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性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10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是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此,在学前美术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开展创新教学手段。本文从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三方面对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性
  儿童具有天真无邪的天性,表现在作品中也是区别于成人画最可贵之处。然而,偏重技法的绘画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儿童发自内心的原生态绘画目的。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开展创新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建立一种更加符合当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型美术教育优化机制。为此,笔者初步尝试从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三方面将创造性培养与学前美术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即审美理念、审美观点的培养,积极乐观的美术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的情感以及对真善美的认知体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来引导学生多方位开展创造性意识的训练,通过分组讨论、实践、合作等形式确定创新目标,并以作品展示创新教育成果。
  在课堂中,教师也可随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意识的火花,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作品以饱满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作者沸腾的热情与活力;闪烁着炽热的黄色是如此的华美艳丽,甚至优雅细腻;富有动感的、旋转不停的笔触显得粗厚有力。学生在欣赏时,应被这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震颤,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此刻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更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学生的自由创作来展示他们对欣赏的不同观点和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主题、构图、用色以及情感流露,至上而下的灌输观察对于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从而让学生掌握观察技巧,更好的发散创作思维。同时,欣赏时应保持轻松愉悦的气氛,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的去进行美术创造,才能把灵感和想象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师还应该协助学生去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美,让学生的创新性意识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以此升华创造力。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紧紧围绕想象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继而把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的绘画想象充分反映在作品之中。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艺术,能够让学生通过想象,使其性格爱好、思维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想象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次机遇,通过美术教育,促使学生将自身丰富的内心情感以想象力的加工展示出来。
  在推动创造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方法训练提高其绘画想象空间,进而提高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儿童时代原有的童心和好奇心,已逐渐变得理性,试图改变这种绘画状态就需要学生不断开阔视野,关注自身思维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感受性。同样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摈弃局限于临摹的绘画行为。长期以往的临摹会固定学生的绘画模式,阻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是视觉艺术,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要重视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运用向日葵形象、色彩、构图、情感中任意一个方面进行拓展练习,比如提炼概括出向日葵的外形特征,并以此为蓝本,运用不同的色系和画面效果,创作出喜怒哀乐神态各异的向日葵,以此来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时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被允许的,这样学生才能用敏锐、独特的感受去引导创造,从而绘画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三、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学前美术教育的授课方式应当由被动的、一成不变的套路向主动的、与时俱进的方向转变,这才是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性能力的前提。
  (一)运用多种课堂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学生将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认知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并能赋予情感色彩,这也使得学前美术教育成为一门易于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学科。由于绘画创作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通过多种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学生对事物独一无二的思维能力。[1]具体而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拘一格的工具、材料以及多种形象表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新的审视。例如,将与画家、艺术有关的中外佳片引入课堂,用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叙述方式,使学生深刻了解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与表现内容。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美术馆、博物馆、各类艺术展览节代替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博大精深,成为欣赏的主体和中心,主动参与美术活动,进而更好地拓宽视野。
  (二)加强美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结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这种局面,笔者认为,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剖析经典作品来深刻把握创新力和想象力的概念,这也不失为一种新兴的美术创作教学手法。具体而言,教师应以新奇事物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游戏化情境融入教学之中。如创建写生实践基地或实践环境场所,也可以将教学基地从室内转到室外,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作能力。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绘画材料,[2]即运用各种制作技法完成创作作品,发现生活中各种为美创造的物质条件,并进行创新意识良性引导,使学生作品创新成分不断增强,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有意识、有规律地放任学生自由创作,完全释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同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实践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获得亲身参与的良好体验。
  四、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创造能力,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以及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剑鑫.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北方文学,2012(05):201
  [2]朱冬青.试论高校美术教育创新[J].济宁学院学报,2009(04):99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内外学界对《奥赛罗》的研究可谓炙手可热,视角多样,但是将创伤叙事作为切入点的并不多,笔者认为剧作中的创伤叙事艺术极具深意。莎士比亚将种族问题带来的创伤融入到戏剧中,通过对奥赛罗的创伤性人格及其悲剧的描写,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出该剧作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奥赛罗;创伤叙事;种族创伤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反映时代创伤的代表戏剧,其创作时间正值伊
学蒙语rn小时候,家住黑龙江内蒙古交界处一个小屯,屯里居住着汉蒙两个民族.我常和蒙族孩子一起玩.蒙族孩子跟我说话用汉语,他们相互间说话就用蒙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于是,萌生
摘要:学前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众说周知,学前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很多发达国家都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看待。这些国家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很多家长也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惜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提升孩子的潜质,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旨在分析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社会秩序  科学证明:处于学前
目的:评价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在急诊小儿手足口病中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选取我院急诊小儿手足口病患儿3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
患者男,18岁,因双下肢浮肿伴蛋白尿3d于2009年12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轻度浮肿,尿量略少,无咽痛、肉眼血尿,无皮疹、关节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等,
因为受欢迎的节目的成功,一些借鉴模仿的节目也会随之问世。这是当今电视业竞争激烈的表现之一。如何走出同质化的怪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电视节目始终应该努力的方向。
本文提出了广东粤方言地区的普通话教育的最大障碍在于语言环境,其影响在于普通话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以及第一语言粤语的负迁移,造成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
[编者按]rn这组诗放在我的面前的时候一共是1000行,共22首,我几乎喜欢它的每一首.无奈,为了刊物的篇幅和满足读者们日益精致的胃口,只好从其中精选了9首与大家分享.在我们这
本文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解构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他是否还活在人间》中主要人物的反英雄形象,旨在探析小说的深层蕴意和作者幽默叙事背后的真正意图。
《燕行录全集》是韩国出版的一部反映中国史料的资料集,其史料价值可与《李朝实录》相媲美,而从中国社会史资料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应胜于《李朝实录》。丰富的资料不仅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