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教师来讲,练习是教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讲,练习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数学练习是否有效,关系着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关系着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小学数学联系练习设计的研究,收获了一些心得。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原则和策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设计策略
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做到练习内容与练习形式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课堂练习数量、时间与效率相统一,才能达到有效练习的良好结果。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机械反复式练习,只会加重学生的厌烦和负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有效练习。因此,小学数学练习必须坚持必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才能增强教育效果。
一.遵循四个原则,打好设计基础
1.应用性原则
从本质上讲,数学本身源自于生活,反过来又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上,要注重练习的应用性、开放性与实践性。
2.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多种因素動态作用的过程,是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综合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整个教学过程要比预定和计划的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丰富。教学中,只有由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练习,只有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才能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3.弹性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个体,只有因人而异,按照不同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个性,在同一问题情景的练习中,采用弹性化的练习设计方法,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构建多层次的练习结构,才能使其通过练习,得到健康、充分的不同发展。
4.反思性原则
所谓教学反思,对教师来讲,是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是调控学习基础、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在反思中自我纠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求学习的事半功倍之效。
二.注重设计策略,增强教育实效
1.巧设练习,突出重难点
从课堂教学时间来看,每节课40分钟,教师讲授之后,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就是15-20分钟。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来讲,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教师当堂所讲的新知识完全理解,纵然经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对于各项练习,学生也不能做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练习设计上,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法则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一要求,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题组设计法”,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组练习,增强其对相似、相异和相关知识的辨析认知能力;通过不同的题组练习,揭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多方面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举例来讲,在讲解二年级下册《分的认识》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组:(1)时针从12走到4,走了( )时?(2)分针从12走到4,走了( )分钟?由于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点时,容易产生混淆。通过上述题组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明白:利用钟表看时间,纵然都是通过观察针在钟面走了多少格来推算时间的,但时针和分针是有区别的。判断时针走的时间,是看走个多少大格;判断分针走的时间,是看走了多少小格。教师通过差异性特征题组形式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巧设练习,化解重难点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就是看学生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课堂练习设计要针对重难点,通过一些专项练习设计,努力化解教学重难点。可见,专门针对重难点的专项练习是必须的,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中之重。
举例来说,在讲解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让学生知道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割,其中1份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上“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分数”这一要求,改成“看分数先分一分,然后再涂一涂”。经过这样的设计处理,有助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分数的真正意义,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中分母分子的含义——分母是几就平均分成几份,分子是几就涂出这样的几份。
3.巧设练习,延伸重难点
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注重思维层次的递进,在延伸重难点的前提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每节课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传授基本知识,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巧设练习题,恰当复现数学思维过程。在设计方法发上,可以采用“数、形结合法”,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也可以采用“感性认知法”,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采用“新旧联系法”、“ 变异创新法”等,积极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举例来说,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角的概念的基础上,为其引出平角、周角等角的概念。
4.巧设练习,注重迁移点
数学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学好教材前面的知识,可以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好铺垫。因此,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迁移,通过巧设练习,使学生在巩固和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挖掘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再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好地理解所学新内容。
举例来说,在教学三角形内部画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组练习:(1)在平行四边形指定的边上画出所对应的高;(2)在梯形指定的底上画出对应的高;(3)出示图形,让学生找出哪条线是三角形的高。前两组练习的铺垫,首先,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出哪条线是三角形的高;其次,学生通过这个练习,会明确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一条垂线段;其三,在充分认识三角形的高之后,画高这个难点就很容易得到突破。
三.结论
名言说得好:“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小学数学也不例外,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师在在课堂教学练习设计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班级学生等的差异,通过组合、补充等方式,从质和量两方面,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巧设练习、培养能力的良好效果。
四.参考文献
[1]周振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漫谈》[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
[2]张云侠,《刍议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福建教育,2011(7).33-39.
[3]杨美静,《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新感悟》[J],教学研究,2012(5).122-125.
[4]夏永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新探》[J],天津教育,2012(8).127-135.
[5]蔡美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四步法》[J],湖南教育,2012(11).87-89.
(作者简历:刘春,女,1984年2月生,本科学历,现为宁夏省银川市实验小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设计策略
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做到练习内容与练习形式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课堂练习数量、时间与效率相统一,才能达到有效练习的良好结果。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机械反复式练习,只会加重学生的厌烦和负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有效练习。因此,小学数学练习必须坚持必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才能增强教育效果。
一.遵循四个原则,打好设计基础
1.应用性原则
从本质上讲,数学本身源自于生活,反过来又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上,要注重练习的应用性、开放性与实践性。
2.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多种因素動态作用的过程,是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综合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整个教学过程要比预定和计划的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丰富。教学中,只有由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练习,只有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才能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3.弹性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个体,只有因人而异,按照不同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个性,在同一问题情景的练习中,采用弹性化的练习设计方法,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构建多层次的练习结构,才能使其通过练习,得到健康、充分的不同发展。
4.反思性原则
所谓教学反思,对教师来讲,是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是调控学习基础、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在反思中自我纠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求学习的事半功倍之效。
二.注重设计策略,增强教育实效
1.巧设练习,突出重难点
从课堂教学时间来看,每节课40分钟,教师讲授之后,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就是15-20分钟。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来讲,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教师当堂所讲的新知识完全理解,纵然经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对于各项练习,学生也不能做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练习设计上,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法则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一要求,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题组设计法”,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组练习,增强其对相似、相异和相关知识的辨析认知能力;通过不同的题组练习,揭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多方面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举例来讲,在讲解二年级下册《分的认识》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组:(1)时针从12走到4,走了( )时?(2)分针从12走到4,走了( )分钟?由于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点时,容易产生混淆。通过上述题组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明白:利用钟表看时间,纵然都是通过观察针在钟面走了多少格来推算时间的,但时针和分针是有区别的。判断时针走的时间,是看走个多少大格;判断分针走的时间,是看走了多少小格。教师通过差异性特征题组形式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巧设练习,化解重难点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就是看学生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课堂练习设计要针对重难点,通过一些专项练习设计,努力化解教学重难点。可见,专门针对重难点的专项练习是必须的,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中之重。
举例来说,在讲解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让学生知道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割,其中1份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上“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分数”这一要求,改成“看分数先分一分,然后再涂一涂”。经过这样的设计处理,有助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分数的真正意义,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中分母分子的含义——分母是几就平均分成几份,分子是几就涂出这样的几份。
3.巧设练习,延伸重难点
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注重思维层次的递进,在延伸重难点的前提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每节课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传授基本知识,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巧设练习题,恰当复现数学思维过程。在设计方法发上,可以采用“数、形结合法”,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也可以采用“感性认知法”,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采用“新旧联系法”、“ 变异创新法”等,积极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举例来说,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角的概念的基础上,为其引出平角、周角等角的概念。
4.巧设练习,注重迁移点
数学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学好教材前面的知识,可以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好铺垫。因此,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迁移,通过巧设练习,使学生在巩固和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挖掘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再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好地理解所学新内容。
举例来说,在教学三角形内部画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组练习:(1)在平行四边形指定的边上画出所对应的高;(2)在梯形指定的底上画出对应的高;(3)出示图形,让学生找出哪条线是三角形的高。前两组练习的铺垫,首先,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出哪条线是三角形的高;其次,学生通过这个练习,会明确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一条垂线段;其三,在充分认识三角形的高之后,画高这个难点就很容易得到突破。
三.结论
名言说得好:“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小学数学也不例外,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师在在课堂教学练习设计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班级学生等的差异,通过组合、补充等方式,从质和量两方面,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巧设练习、培养能力的良好效果。
四.参考文献
[1]周振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漫谈》[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
[2]张云侠,《刍议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福建教育,2011(7).33-39.
[3]杨美静,《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新感悟》[J],教学研究,2012(5).122-125.
[4]夏永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新探》[J],天津教育,2012(8).127-135.
[5]蔡美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四步法》[J],湖南教育,2012(11).87-89.
(作者简历:刘春,女,1984年2月生,本科学历,现为宁夏省银川市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