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体系 新方法

来源 :人口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测评是科学测量、评价人才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关键技术。作为选贤任能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的技术和评价体系,对人才的品德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用人单位选拔、考核人才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咨询,可以真正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尽管目前在中国,人们对人才测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其应用和推广的空间还受到某些限制,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测评的社会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接受。
  《达论:人才测评新体系——从理念到方法的探索》是一部由治学严谨的研究者撰写的著作。该书具有显著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操作性,为热心人才测评理论工作者和投身于人才测评实践的实际工作者提供了较高学术品位和实践品格的精神食粮。该书是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人才测评指标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成果基础上,前前后后历经十年不断修改、完善、充实而形成的。该书的主题在于系统探讨基于“达论”的人才测评新体系,是人才测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认识、新成果。
  该书提出了一种人才测评的新理念。该书第一作者文魁教授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高校行政管理经验为该书一系列理论创新提供了良好基础。文魁教授在2004年提出了“达”的理念,并试图以“达”的理念形成一种新的人才观和测评方法。正如同书中所讲,“达”的提出是想以最简要的概念来概括各类人才的本质特征,便于人们理解和把握。所谓人才,作者认为就是能够恰当地确立或明确一个目标,并能以自己特定的素质和能力,克服各种困难,有效实现既定目标,或为一个更大组织、一项更大事业的总目标,有效完成自己分担的分目标或阶段目标的人。通俗地说,就是“想干事、会谋事、能成事、不断释放正能量”的人。中文里的“达”字可以生动表达出这样一个丰富的内涵,应当说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才测评新理念。
  该书提出了一种人才测评的新体系。针对国内目前人才测评著作中介绍性、宣传性较多,研究性、创新性较少的状况,作者以问题为中心,大胆进行理论探索,提出了人才测评“达系”。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概念得到启发,作者认为对于人才的评价或者考核也可以测量他们(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人才的作用就是实现和超越组织的目标,即目标的“达成”。而目标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按照组织的性质、本质、使命、宗旨确定的,确保组织动态目标实现的能力就是“达力”,所有的“达力”便构成一个“达系”,进而作者提出了“达系”的层次结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两个环境、组织的使命和愿景两个目标和包含德达、能达、绩达、体达和识达五个要素。
  该书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人才测评方法及其原理,探讨了各种测评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既有系统地阐述人才与人才强国战略,又有对我国人才测评及人才测评事业的介绍和评价,可以让读者对人才测评的历史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常用的人才测评方法、适用范围以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更详细介绍了德达、能达、绩达、体达和识达的人才测评“达系”及其测评方法,并对六类人才队伍建立了各自的测评“达系”。在这里,理论的探讨、经验的概括和实践的操作完全融为一体,对渴求人才测评理论知识及人才测评实践者都大有裨益。
  为投身于科学人才观研究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而作的思路,决定了该书的行文思路与语言风格。书中古今中外思想家经典的人才及人才测评思想,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人才思想,当代学术界人才测评理论思想精华的阐述与评述,大量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的汇聚,详细的重要人才文件、人才评价内容摘编,以及作者简明的语言、流畅的叙述,都会使读者体会到研究的快乐和学习的丰收。读者可把该书作为认真的学术探索来阅读和质疑,分析人才测评“达系”理念的提出、体系构建、数据分析、研究范式和研究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同时,读者或许也可以把本书作为一种方法论来阅读,即使你可能不完全赞同人才测评“达系”要素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构成,但你可以关注和研究其人才测评方法和思路的可行性,从这些意义上讲,本书都值得一读。该书由文魁教授和谭永生博士合著,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201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发现:2010年各省份核心家庭构成较2000年降低,但仍为最大比例的家庭类型。城市中,不同省份位居第二位的家庭类别既有直系家庭,也有单人户。北方省份核心家庭构成高于南方,南方省份直系家庭和单人户构成高于北方省份。而农村中的情况则表现为北方省份核心家庭比例高于南方,直系家庭高比例省份集中于中西部,单人户南方省份多高于北方。从更进一步细分的家庭结构
期刊
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素质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样本,文章考察了安徽省地区劳动力素质状况,并运用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系统测算了安徽省2000~2010年的地区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与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升相反,安徽省大多数地级市TFP近年来呈现负增长,劳动力素质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未能显
期刊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组织匹配、组织关系网络、组织损失、社区关系网络、社区生活环境、社区损失。二阶因素分析表明工作嵌入由组织嵌入和社区嵌入两个层面构成。经过检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进一步研究表明,组织嵌入和社区嵌入均对回乡工作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区嵌入在组织嵌入和回乡工作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组织嵌入;社区嵌入;
期刊
摘要:本文按照政策科学的分析框架,基于湖北农村的调查,对普惠型公共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了两项政策在农村实施的差别与影响。研究发现:普惠型公共政策在实践中使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利益导向功能趋于弱化,导向作用逐渐减少;并提出应从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确立计划生育国策为上位政策的原则,建立健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决策协调机制等方面来加强两项政策的协调与衔接。  
期刊
摘要:“城镇化”语境应是中国版的Urbanization,是本土化的“城市化”概念。但不宜将“城”与“镇”混为一谈。本文试图依据人口普查设置的“市人口”和“镇人口”指标划分,解析中国“市”“镇”人口规模变化及其消长关系;比较“市”“镇”人口聚居密度及集聚能效:观测“市”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及其年龄构成差异。据以阐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来自“市”“镇”两个层面的人口学效应。  关键词:“城”“镇
期刊
摘要:文章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利用西安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两代农民工的通婚距离和影响两代农民工通婚距离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通婚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通婚距离更远。影响第一代农民工通婚距离的因素有教育程度和结识途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通婚距离的因素为性别、外出时间和结识途径。  关键词:农民工;代际差异;通婚距离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2010年在全国5个城市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四个层面对不同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明晰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地区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在个体层面上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与不同地区的区位特点及其流动人口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而在家庭、社区和社会三个层面上,某些影响因素未见地区差异,某些影响因素却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相
期刊
摘 要: (中)摘要 城市集聚经济显著影响劳动力工资水平。文章综合利用城市宏观数据和劳动力微观个体数据,通过控制微观个体效应和运用工具变量法等手段,实现了中国城市集聚经济的有效估计。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就业密度更高的城市有能力支付给劳动力更高的工资,从而揭示了生产要素纷纷流向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科学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足够重视中国城市经济
期刊
摘要:(中)摘要 基于两种人力资本差异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探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现象,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影响,而转移劳动力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正向作用。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附着在转移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量流出较多。中、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外溢及农村人力资本的弱化是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对外
期刊
摘要:(中)摘要 利用CHARLS 2008-2012年浙江、甘肃两省的调查数据,通过构造HeckmanHLM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概率及规模的影响,并分样本进行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社会保障与经济支持之间存在“挤出”效应。分样本逐步回归发现,与浙江老年人相比,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性收入对甘肃老年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挤出效应”更明显;社会保障对城市老年人、非独居老年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