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国内旅游交通研究知识图谱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u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通是旅游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的繁荣又将促进交通的现代化发展。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近20旅游交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虽然该领域文献发表数量逐年递增,但机构间、学者间合作较少;“旅游交通”“高速铁路”“旅游经济”作为研究的基本要素贯穿研究始终;而“区域交旅融合路径研究”“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成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旅游交通;文献分析;CiteSpace;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SKGH232);重庆市社科联规划一般项目(2020YBGL85)。

引言


  从地理空间表现来看,旅游是客源地与目的地通过某种通道相互作用的空间系统[1]。交通作为旅游的基础支撐,联系着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是旅游过程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交通的便捷、安全与舒适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而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将推动交通的现代化建设。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交通是其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交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2]。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梳理近20年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工作的发展脉络,进而科学认识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走向。

一、概念界定


  旅游交通是指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或者在旅游目的地内部)实现空间位置转移的媒介[3]。广义上包括交通工具、交通枢纽、交通线路、交通服务等,对于旅游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关于旅游交通概念的研究较多:保继刚将旅游交通定义为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以及目的地内部为方便游客开展旅行活动而提供的交通服务[4]。李天元认为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外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便是旅游交通[5]。关宏志认为广义的旅游交通涵盖较广,指旅游相关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等空间移动,而狭义的旅游交通仅仅将旅游对象界定在人和物上[6]。卞显红概括旅游交通为旅游客货流所使用的交通设施及服务[7]。崔莉在李天元研究的基础上,将旅游交通补充为通过某种媒介使游客实现旅游目的地内部或从一个旅游目的地到达另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过程[8]。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又翻译为“引文空间”,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基于计量学、图形学等理论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其通过深入挖掘文献本身的价值和文献之间的关系,最终以科学图谱的方式直观展现出学科研究的发展脉络、结构关系和前沿领域[9]。目前,已有学者运用该方法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本文采用CiteSpace5.5R2可视化分析软件,从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方面对旅游交通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达到科学认识国内旅游交通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的目的。
  (二)数据来源
  文献数据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获取,采用“TI=(交通+铁路运输+交通业+水路运输+交通运输业+高速铁路+交通运输+高速公路+公路运输+陆路交通+旅游交通+公路与水路运输+航空+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旅游业+旅游经济+旅游行业+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旅游产业+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一框式专业检索,时间区间设置为2001—2020年,文献类型限定为CSSCI、SSCI、CSCD和EI核心期刊,除重后获取382篇有效文献。

三、文献计量分析


  (一)发文数量统计
  观察图1可知,近20年国内“旅游交通”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一阶段2001—2007年,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发文量仅为个位数;第二阶段2008—2010年,这3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旅游业发展缓慢,相关文献也较少;第三阶段2011—2020年,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旅游业逐渐回温,有关旅游交通的研究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发文量出现了3个峰值,第一个峰值(24篇)出现于2011年,其主要原因是2009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0年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第二个峰值(41篇)在2016年,其原因是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做好旅游交通发展顶层设计,完善交通布局,推动旅游交通大数据应用[10-12]。到2020年出现了第三个峰值,原因在于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将要启动“十四五”规划,相关政策逐步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动力并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导向。

  (二)发文机构与作者分析
  如图2所示,CiteSpace机构共现知识图谱中节点代表该领域核心发文机构(37家),连线代表合作关系(21条),合作密度为0.031 5。可见研究机构之间虽有合作,但尚未形成比较密切的关系网。观察节点大小并结合机构发文列表(见表1)可知: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的发文量最多(共15篇),其次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共13篇)、苏州大学旅游系(共13篇)。
  笔者对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进行分析:该领域核心作者共60位,合作密度0.035。说明旅游交通领域的学者大多独立科研或进行小范围合作,研究比较分散。结合作者发文列表(见表2)可知,学者中发文最多的是王兆峰(共19篇),其主要以湖南省为实证对象,研究不同交通方式对旅游效率的影响、旅游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以及旅游与交通的协调发展等。

四、研究热点


  (一)热点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凝练,能够很好地体现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结合图4和表3可知,国内旅游交通研究中“旅游交通”“旅游业”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表示其一直以来受到的关注也最多。结合具体文献内容可以发现,这些关键词紧密对接“旅游交通”主題本身,是构成“旅游交通”研究的基本要素。

  (二)主题路径分析
  通过关键词时区图能更好地了解研究主题的发展路径。对2001—2020年“旅游交通”研究热点进行Timezone可视化分析,如图5所示:节点关键词所在位置代表其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某一时段内节点数越多代表相关研究越活跃、主题越多元。具体的将研究主题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活跃阶段。
  2004年以前是“旅游交通”在中国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旅游与交通融合的研究零星出现,发文量较少。薛佳2001年在《浙江交通适应旅游发展的方向》一文中对浙江省的旅游与交通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促进旅游交通发展的措施[13];2002年徐爽英分析了北京铁路旅游发展情况,并提出了产品创新、品牌化经营的建议[14];2003年学者卞显红和王苏洁研究了交通对旅游目的地以及游客出行方式的影响[7]。
  2004—2010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影响及优化”方面。张红贤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旅游业为例,阐述了交通的变化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15];2007年赵中华和汪宇明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配置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交通优化配置的措施[16]。
  2010年以后,随着国内经济全面复苏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交通研究也进入活跃阶段。这一时期,相关研究逐渐从理论探索向实证分析拓展,研究主题也趋于多元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研究主题可以分为如下几方面。
  1.旅游交通对目的地的影响
  尹璐以成渝高铁为例,研究了高铁对旅游沿线及目的地空间格局的影响[17];杨仲元通过对皖南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分析,得出旅游地系统的优化完善需要统筹协调其内外发展要素[18];汪德根通过分析湖北高铁开通前后对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应采取措施缩小边缘区域和核心区域的差距,增强核心区域的扩散作用,进而实现全省旅游业均衡发展[19]。
  2.旅游交通规划研究
  何吉成以沈阳轨道交通旅游专线为研究对象,提出旅游交通规划与设计应做到与景区环境相协调[20];魏遐对福宁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风景道开发设计应结合周边旅游资源条件与特色[21];李强以长治东站为集散点提出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轨道交通布局规划方案[22]。
  3.旅游交通互动关系研究
  学者王洁认为高铁对旅游地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旅游地的繁荣也势必提升高铁的运营能力,城市旅游系统与高铁通道资源应平衡配置、协调发展[23];余菲菲和胡文海通过对池州市旅游、交通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应当重视交通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加快旅游转型升级[24];王兆峰对湘西地区交通与旅游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提出旅游交通规划应当重视内外部环境、相关政策等因素[25];杨利元对云南省旅游与交通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提出应当发挥云南省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交通路线,以交通大融合带动全域旅游发展[26]。
  4.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交通的发展虽然可以促进目的地旅游经济增长,但对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马慧强在对山西省2004—2015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后发现,游客量、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单位交通周转量能耗都会促使碳排放增加[27];刘畅对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进行测算,得出区域碳排放会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而有所增加,因此需要合理规划景区内徒步线路,降低机动车的使用概率[28];杨曦通过对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交通碳排放研究,认识到应当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从而实现旅游交通的低碳化[29]。

五、前沿方向


  运用CiteSpace的Citation Burst History功能从文献中提取了9个突变词(见图6),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方向。2004—2010年“旅游交通”“旅游业”等关键词突现,说明这一时期旅游业备受重视,旅游相关的交通也成为研究热点;2011—2014年与“高速铁路”“旅游产业”“影响”等词有关的研究大量涌现,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不同交通方式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上;2016年至今,“旅游空间结构”“耦合协调”“武陵山区”“长三角”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说明近几年“区域交旅融合路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热点。

六、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近20年“旅游交通”的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具体内容对图表加以分析,可以清楚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进程、研究热点以及前沿方向。
  第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2001—2020年“旅游交通”发文量以及关键词时区图,可以将旅游交通研究分为3个阶段:2004年以前为萌芽阶段,2004—2010年为缓慢发展阶段,2010年以后为发展活跃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的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导向有密切联系。
  第二,对发文作者及机构进行分析:学者王兆峰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其主要以湖南省为实证对象,研究不同交通方式下的旅游效率、旅游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以及旅游与交通的协调发展等;该领域核心发文机构则以中东部地区高校的旅游类二级院校为主,其中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发文最多;但观察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关系图发现,该领域多数机构和作者还处于独立研究阶段,缺乏区域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探讨。
  第三,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及时区图进行分析:“旅游交通”“旅游业”作为热点关键词贯穿研究始终,而目前该领域的前沿方向主要集中在“区域交旅融合路径研究”“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
  第四,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国内学者多从宏观及中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对具体区域的旅游与交通关系进行探讨,得出诸多令人惊喜的成果。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目前国内有关旅游交通产品开发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旅游与交通互动机制的探讨十分缺乏,虽然旅游交通耦合协调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基于数据收集的难度,案例对象还是以省市为主,县域范围的实证研究少有涉及,这些都可以作为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里,杨懿,王桀.旅游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5.
  [2] 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J].人民公交,2017(3):11.
  [3] 童春容.山地旅游者交通行为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5.
  [4]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9-21.
  [5]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六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7.
  [6] 关宏志,任军,刘兰辉.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2001(6):32-35.
  [7]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6):132-138.
  [8] 崔莉.旅游交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5.
  [9]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1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J].司法业务文选,2010(7):3-8.
  [11] 中国政府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1-03-16)[2021-05-16].http://www. 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12] 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16-12-27(2).
  [13] 薛佳.浙江交通适应旅游发展的方向[J].综合运输,2001(7):26-28.
  [14] 徐爽英.依托铁路运输优化资源配置创建铁路旅游经营新格局[J].中国铁路,2002(7):63-66.
  [15] 张红贤.旅游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旅游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6(1):273-274.
  [16] 赵中华,汪宇明.基于长江三角洲案例的区域旅游交通配置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51-55.
  [17] 尹璐.高铁对沿线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成渝高铁为例[J].中国统计,2017(11):40-43.
  [18] 杨仲元,徐建刚,林蔚.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6(6):1059-1074.
  [19] 汪德根.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3(8):1555-1564.
  [20] 何吉成,徐雨晴,周铁军.旅游景区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影响:以沈阳轨道交通旅游专线为例[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3):55-58.
  [21] 魏遐,白梅,鞠远江.基于景观评价的高速公路风景道旅游规划:以福宁高速风景道为例[J].经濟地理,2007(1):161-165.
  [22] 李强.长治市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轨道交通布局规划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9(3):80-84.
  [23] 王洁,刘亚萍.高速铁路与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武广高铁旅游发展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2):1146-1149.
  [24] 余菲菲,胡文海,荣慧芳.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5(9):1116-1122.
  [25] 叶茂,王兆峰,谭勇.湘西地区交通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特征与效应[J].经济地理,2020(8):138-144.
  [26] 杨利元,明庆忠,杨龙龙.云南省交通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6):86-90.
  [27] 马慧强,刘嘉乐,弓志刚.山西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测度及其演变机理[J].经济地理,2019(4):223-231.
  [28] 刘畅,韩梅,王洪桥,等.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时空结构研究[J].生态经济,2018(4):70-74.
  [29] 杨曦,李云云,林楚.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交通碳排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31-137.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旅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业渗透的一种模式,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为例,简要分析了墨江县旅游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农旅融合发展现状,并针对墨江县农旅融合现状,提出实现墨江县农旅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墨江县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  全域旅游是顺应我国旅游发展现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一个全新旅游發展
期刊
摘 要:在移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红短视频传播以“种草”短视频、“打卡”短视频、快餐式影视短视频和旅游攻略短视频的形式影响着众多旅游者的基本旅游决策、旅游目的地决策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决策。经研究分析,这与旅游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互动性和感知愉悦性有关。如何利用网红短视频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短视频App构建城市形象、打造品牌形象、统筹规划,提供资金支
期刊
摘 要:短视频作为一种呈现城市形象的新载体,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得到空前提高。本文旨在以抖音平台为媒介、以短视频文本为基础构建泰安市旅游形象,并分析短视频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现状及可改进之处。针对目前泰安市抖音短视频形象塑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旅游形象;形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抖音短视频的旅游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和进一步细分,大学生周末旅游市场兴起。本文以重庆市“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了其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周末旅游消费行为,发现他们在选择上更注重经济实惠、个性化、品质化和体验感。因此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提高重庆市“00后”旅游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体验感。  关键词:“00后”;周末旅游;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
期刊
摘 要:普陀山作为我国5A级旅游景区以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佛教团体前来交流参访。目前,普陀山虽然具备了英、日、韩3种语言翻译,但依旧存在翻译不规范、不全面的问题。本文以分析现状为主要导向,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框架,笔者实地考察分析普陀山外语普及情况,重点就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化建议。  关键词:外文翻译;功能对等;普陀山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长三角33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管理缺失、定位模糊、协同主体利益不均衡、协作层次不深等问题。笔者认为: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构建协同育人实训平台、平衡协同育人主体利益、建立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出路。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育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业也在逐步发展。其中,乡村旅游因提供了城市所缺少的田园慢节奏生活方式,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配套设施落后、产品创新度不足、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而跨境电商的兴起,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基于此,本文分析跨境电商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困境与出路,并探究其可行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乡村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融合凝聚而成的精神文明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反映西北各民族社会人文、民俗风貌的一种民谣形式的地方乐曲。古老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现代乐曲的更迭,使“花儿”的传承与发展被扼住了咽喉。因此,“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  中图分类号:G122
期刊
摘 要:全域旅游理念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为实现旅游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引领性和针对性,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对旅游发展的指导具有普遍性,因此全域旅游正快速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科技创新理念的全域旅游发展,其具体方案包括激活资源、开发资源、关联要素、连接交通、清除障碍并完善管理等多个方面。本文选取柳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案例,介绍其整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旅游消费空间——平遥古城为案例地,基于网络文本数据,通过ROST CM6软件,运用词频统计分析对平遥古城消费空间地方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古城墙、建筑、县衙、日升昌等传统景观空间是游客对古城消费空间感知的最主要的地方性要素;客栈、电瓶车、酒吧、商铺等商业经营要素是游客重要的地方性感知要素;以《又见平遥》体验剧为代表,摄影展等新型体验空间在旅游地消费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重视古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