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如何实现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在学习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难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因此,如何将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故此,本文将围绕中小学数学銜接问题探究相应的教学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应用探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都归于素质教育阶段,有着相同的知识板块结构,但是被分为两个不同学习时期,小学数学学习能够为初中学习奠定良好开端,而初中数学学习也是小学阶段的延伸与扩展,两个阶段教育存在明显差异性,且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特别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初中与小学的数学教学划分愈发明显,都有独立性特点。为此,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该注重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化学习,从而消除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排斥心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注重学生心理的衔接
当初中新生走进学校后,面对新的面孔,会产生浓厚的新奇感受,会使学生在心理层面产生新追求、新目标、新动力、新情感。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新生过渡阶段,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互动,通过动之以情、以情育情的教育方式[1],满足初中新生的情感需求,强化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互动效果,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学生进入到初中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会产生变化,身体发育处于第二高峰时期,心理发育发展至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快。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的衔接问题化学习方式应用,与学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课堂,教师用情感感染学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消除学生心理的障碍,才能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正数和负数”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于新的学习环境还并不适应,教师注重学生心理的衔接问题化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在-1、+1.3、0、-0.6、+12中,哪些数字是正数?哪些数字是负数?”“如果将向东走表示为正,那么走-40米代表什么含义?如若向南走表示为正,那么走-6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调动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教师用自身热心、耐心与爱心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与他们一样,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能够实现学生心理的衔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当中,加深学生对正负数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中小学在数学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显著的脱节现象,初中教师往往对于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规律缺少重视,而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步入初中数学课堂,因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教学方法并不相同,导致学生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小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发挥着优势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习惯应用有趣的事物吸引学生,课堂教学趣味性十足。而初中数学教师更加侧重于“有意识注意”,为了帮助学生从“无意识注意”过渡到“有意识无疑”,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促进作用,运用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强化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定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数学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由于初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概念、定理,如负数概念、有理数概念、绝对值概念等,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吃力,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加强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衔接,通过教学方法衔接问题化学习,使学生在体验、感受、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理解能力,实现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衔接
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期有着规范的学习习惯,保持端正的坐姿,书写整洁,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这些都是小学教师辛勤教导成功的体现[3],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继续引导,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初中数学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创新性,这些往往是初中数学教师所欠缺的部分,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注重学习习惯的衔接问题化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然而,小学学习科目比较少,学习难度比较低,学生往往只有努力学习,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初中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难度也逐渐加深,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预习作业,如(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等式有哪些性质;(3)一元二次方程如何求解等,让学生在预习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展开深层次思考,并熟读教材课本与其相关的内容,查阅有关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预习困惑,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掌控教材课本内容,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与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做好心理衔接、教学方法衔接、学习习惯衔接,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不适感,让学生尽早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当中,加深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元波,王萍.对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一点思考[J].学周刊,2019,401 (17):58.
[2]范素琴.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效途径的分析[J].科普童话,2020,000 (007):P.66-66.
[3]王伟春.亟待关注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2020,000(006):P.90-91.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应用探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都归于素质教育阶段,有着相同的知识板块结构,但是被分为两个不同学习时期,小学数学学习能够为初中学习奠定良好开端,而初中数学学习也是小学阶段的延伸与扩展,两个阶段教育存在明显差异性,且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特别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初中与小学的数学教学划分愈发明显,都有独立性特点。为此,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该注重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化学习,从而消除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排斥心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注重学生心理的衔接
当初中新生走进学校后,面对新的面孔,会产生浓厚的新奇感受,会使学生在心理层面产生新追求、新目标、新动力、新情感。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新生过渡阶段,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互动,通过动之以情、以情育情的教育方式[1],满足初中新生的情感需求,强化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互动效果,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学生进入到初中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会产生变化,身体发育处于第二高峰时期,心理发育发展至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快。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的衔接问题化学习方式应用,与学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课堂,教师用情感感染学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消除学生心理的障碍,才能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正数和负数”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于新的学习环境还并不适应,教师注重学生心理的衔接问题化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在-1、+1.3、0、-0.6、+12中,哪些数字是正数?哪些数字是负数?”“如果将向东走表示为正,那么走-40米代表什么含义?如若向南走表示为正,那么走-6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调动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教师用自身热心、耐心与爱心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与他们一样,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能够实现学生心理的衔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当中,加深学生对正负数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中小学在数学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显著的脱节现象,初中教师往往对于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规律缺少重视,而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步入初中数学课堂,因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教学方法并不相同,导致学生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小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发挥着优势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习惯应用有趣的事物吸引学生,课堂教学趣味性十足。而初中数学教师更加侧重于“有意识注意”,为了帮助学生从“无意识注意”过渡到“有意识无疑”,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促进作用,运用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强化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定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数学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由于初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概念、定理,如负数概念、有理数概念、绝对值概念等,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吃力,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加强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衔接,通过教学方法衔接问题化学习,使学生在体验、感受、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理解能力,实现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衔接
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期有着规范的学习习惯,保持端正的坐姿,书写整洁,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这些都是小学教师辛勤教导成功的体现[3],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继续引导,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初中数学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创新性,这些往往是初中数学教师所欠缺的部分,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注重学习习惯的衔接问题化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然而,小学学习科目比较少,学习难度比较低,学生往往只有努力学习,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初中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难度也逐渐加深,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预习作业,如(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等式有哪些性质;(3)一元二次方程如何求解等,让学生在预习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展开深层次思考,并熟读教材课本与其相关的内容,查阅有关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预习困惑,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掌控教材课本内容,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与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做好心理衔接、教学方法衔接、学习习惯衔接,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不适感,让学生尽早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当中,加深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元波,王萍.对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一点思考[J].学周刊,2019,401 (17):58.
[2]范素琴.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效途径的分析[J].科普童话,2020,000 (007):P.66-66.
[3]王伟春.亟待关注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2020,000(006):P.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