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我们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 道德行为 素质教育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其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其又对道德的判断,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其对道德原则的掌握,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的制约。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有专家认为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期”。站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角度去看小学德育工作,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体验与收获。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组织了这样和那样的学生德育活动,其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我们的目标是“教会”学生,而很多活动恰恰忽略了学生本身,忽略了学生能够收获什么。
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以学生的“全人”为中心。我们的教育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各种指标,不管是智育工作还是德育工作,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这些指标为依据。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确实是符合这些指标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以这些“指标”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完整的,是不能拆分理解的。所以,我们组织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指标的“单一化”,避免单一目标的德育活动,比如一个“爱国”主题的活动,完全可以与“感恩”、“理想”等话题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人的差异性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更为多样化。忽视差异性的统一教育会严重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而忽视差异性也是许多德育活动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化,在同一主题下,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画画、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写作、爱好唱歌的学生可以唱歌,这样的德育活动无疑会很受学生欢迎。
保护学生发展的权力
人本主义相信,人有能力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样的环境能够使其道德得到更好的发展呢?首先,适合的环境应该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这是由小学生道德发展社会化到内心化的过程决定的;其次,适合的环境应该是鼓励为主,批评为辅,鼓励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于不好的行为也要批评,让其认识到错误之处;最后,适合的环境应该是温暖的,充满爱的,尤其要避免因为个别原因而全面否定学生。
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力。随着年龄的増长,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出现现“成人感”,更愿意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而不是听从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力,而不是把我们的价值观完全强加在学生身上。在德育工作中要以引导为主,避免填鸭式的灌输和长篇大论的说教,避免用自己的道德观念去硬性要求学生去完成他们所不能理解的道德行为。
鼓励学生体验中提升
小学生在人生發展的起点,其情感体验是十分脆弱的,安全和社交的需要非常强烈,特別别害怕孤独和被孤立,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安全,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快乐,避免出现少数“优秀”学生在活动中大放异彩,多数“一般”学生对比之下自惭形秽的情况。
德育工作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自我实现”的体验。小学生的自我实现有时候很简单,被玩伴的认可、被师长的重视,都会让小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实现”,让学生在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时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能够体验到快乐。这样,枯燥的道德准则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其道德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小学德育工作,我们可以对这项工作有一种新的认识,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全人”,不是分解的目标;德育工作的本质是要创造适合学生道德发展的环境;德育工作的核心方法是让学生能够在道德行为中体验自我实现,从而让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 道德行为 素质教育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其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其又对道德的判断,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其对道德原则的掌握,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的制约。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有专家认为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期”。站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角度去看小学德育工作,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体验与收获。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组织了这样和那样的学生德育活动,其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我们的目标是“教会”学生,而很多活动恰恰忽略了学生本身,忽略了学生能够收获什么。
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以学生的“全人”为中心。我们的教育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各种指标,不管是智育工作还是德育工作,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这些指标为依据。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确实是符合这些指标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以这些“指标”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完整的,是不能拆分理解的。所以,我们组织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指标的“单一化”,避免单一目标的德育活动,比如一个“爱国”主题的活动,完全可以与“感恩”、“理想”等话题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人的差异性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更为多样化。忽视差异性的统一教育会严重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而忽视差异性也是许多德育活动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化,在同一主题下,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画画、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写作、爱好唱歌的学生可以唱歌,这样的德育活动无疑会很受学生欢迎。
保护学生发展的权力
人本主义相信,人有能力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样的环境能够使其道德得到更好的发展呢?首先,适合的环境应该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这是由小学生道德发展社会化到内心化的过程决定的;其次,适合的环境应该是鼓励为主,批评为辅,鼓励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于不好的行为也要批评,让其认识到错误之处;最后,适合的环境应该是温暖的,充满爱的,尤其要避免因为个别原因而全面否定学生。
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力。随着年龄的増长,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出现现“成人感”,更愿意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而不是听从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力,而不是把我们的价值观完全强加在学生身上。在德育工作中要以引导为主,避免填鸭式的灌输和长篇大论的说教,避免用自己的道德观念去硬性要求学生去完成他们所不能理解的道德行为。
鼓励学生体验中提升
小学生在人生發展的起点,其情感体验是十分脆弱的,安全和社交的需要非常强烈,特別别害怕孤独和被孤立,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安全,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快乐,避免出现少数“优秀”学生在活动中大放异彩,多数“一般”学生对比之下自惭形秽的情况。
德育工作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自我实现”的体验。小学生的自我实现有时候很简单,被玩伴的认可、被师长的重视,都会让小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实现”,让学生在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时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能够体验到快乐。这样,枯燥的道德准则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其道德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小学德育工作,我们可以对这项工作有一种新的认识,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全人”,不是分解的目标;德育工作的本质是要创造适合学生道德发展的环境;德育工作的核心方法是让学生能够在道德行为中体验自我实现,从而让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