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被广泛地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数学教学既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从中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一、给学生创造生成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中他新的想法,有了有价值的生成是很不容易的,当学生有这样的火花时,如果教师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而不是给他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圆柱的体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圆柱的体积和底有关”,“圆柱的体积与高有关”,“圆柱的体积与半径有关”,“圆柱的体积与横的还是竖的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圆柱的体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给学生留有生成的时间
学生对知识的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要因为和自己课前的预算有分歧时,怕浪费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小组不透明的盒子中都有10个球,分为红白两色,但红球、白球的个数不同,每小组任意摸一次,看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是摸到红球,只有第五组同学说,我们摸到了白球。这时,教师说,你们每组盒子里都是红球7个,白球3个,共10个,在红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此时,第五组一位学生大叫:我还想试一试,看是一种什么情况。教师听后,说: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就让你再摸几次。结果,这位同学摸了10次,摸到红球8次,白球2次,并要求这位同学说体会,说想法:在红球多白球少时,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如果摸到的白球比红球多,是一种比较偶然的现象。接着,教师再次拓展,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偶然现象”。
三、让学生有生成的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这位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饶、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饶、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饶、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教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随机“变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
四、给学生必要的引导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也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生成的有效资源。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凤凰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一、给学生创造生成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中他新的想法,有了有价值的生成是很不容易的,当学生有这样的火花时,如果教师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而不是给他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圆柱的体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圆柱的体积和底有关”,“圆柱的体积与高有关”,“圆柱的体积与半径有关”,“圆柱的体积与横的还是竖的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圆柱的体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给学生留有生成的时间
学生对知识的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要因为和自己课前的预算有分歧时,怕浪费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小组不透明的盒子中都有10个球,分为红白两色,但红球、白球的个数不同,每小组任意摸一次,看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是摸到红球,只有第五组同学说,我们摸到了白球。这时,教师说,你们每组盒子里都是红球7个,白球3个,共10个,在红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此时,第五组一位学生大叫:我还想试一试,看是一种什么情况。教师听后,说: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就让你再摸几次。结果,这位同学摸了10次,摸到红球8次,白球2次,并要求这位同学说体会,说想法:在红球多白球少时,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如果摸到的白球比红球多,是一种比较偶然的现象。接着,教师再次拓展,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偶然现象”。
三、让学生有生成的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这位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饶、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饶、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饶、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教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随机“变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
四、给学生必要的引导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也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生成的有效资源。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凤凰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