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用温暖图片展现真实生活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家简介】
  吴芳 合肥晚报首席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多次被《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时代》等报刊选用。作品曾经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推荐奖和铜奖,新闻摄影作品曾获“金镜头”金奖和年度图片专题奖,七次获国际新闻摄影“华赛”奖项。2011年被腾讯网评为全国杰出人文关怀摄影师,2012年度荣获“金镜头”年度杰出摄影记者,201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摄影记者,2016年度荣获中国“今镜头”十佳摄影师。
  从事摄影记者工作14年间,吴芳在党报和都市报工作过,几乎经历了都市报起步、鼎盛、衰落的每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不变的是他对纪实摄影的热爱和坚守。纪实摄影之于他,是一种令他近乎着魔的情感。他经常带着一部相机,像猫一样静静观察自己的周围,以一双明确的、充满感情的眼睛来看这世界,专注而又放松。在他看来,把自己想拍的东西记录下来,通过照片来反映出他对某种现状或当下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的思考就行。
  吴芳感叹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谁都向往参加重大事件的报道,随着媒体生态的改变,这几年他参加过的重大报道并不多,更多的是把镜头面对现实,面向身边的小人物。
  身边的小人物是个弱话题,因为被讨论得太多,但同时又是个强话题,比如他最近几年拍摄的《面具男孩杨伟豪》《毁容少女周岩》《城中村里的白血病患儿》和《水泡娃娃》等全部是身边的人和事情。在这之中,吴芳平静地展示着他看到的现场场景,然后引导读者联想画面之后的故事。他的作品简约,画面干净,但情感的、人文的、见证的力量,一点不亚于视觉冲击强烈的东西。
  回顾2016年的作品,吴芳感慨没能很好地整理图片,匆忙中,他分享了作品《暮光》: 2016年4月18日,夜幕降临,安徽合肥十里店路附近的废品回收站里,几个来自阜阳农村的孩子在用父母的手机看动画片。这些孩子随父母迁徙到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部分,但却难以融入城市。他说,“合肥地处中部,是一座幸福城市,我作为一个外来人,希望和这些孩子一起尽快融入这座城市,分享幸福。”
  没有时间整理图片,是因为他一直处于忙碌中。2016年是自媒体年,吴芳和很多摄影记者一样,忙着转型。
  “一些记者在喊纸媒不行了,与其去喊,不如自己动手去做,走在前面总比走到后面要好一点,公众号这块我们已经错过了2014年的红利期,现在如果我们再不去做,又要错过。”于是,吴芳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乙图”。
  “突然间,很多好的新闻图片没有版面可以刊发了,好多新闻专题我都拍摄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突然间放弃了,太可惜了,也是对新闻当事人不负责任。于是,我就把它们放进公众号里。”公众号从开始的个位数阅读,到单篇破百万、千万的阅读量,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他的作品。
  2016年11月,吴芳采访了一位化妆成圣诞老人为患白血病儿子募捐的母亲,短短十个小时,热情的网友为孩子捐赠了72万元,多家主流媒体微博均对此事件做了转载,这让吴芳欣慰的同时,也让他看到新媒体的趋势和能量。短短一年时间,吴芳利用自己的自媒体,为求助者募集的善款超过500万。现在,他的“乙图”自媒体号,总阅读量超过7个亿。
  不过,说到新媒体,吴芳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担忧和见解。“新媒体比较看重的就是流量,也就是位置很重要,很好的稿子,沉在后面,没有人看得到。所以,内容要好,稿子要好,但是位置也很重要。”吴芳的言谈之中,无不透露着对新兴媒体时代的担忧,也反映出他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独特的观感触角。
  吴芳说,生命中最幸运的是选择了摄影伴随自己度过一生,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纪实摄影师,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很快樂。
其他文献
2017青島·市南国际管乐艺术节于7月19日至23日在青岛成功举办,为市民奉献了一场管乐艺术的饕餮盛宴。  据悉,五天的时间里,1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双簧管大师,国内近百位双簧管专家,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双簧管演奏家、爱好者,国内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的院长与中国音协管乐学会领导及管乐教育家、指挥家、演奏家齐聚市南。15场大师音乐会,25场专家讲座、全国音乐学院院长管乐艺术高峰论坛的举办,吸引
期刊
在往日的印象中,对香港仅有的记忆,还停留在电影中。第一次去香港,是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作为一名大陆的记者,邀请金庸大师题字,采访金利来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人造革大王”田家炳,当港片里的生活真实呈现在眼前,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之后,因为工作、生活关系,我先后又去过几次香港,感觉香港和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时代广场对面的“楼上”,来自广州的陈皮、新疆的葡萄干、宁国的核桃一应俱全,我家门口的小店
期刊
文明建设硕果香,乡村变美看东营。2011年以来,“乡村文明行动”的号角响彻齐鲁大地,东营市热情响应、全民动员,积极投身于再塑乡村文明秀美的宏伟征程。6年来,东营市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列入重点惠民实事。现如今,东营市农村处处呈现出新生活、新气象,生活环境改善、文明程度提升、物质精神双满足。东营市乡村文明建设不仅从外部环境到生活习俗不断发生转变,更构筑起农村文明建设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期刊
7月14日,第三届“梅沙教育杯”全国帆船青少年俱乐部联赛青岛站暨市南区“区长杯”帆船邀请赛在浮山湾奥帆基地盛大启幕,来自北京、深圳、厦门、大连、南京、福州、上海、苏州、三亚、荣城、南通、青岛的12个城市的16家俱乐部的140名青少年运动员一展风采。这是继在青岛奥帆基地举办的2016年第二届“梅沙教育杯”全国帆船青少年俱乐部联赛青岛站比赛之后,再次在青岛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  本次“梅沙教育
期刊
“老柴”,谁人也?  “老柴”,即是为中国乐迷所亲切称呼的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老柴”,是彪炳世界乐坛的大师级人物,是全世界几代人心中伟大的偶像,音乐艺术之“魔术大师”。  “老柴”,其实不老,他自1840年诞生于俄罗斯卡马河畔的矿山小镇,到1893年突患急性霍乱,病亡于圣彼得堡,满打满算在人世间也不过53个春秋。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但“老柴”终其一生坚守于俄罗斯这片丰腴的文化沃
期刊
中国历史上“士、农、工、商”社会阶层的划分有着清晰的边界,科举考试保证了各阶层向“士大夫”阶层的流动,但各阶层之间的流动还是非常有限。尤其是地位卑下的工匠阶层——中国古代的工匠被分为官匠和民匠。官匠为官府服役,自元代起,设匠籍﹐入籍匠户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明代科举考试时,家庭成分有官籍、民籍
期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粗犷的黄河,交织着时光与情感,不倦奔流。大河东去,黄河钟情于沿途,更慷慨于入海口,她把从中上游裹挟来的泥沙及种子,均匀分布于河海间。千百年来,大河与渤海在这里交汇碰撞,沉沙造陆;黄与蓝绘制的曲线,蜿蜒灵动,变幻多姿。  湿地之城  四时花草香笔墨,一色水天沁心脾。一个城市有了流动的水,就会有灵动的气韵和丰盈的精神。  生态环境的改
期刊
七井村位于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西南部,是个省级文明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七井村采取有效措施,破除陈规陋习,取得了突出成效。说起村里的做法,村委会主任裴洪章如数家珍:“七井村在2015年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开始规范红事办理流程和白事办理流程,并组织全体党员首先签订承诺书。”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循序渐进,并别出心裁地为办理婚事的新人颁发“奖状”,奖状内容包括“三个不提倡——不提倡借婚姻索要彩礼、不提倡
期刊
泰山脚下、黄河之畔,矗立着一座具有140多年历史的现代化大型军工企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山东北方现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这里曾是清代山东机器局旧址所在地。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政府批准在山东济南创设山东机器局。这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以蒸汽动力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军工机构,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山东近代国防军工的发端”。  6月21日,《山东画报》编辑、记者来到了这个百年军工老厂,探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军事遏制与核讹诈威胁。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发展新中国核工业这一神圣的民族伟业中来。  山东威海荣成籍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