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课程改革引领我们走进了教育的“春天”,一切都是充满朝气,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特点,改造我们的教学方式。任何只强调一方的教学改革都很难取得真正成功。
一、精彩精当、科学高效讲授,让讲解法勃发生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盛行之时,讲解法已显得“门庭冷落车马稀”,以至于课堂上“问题满天飞”“讨论学习闹哄哄”“探究学习过过场”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新课程新学习方法的本质进行科学认识的同时,有必要对讲解法进行重新审视和科学评价。讲解作为一种第一性的、有效性的、基础性的教学手段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关键是我们应该找到讲解法的立足处,并不断优化教师的讲解意识和讲解技巧。教师的讲解应落在背景不明处、概念不清处、铺垫不足处、历史骨肉处、情感奔涌处、知识建构处。教师的讲解应讲得精彩精当,讲得投入动情,讲得条分缕析,讲得明白科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往往会造成历史宏观背景的不充分及历史知识结构链的断裂。合理、适度的讲解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建立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知识的联系,实现思维跳跃发散的必要知识铺垫和准备。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三文化史中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发展的内容,如果没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是很难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单元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复现历史情景,感受真实历史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历史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叙述去感知,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我們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重现”生动、丰富的历史场景呢?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历史影视、历史图片、历史遗存的结合,为复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真实、感悟历史变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必修一抗日战争时,笔者就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在抛出“继甲午中日战争之后,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后,不失时机地打出1931~1937年日军侵略逐步加深的地图并配以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时,结合相关问题和要求出示了一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原始图片资料,并用音乐进行渲染,要求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在观看期间,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看完后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超乎想象。
三、借助史料,进行模拟历史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历史课堂在一般情况下,师生不可能像历史学家一样去跟踪历史研究的前沿,进行真实性的历史研究。但历史课堂却可以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让学生学会在已有的历史结论和认识面前,像历史学家一样,多方面搜集和认真甄别史料,运用历史原则和史观,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获得一种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史识,形成一套借助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在这方面,历史课堂的模拟研究,其过程性和方法性价值远远大于结果性价值,由前者获得的体验对学生整个人生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四、恰当重组教材,优化呈现,实现教学功能的最大化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编写者对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现行人教版教材以模块线索方式呈现,有些内容显得单薄孤立,有些内容虽有角度的不同却多次重复,有些教学内容主题不够突出。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把几课时合为一课时,或把一课时分成几课时进行教学,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提炼,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来突出主旨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选修四第四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发现这一节课和必修三第六单元孙中山三民主义在内容上相互重复的很多,而且,如果把它们分开来教学,对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内容反倒增加了不少难度,于是笔者就将这两节课的内容合二为一进行讲述,这样不但省却了时间,而且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节内容,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要具备历史学科包容、开放、发展的大气和智慧。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继承传统讲解的精华,要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历史真实情景不足的弥补,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符合学情和教情的基础上让师生成为教学资源的调整者、利用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现代、学科三维是一体,只有真正做到三者的无间融通,历史教学才会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参考文献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2001(8).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精彩精当、科学高效讲授,让讲解法勃发生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盛行之时,讲解法已显得“门庭冷落车马稀”,以至于课堂上“问题满天飞”“讨论学习闹哄哄”“探究学习过过场”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新课程新学习方法的本质进行科学认识的同时,有必要对讲解法进行重新审视和科学评价。讲解作为一种第一性的、有效性的、基础性的教学手段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关键是我们应该找到讲解法的立足处,并不断优化教师的讲解意识和讲解技巧。教师的讲解应落在背景不明处、概念不清处、铺垫不足处、历史骨肉处、情感奔涌处、知识建构处。教师的讲解应讲得精彩精当,讲得投入动情,讲得条分缕析,讲得明白科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往往会造成历史宏观背景的不充分及历史知识结构链的断裂。合理、适度的讲解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建立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知识的联系,实现思维跳跃发散的必要知识铺垫和准备。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三文化史中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发展的内容,如果没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是很难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单元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复现历史情景,感受真实历史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历史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叙述去感知,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我們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重现”生动、丰富的历史场景呢?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历史影视、历史图片、历史遗存的结合,为复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真实、感悟历史变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必修一抗日战争时,笔者就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在抛出“继甲午中日战争之后,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后,不失时机地打出1931~1937年日军侵略逐步加深的地图并配以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时,结合相关问题和要求出示了一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原始图片资料,并用音乐进行渲染,要求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在观看期间,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看完后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超乎想象。
三、借助史料,进行模拟历史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历史课堂在一般情况下,师生不可能像历史学家一样去跟踪历史研究的前沿,进行真实性的历史研究。但历史课堂却可以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让学生学会在已有的历史结论和认识面前,像历史学家一样,多方面搜集和认真甄别史料,运用历史原则和史观,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获得一种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史识,形成一套借助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在这方面,历史课堂的模拟研究,其过程性和方法性价值远远大于结果性价值,由前者获得的体验对学生整个人生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四、恰当重组教材,优化呈现,实现教学功能的最大化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编写者对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现行人教版教材以模块线索方式呈现,有些内容显得单薄孤立,有些内容虽有角度的不同却多次重复,有些教学内容主题不够突出。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把几课时合为一课时,或把一课时分成几课时进行教学,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提炼,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来突出主旨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选修四第四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发现这一节课和必修三第六单元孙中山三民主义在内容上相互重复的很多,而且,如果把它们分开来教学,对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内容反倒增加了不少难度,于是笔者就将这两节课的内容合二为一进行讲述,这样不但省却了时间,而且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节内容,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要具备历史学科包容、开放、发展的大气和智慧。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继承传统讲解的精华,要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历史真实情景不足的弥补,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符合学情和教情的基础上让师生成为教学资源的调整者、利用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现代、学科三维是一体,只有真正做到三者的无间融通,历史教学才会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参考文献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2001(8).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