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即抛开旧的,创立新的。世事变迁,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而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正是这“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国民的创造力必须得到培养。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教育的普及依靠教师。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责无旁贷。作为语文教师,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居里夫人不受外界影响,致力于科学研究,发现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范仲淹不受“前人述备”之限,从崭新的角度写尽岳阳楼之大观,并借题发挥,阐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辟论断;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的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令人钦佩。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小小发明,是培养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课前,老师交待同学们准备矿泉水瓶、剪刀、打火机等物,以备上课时用。学生对此惊讶异常,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怎么把作文课当成手工课上了?上课了,教师请一个学生拿着他的瓶子走上讲台,问他那瓶子在生活中除了装水还可用来做什么。他愣了一下,说“装油”。下面学生哄堂大笑,笑声过后,教师评说他敢于大胆创新,很不错。并进一步借题发挥,问其他同学。这回可热闹了,有的说可做一个篮子,有的说可做一朵菊花,有的说可做一个娃娃……“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同学们当场动手,一件件工艺品当场完成。教师请他们将制作过程介绍给其他同学,而后将其写下来,一篇篇手工制作的说明文应运而生。这不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吗?
二、活用教法,启发学生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探索和获得成功的需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本身缺乏创造性,对课文缺乏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只能照搬《教参》,人云亦云,那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教师不仅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教学妙处及其成功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假设的风险的话,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呢?”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运用一些独创的、新颖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位教师在上《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拿了一个水槽、一个鸡蛋、一包盐……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了,老师把鸡蛋放入水槽的清水中,鸡蛋沉入水底。然后不声不响地往水槽加盐,并搅拌至溶解,鸡蛋便慢慢地浮上来了。这回老师发问了,“鸡蛋怎么就浮上来了?”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启发学生研读课文,不但新颖,而且形象。学生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还从老师这一富有新意的教法中得到领悟,萌发了创新欲望。
三、求异质疑,引导学生创新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教师应“相机诱导”,引导学生创新。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学生问:文中到底谁不对?此问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分析得恰如其分,也确非易事。于是,教师就此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父母不对——重财轻义;有的说“我”不对——自作主张;有的说奶奶不对——软弱,不敢主持正义;有的说万芳不对——不该受人如此贵重的礼物……真可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些观点似乎都有道理,教师应分清主次,多角度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全盘考虑,把握文章中心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四、提倡合作,提供创新氛围
合作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能够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便于学习者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产生碰撞并生成思想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得到培养。
本人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让小组讨论“驴的悲剧是否能够避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小组发言:“驴的本领不如老虎,早晚有一天会被老虎吃掉”,有的小组发言:“驴识相的话,应该在老虎对它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法子逃跑。”有的小组还编个关于猎人救驴的传奇故事……种种想法,或许都不尽完美,但培养了他们的质疑意识,开启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开展创新教育对我们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开端。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定会成为我们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向!
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教育的普及依靠教师。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责无旁贷。作为语文教师,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居里夫人不受外界影响,致力于科学研究,发现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范仲淹不受“前人述备”之限,从崭新的角度写尽岳阳楼之大观,并借题发挥,阐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辟论断;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的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令人钦佩。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小小发明,是培养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课前,老师交待同学们准备矿泉水瓶、剪刀、打火机等物,以备上课时用。学生对此惊讶异常,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怎么把作文课当成手工课上了?上课了,教师请一个学生拿着他的瓶子走上讲台,问他那瓶子在生活中除了装水还可用来做什么。他愣了一下,说“装油”。下面学生哄堂大笑,笑声过后,教师评说他敢于大胆创新,很不错。并进一步借题发挥,问其他同学。这回可热闹了,有的说可做一个篮子,有的说可做一朵菊花,有的说可做一个娃娃……“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同学们当场动手,一件件工艺品当场完成。教师请他们将制作过程介绍给其他同学,而后将其写下来,一篇篇手工制作的说明文应运而生。这不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吗?
二、活用教法,启发学生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探索和获得成功的需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本身缺乏创造性,对课文缺乏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只能照搬《教参》,人云亦云,那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教师不仅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教学妙处及其成功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假设的风险的话,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呢?”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运用一些独创的、新颖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位教师在上《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拿了一个水槽、一个鸡蛋、一包盐……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了,老师把鸡蛋放入水槽的清水中,鸡蛋沉入水底。然后不声不响地往水槽加盐,并搅拌至溶解,鸡蛋便慢慢地浮上来了。这回老师发问了,“鸡蛋怎么就浮上来了?”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启发学生研读课文,不但新颖,而且形象。学生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还从老师这一富有新意的教法中得到领悟,萌发了创新欲望。
三、求异质疑,引导学生创新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教师应“相机诱导”,引导学生创新。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学生问:文中到底谁不对?此问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分析得恰如其分,也确非易事。于是,教师就此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父母不对——重财轻义;有的说“我”不对——自作主张;有的说奶奶不对——软弱,不敢主持正义;有的说万芳不对——不该受人如此贵重的礼物……真可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些观点似乎都有道理,教师应分清主次,多角度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全盘考虑,把握文章中心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四、提倡合作,提供创新氛围
合作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能够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便于学习者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产生碰撞并生成思想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得到培养。
本人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让小组讨论“驴的悲剧是否能够避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小组发言:“驴的本领不如老虎,早晚有一天会被老虎吃掉”,有的小组发言:“驴识相的话,应该在老虎对它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法子逃跑。”有的小组还编个关于猎人救驴的传奇故事……种种想法,或许都不尽完美,但培养了他们的质疑意识,开启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开展创新教育对我们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开端。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定会成为我们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