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写作及研究的困局与新变”笔谈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对于今天的文学界而言,关于青春文学和“80后”的说法,似乎已不再成其为问题。“80后”作家的文学成就日益被认可,其总体性的趋同现象也日趋分化,“青春文学”也越来越不足以涵盖其群体特征。但随着这一变化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的问题的出现。首先,是“80后”这一范畴的局限性的凸显,其内涵和外延都存在某种扩张现象。“80后”内部不仅分化出“新概念”一族和通过传统期刊成长起来的一族,还有所谓的“新80后”的出现。这样一个称谓,其合法性或者说有效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一个范畴日益显示其阐释力不足的情况时,是否需要引起一个“更”新的范畴?如若不必,又该如何拓展并对其进行“更新”?其次,随着“80后”文学越来越表现出“脱青春化”(或“后青春文学”)的倾向,有关“80后”文学的议题,也开始显示出其深度或普遍性来。对于此时的“80后”文学而言,其问题也转变为如何从“80后文学”向文学的普遍性这一命题的过渡,越来越多的理论问题逐渐被提出。再次,随着“80后”文学的崛起,针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问题也随之浮现。对于这样一个文学种类,是继续在传统的精英文学/通俗文学、严肃文学/类型文学的两分法下展开研究,还是另辟蹊径,专门构筑一套针对“青春文学”的方法或范畴?此外,这里还有所谓的“同代批评”和“隔代批评”的区别。等等。对于以上问题,下面这一组笔谈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虽观点不一,但对于充分认识“80后”文学不啻为一个很好的参照。是为记。
  主持人:张颐武
其他文献
再次接到《山花》副主编谢挺老师的电话,说是《吉卜斯》将与《关系》的稿子一起,以小辑的形式刊发,要求写一个创作谈,心中又惊又喜:《山花》作为国内第一流的文学刊物,竟可以这样厚爱我,让我获得这莫大的荣耀!  然而,这个创作谈却迟迟难以下笔。毕竟从文的时间长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时间也长了,就不得不冠上“说来话长”这几个字。  说来话长,如果从发表所谓的处女作算起,已经走过了23年:如果从我开始到圈内
期刊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济慈、雪莱、拜伦的相继去逝,英国诗坛开始走向沉寂,自莎士比亚以来最为繁荣的诗歌时代中断了。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小说几乎占据了英国文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诗人中找到一位优秀的抒情女诗人——勃朗宁夫人。她不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留给我们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还以“十四行诗”这一传统诗体写下了一组感人肺腑的爱情诗篇,历来被人们作为珍品收藏。勃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组诗共有四十
期刊
飞廉兄,你到底在写些什么?“绿林记”系列差不多有十年的时候,我也停下来反省自己。四十岁是一个奇怪的年龄,有的人归隐山林,有的人避世网络,有的人混迹市井,有的人却重新踏上长征路。由《飞廉的村庄》《草木一村》到计划中的“风土记”与“云梦小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速写到深描,由田园牧歌的乡土写作到“重新进入”的生态写作,路径清晰,我决心已定。可是在林中的另外一条小路“绿林记”上,我费时费力,写下《洞
期刊
王西平:刘春你好,据说你曾经在广西师大当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那大概是什么时候?  刘春:我在广西师大印刷厂工作是1994年7月到1995年5月,但不是当工人,是中专毕业分配去的,算是干部(笑)。当时找工作比较容易,不像现在,连研究生都难找工作。1995年5月下旬,就调到新闻单位工作了。  王西平:那么当时在工厂是怎么上班的?请描述一下你的一天是怎么开始,又是怎么结束的?  刘春:在印刷厂几乎没有什
期刊
艺术圈的朋友都称启基叫“幺哥”。陈启基这个名字似乎已被人们遗忘,可我自七十年代起就称“启基”,直到现在,时间长了,越老越亲切。“幺哥”大慨是八十年代后才有人这样叫他的吧?  我就读中央美院时,有一次回贵阳,我们在郊外画画,看到启基画的画还不错,我就问启基:“你怎么不去报考美院呢? ”他回答:“超龄了。”是啊,那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时代决定了他不能是科班,命运决定了他只能生长在野地。启基命运坎坷,从
期刊
一  阿朱和目芬相识快一年了。一直说要见面,一直未见。  7月,骄阳似火,目芬接到消息,阿朱要来汪村。阿朱说:“思念得紧,亲爱的,我是逃出来的,专为会你!”目芬喜得心儿跳,却回复:“专为‘绘画’吧?我丑,说好了不见的呀,谁叫你擅自违约呀!555。”继而又道:“哄人的,骗人的,谁信你呀?”  直到阿朱称他住进汪村了。住在一个农家乐客栈,说吃住都便宜,目芬还是不信。  “临湖民居,客栈不大,干净漂亮…
期刊
Ⅰ.瞬间的真实性  尽管印象派的大师们想以自然光、条件色和户外作画的方式来显现对象“瞬间的真实性”,但对绘画而言,这是不可能的。绘画所凝固的瞬间,是为理解所组织的场景,而理解所依赖的知识塑构和艺术规范决定了绘画的所谓真实。所以对绘画而言,真实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文化的真实性。摄影显然和绘画不同,当快门以百分之一秒或千分之一秒抓住对象时,其影像正是瞬间的真实。但应该指出,它只能是局部的。局
期刊
凤凰山麓的乌鸦是打不退了。每到傍晚,它们成片地覆在皇宫各殿的顶上。宫人们都被这“哇哇”的惨叫声吵得不厌其烦,私下里都说这是不祥的预兆,“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又说“日载于乌”,现在乌鸦都不守规矩。难怪……  为这些流言差点儿砍了好几个脑袋,却不知道告发的臣子们究竟在敏感些什么。赵构厌倦了,他卧在榻上对着那西沉的暮色打盹。乌鸦的叫声,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这些声音在他的梦中早已经交织在了一起,千头万
期刊
忽然生起的那个念头,是在朦胧的梦中。五未看见自己的背影,朝着一个方向移动。那是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没有太阳,一片空茫茫的黄色里,他蹒跚举步。  他清醒过来,认真回顾刚才的梦境,他发现,自己要去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大的城,在一个特定的日子,是初秋。这让他有点儿惊奇,也觉得不安,都一把年纪了,又是一个人,连路都不清楚怎么走,别说还没钱。  五未起身穿衣穿鞋,然后走到外面,向东,三棵老榆树旁,他登上了堤坝。堤
期刊
我老家的布依人。一向把山外的集镇称为“大地方”。  小时候,我对外面的“大地方”就特别好奇向往。但是,在上中学以前,我能够走到的“大地方”,只有一个永宁镇:至于比永宁镇大得多的关岭县城,却一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只飘浮在老人们的言谈和传说之中,并在我眼前生成奇妙幻景,伴随着我的童年。  大人们说,从法那寨去县城,走小路50多华里,走大路过永宁镇有60多华里:其实也就是大半天的路程,而我那时还没有里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