至会出售门票。
  医生没有手术衣、没有口罩、没有消毒,拥挤的手术室还要坐满围观的人们。
  手术室就是天然的细菌培养皿。更可怕的是,医生没有洗手的习惯,甚至以不洗手为荣。
  解剖尸体后就开始给病人手术,用携带着尸体病菌的手随意触碰患者的伤口,常常是摸完尸体又去给产妇接生......在手术室这个“细菌培养皿”中,就连手指被割破也有可能死亡……
  “消毒”这个现在看来众人皆知的医学常识,在19世纪中期前,人们完全没有概念。
  医学的先驱,却处处被人鄙夷
  那时候,欧洲的术后死亡率高达60%,数字惊人。产妇近一半死于产褥热,也就是产后细菌感染。在所有人束手无策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赛麦尔维斯站了出来。
  他敏锐地发现病人死亡的元凶,可能就是医生的双手。赛麦尔维斯要求医生在手术前要用漂白粉反复清洗双手,却遭到了传统医生的反对。他们嘲笑赛麦尔维斯理论过于简单,对他嗤之以鼻,并且继续用脏兮兮的手触碰病患。
  得不到认同反被羞辱,赛麦尔维斯离开了工作的医院。但他未停下救人的脚步,赛麦尔维斯回到匈牙利,继续推行洗手原则,他所在医院的产褥热死亡率很快降到了1%左右。他还抽出时间将自己的心血记载下来,写成书寄给当时欧洲最知名的教授们。
  他满怀期盼地一次次寄出信件,却始终得不到回音。流血和哭喊依旧每天发生,一切让他绝望心痛。
  最后,他被折磨到精神崩溃,死在疯人院中。
  在自己的著作中,他这样写道,“即使我无法活着亲眼看到,征服产褥热的那一天,我也坚信那一幸运时刻即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
  这样的医生还有很多。开创微创手术的医生被说成侮辱医学界,被公众和同行嘲讽排斥,丢掉了工作......
  第一批研究X光的医生们每天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下。有人细胞组织坏死、有人患癌,最后,他们几乎全部牺牲。
  外科艰难发展,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伴随着医学工作者的巨大牺牲。先驱们从未放下对未知的探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延续其他生命的希望。
  如果死亡无法避免,医生还可以做什么呢?
  外科的进步举步维艰,解剖是外科发展的第一块基石。但在中世纪伦理的束缚下,只有死刑犯人的尸体才能被解剖。英国爱丁堡的古老墓园,墓穴外部被围栏层层围住。
  不是墓穴里的东西有多可怕,是为了提防偷盗尸体的活人。无法满足解剖需求,很多医院和医生花大价钱购买尸体。于是,很多近期死亡者的坟墓被盗。
  医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案件就发生在这时。威廉·伯克和威廉·黑尔在自己的旅馆内谋害了15人,把他们的尸体卖给了医学院的解剖教授。
  用无辜人的血换取技艺精进,这和医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了不让人忘记医学史上的这次耻辱,威廉·伯克的骸骨一直陈列在博物馆中。
  人们还用他的血液,写下了罪状。今天,解剖医生不再需要使用这种罪恶的方式获取尸体。
  外科医学突飞猛进的200年,离不开医生和这些人的贡献。
  手术向着身体内部长驱直入,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医生也一直坚守着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的初心。
  70年前,手术刀可以进入四肢,腹腔,甚至大脑,但心脏在跳动,没有任何医生的手术刀敢靠近心脏。今天的医生可以非常从容地救治患有复杂心脏畸形的婴儿。医疗技术已能攻克心脏病这样的疾病,但依然有很多座高山还没被征服。
  在不可治愈的病魔面前,为了让病人能够平静、有尊严地离开,医生会为病人提供可以缓解病痛的医学治疗,调整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共度悲伤。
  医学有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很多时候医生也无法让患者痊愈。但帮助病人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医生和医学的重要意义。
  从人类诞生的最初,我们就一直与疾病抗争,尽最大的可能延长寿命。
  医学的梦想是彻底征服疾病,也许这个目标遥不可及,但如今我们已经走在路上。从野蛮到文明,从黑暗到曙光,这条路从不平坦,却有无数先驱勇敢拓荒。也许还有更多的困难等待克服,但我们无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每攻克一个难题,都有无数个体重获新生,无数家庭得以团聚。
  生命的伟大,在这种绝境逢生时刻,显得更加真切。
  千百年来,人类就这样,从未放弃,步履不停,永远追寻爱、希望和幸福。
其他文献
本期《齐鲁周刊》,我们在“现场”版刊登了一篇对肖鲁平的专访,这位90后基层女干部、军嫂、年轻的母亲,在山东最北部的北隍城岛上燃放青春。她还是一位作家,诗歌《我愿意》之外,还写作大量散文。2017年,第一次远赴吉林边境,长途跋涉,走进军营探望丈夫。这期间,她写了散文《我的探亲路》,虽隔两地,唯爱久存。每次见面都是重逢,每次重逢都是两颗心的爱和永恒。  如果不是部队改革改到了自己的头上,我可能永远也不
期刊
中国的“梵高奶奶“67岁高龄时才开始作画,美国风俗画家摩西奶奶在78岁高龄才开始绘画创作,她们展现了精彩的作品,也带给了许多人希望:“原来只要你用心做一件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梵高奶奶”:把乡愁留在人间  “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她生于1936年10月16日,2019年8月1日辞世,享年83岁。她的名字、作品和故事,曾经是我们这个国家呈现的温暖和希望之一。  她是河南方城县一个普通的农村老
期刊
从人本化的理念出发,对特殊儿童不进行横向比较,而是纵向比较,以此来诊断孩子是否取得了进步,目前的教育是否能让其获得益处。这种理念,应适用于任何孩子。  每一个儿童都有成为“独立、可敬之国民”的权利和能力  在我曾就读的县一中,有几间平房是属于聋哑学校的。我们在同一个操场上体育课,在同一间食堂打饭。但他们的值日生每次都比其他学生早一刻钟打回饭菜。当我努力了很多天,也没有拼过人高马大的体育特长生,没有
期刊
又是一年开学季,从幼儿园萌娃到大学新生,开学“装备”的升级换代如期而至,线上线下商家摩拳擦掌,催热了“开学经济”。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书店、商场看到,到处都是家长和学生挑选用品的身影。据了解,近一段时间以来,“开学经济”持续升温,家长和学生的疯狂购物也让商家收获颇丰,但热闹的背后也折射出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3月薪资撑不起“开学”  8月30日,记者走访了济南一些数码卖场,发现商家们纷纷使出浑身
期刊
作者:丁中江  定价:358.00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台湾历史学家丁中江先生,穷二十年之力,完成这部兼有史实与史论之长的巨著。本书自1964年问世以来,行销华语世界数十年,累计印行十余版。上起袁世凱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作者是首位用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历史资料的人,做到了“述”且“作”的境界。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同盟会早期会员。
期刊
作者:阿里尔·鲁宾斯坦  定价:49.00元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这是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以非常个人的视角书写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在介绍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时,他回忆起他的童年、家庭和事业上许多有意思的经历,这些经历无不深受这些概念和思想的影响。他想通过这些经历,挑战经济学的核心信条,阐明经济学对社会的作用及其局限。在他来看,经济学模型跟寓言是同一个东西,并不比后者更科学:它们都游走于幻想与现实
期刊
电线低垂,擦过大巴车的头皮  车里,是四十人紧紧揪着的心  我在炎热的夏日,一路颠簸  去看一条河,母亲河  途经乡野意料之中的荒凉  杂草丛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树  一半早已死去,另一半  高高地向天空攥紧手指  河水流淌,緩慢如同负重前行的老人  我远远地看见,黄河步入大海  载着人们自古至今的深爱与憎恶  歌唱与叹息  格桑花,在我的镜头里摇曳  是母亲河并不多见的柔情  是少女最后的娇羞闪现
期刊
竹签做的高速公路,串起的几个省  被一一吃進嘴里。  一个个陌生地名散布在我的地图上  这些年没有我,他们过得悠然自得  偶尔有几个熟悉的面孔  凤翔、定西、渭河……那是我的亲戚  我在乎的一些事物,比如河西走廊曾  拨开群山,骑马奔向遥远的西方。  史书上撒满了盐
期刊
给我你的消息——当你眺望贺兰山麓   记得给我石头山、沙坡头的消息   塬上阳光噼啪作响 一树一树的秋生等待未来  十万亩葡萄已经酿成醇酒   黑色的红色的枸杞风干归仓  气温一日低于一日 记得添衣   给我草木开始落霜的消息  也要记得  西海固的罡风扬起暴雪  八百里快骑卷过丝路驿站  给我一条河从上游到下游 过去与未来   全部的波纹和晃动  当你夜光杯中斟满塞上曲  記得保留月光,暮色和晨
期刊
《老友记》不仅有关友谊,而且是从前日色变得慢的生活代表。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不靠智能手机的时代里,一间紫色的公寓,便能撑起我对于友谊、爱情的所有幻想。  曲折的人生、真挚的友谊、敢于卷土重来的勇气……在2019年的今天,25岁的《老友记》仍然魅力不减,仍然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动。  他们就是我们  《好莱坞报道》曾发布了一个调查结果,2800位业内人士参与投票“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出来的100部电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