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美术教育涉及到绘画、泥塑剪纸、折纸、手编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手、脑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创造美奠定良好基础,是美术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小学美术教育实际,从课堂氛围、教学活动、学生动手信心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三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策略
动手能力从字面上来理解可以表示实际操作能力,它强调“做”的过程,强调以外部事物外对象,通过运用主体判断能力以及一定的肢体协调能力,达到加工、改造、创造对象的目的。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培养了判断能力,主体性得到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也由简单逐渐走向复杂,手脑协调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而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就是要构建与动手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发挥空间的教学环境。
一、注重情感输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小學生具有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独特性。与成人相比,小学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通常这些情感的产生都是自然而然的,情感的表现也具有自发性和直观性。在动手过程中,这一点表现为大胆奇特的想象力和较为不注重形式的作品呈现。因此,在面对学生以及学生动手制作的成果时,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切忌一味灌输给学生枯燥刻板的美术知识,而要注重在教授技能和知识时,投入鲜活的情感,让课堂变得更加符合和顺应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动手氛围。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设计一本书》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认识书的封面的组成要素,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设计的美感,体验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在介绍一本书的封面构成这一环节,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把美术书合上,看着封面。我说出一些封面的组成要素,你们迅速地在书封上指出来,我们比比谁指得又快又正确。”学生通过游戏集中了注意力,投入了期待,与教师形成了一种融洽的关系,接下来的手工制作环节更加容易开展,学生的动手参与意识也大大增强。
二、丰富教学手段,创造能力培养空间
传统的教学手段非常简单,主要是依靠黑板、教材以及教师口头讲授,这样的教学手段在智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下尚且可行,然而,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下,便略显单薄和低效。在数字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背景下,教师更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思考如何搭上技术发展这趟列车,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广阔的发挥空间。在创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出发,摒弃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避免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电脑美术》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图库中的背景、人物等要素来组合出一幅图画来。教师可以采取欣赏与动手结合、游戏与动手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介绍海底奇特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先行领略海底的美丽,从而为动手过程中学生联想、想象等活动奠定基础。接着,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要下到海底去,去看看那里有什么生物。”教师点开一幅深海图,问:“同学们,你们先猜猜海底会有什么海洋生物呢?”生:“鲨鱼……海星……珊瑚……”教师点开一幅海底图,作惊讶状:“这片海底什么也没有啊,我们来画一些海洋生物好吗?”在这一番欣赏和趣味游戏后,教师再打开画图界面,引入课堂主题。
三、改善教学评价,树立学生动手信心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心智尚不成熟,注意力和情绪也不稳定,这时候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这一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动手信心。然而,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简单视作判定性评价,只在学生完成作品时以“做得不错”、“做得很好”、“很棒”这样的评语鼓励学生,而忽略了动手过程中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没有做好学生的过程性激励评价、启发式评价。
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动手信心,不仅要关注学生动手的结果,还要深入到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去,运用启发式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技法和所学知识以达成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运用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重新燃起信心。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校徽设计》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画校徽的时候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是完全按照学校的标志进行临摹。这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用鼓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胜文. 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的培养[D].湖南科技大学,2015.
[2]刘利利.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59.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策略
动手能力从字面上来理解可以表示实际操作能力,它强调“做”的过程,强调以外部事物外对象,通过运用主体判断能力以及一定的肢体协调能力,达到加工、改造、创造对象的目的。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培养了判断能力,主体性得到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也由简单逐渐走向复杂,手脑协调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而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就是要构建与动手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发挥空间的教学环境。
一、注重情感输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小學生具有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独特性。与成人相比,小学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通常这些情感的产生都是自然而然的,情感的表现也具有自发性和直观性。在动手过程中,这一点表现为大胆奇特的想象力和较为不注重形式的作品呈现。因此,在面对学生以及学生动手制作的成果时,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切忌一味灌输给学生枯燥刻板的美术知识,而要注重在教授技能和知识时,投入鲜活的情感,让课堂变得更加符合和顺应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动手氛围。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设计一本书》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认识书的封面的组成要素,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设计的美感,体验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在介绍一本书的封面构成这一环节,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把美术书合上,看着封面。我说出一些封面的组成要素,你们迅速地在书封上指出来,我们比比谁指得又快又正确。”学生通过游戏集中了注意力,投入了期待,与教师形成了一种融洽的关系,接下来的手工制作环节更加容易开展,学生的动手参与意识也大大增强。
二、丰富教学手段,创造能力培养空间
传统的教学手段非常简单,主要是依靠黑板、教材以及教师口头讲授,这样的教学手段在智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下尚且可行,然而,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下,便略显单薄和低效。在数字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背景下,教师更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思考如何搭上技术发展这趟列车,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广阔的发挥空间。在创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出发,摒弃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避免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电脑美术》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图库中的背景、人物等要素来组合出一幅图画来。教师可以采取欣赏与动手结合、游戏与动手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介绍海底奇特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先行领略海底的美丽,从而为动手过程中学生联想、想象等活动奠定基础。接着,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要下到海底去,去看看那里有什么生物。”教师点开一幅深海图,问:“同学们,你们先猜猜海底会有什么海洋生物呢?”生:“鲨鱼……海星……珊瑚……”教师点开一幅海底图,作惊讶状:“这片海底什么也没有啊,我们来画一些海洋生物好吗?”在这一番欣赏和趣味游戏后,教师再打开画图界面,引入课堂主题。
三、改善教学评价,树立学生动手信心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心智尚不成熟,注意力和情绪也不稳定,这时候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这一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动手信心。然而,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简单视作判定性评价,只在学生完成作品时以“做得不错”、“做得很好”、“很棒”这样的评语鼓励学生,而忽略了动手过程中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没有做好学生的过程性激励评价、启发式评价。
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动手信心,不仅要关注学生动手的结果,还要深入到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去,运用启发式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技法和所学知识以达成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运用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重新燃起信心。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校徽设计》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画校徽的时候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是完全按照学校的标志进行临摹。这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用鼓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胜文. 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的培养[D].湖南科技大学,2015.
[2]刘利利.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