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思维是摆脱了旧的思路,采用了非习惯性的方法,并产生了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累音乐创造经验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创造性地“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具有创造性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在教学生唱歌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唱,而且要给学生充分聆听、体验、领悟与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此外,还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和保证。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状况,而是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样,学生无束缚与压力。此时,若教师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则学生学习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能否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陶冶每位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神奇的音乐中得到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音乐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土壤,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经常开展课内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与创新能力。音乐活动要开展得不拘一格,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去创造,哪怕是“锅碗瓢盆进行曲”,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自然之音”,让学生知道只要肯动脑、用心,音乐之声就会由自己创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开展音乐活动课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上课前要注意创设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美,感受音乐美,从而理解美的音乐。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看、可想、可动,它对学生的身心起到一种包围、熏陶、浸染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要做到整洁、雅致,装饰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图案、著名音乐家的头像等。
以新、奇、特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奇、特的教学形式指的是利用学习过程本身,达到使学生内化知识、增进自我意识、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可操作性方法。新鲜的事物,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事物总是首先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要充分利用这一认知心理特点,把新知识、新技能用新、奇、特的形式进行包装,引起学生的兴趣,撩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要把这一成果推向深入,内化成一种较稳定的、有效的措施,还要依赖于学习成功时学生内心所产生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经过一定的量化,可以形成心理活动定势,即对学习终极目标的强烈追求。这正是教育所期待的。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由学生个性意识内部的深层所迸发出的驱动力所驱使,这种内在的驱动力的价值是稳定的。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的确定,来自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中极大的耐力。
唱歌是把声音作品实现为实际音响的途径和过程,是在对作品曲谱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揭示、展现其艺术内涵的过程和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它是愉悦身心、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它对于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与健康,对维系、发展社会生活,激发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歌唱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应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风格。如在教学《插秧歌》时,我让学生用哼唱法学会歌曲,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及音乐风格上,然后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演唱。学生在演唱中既培养了能力,又汲取了营养。继而我放录音让学生听范唱,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特点。并让学生以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创造热情创编歌词,分组对唱,接着对创编的歌词和演唱者互评。在这一问一答和互评中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学、创编和感知能力及歌唱的创造力。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是音乐的开始,在音乐作品中节奏的运用直接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表现。为了使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我利用媒体把散步、救火、拉纤、愤怒、高兴等不同情绪的音乐节奏用语言、文字、音乐、图像、画面等表现出来,使其产生想象和联想。接着提问,这几种节奏各有什么特点?设想一下,如果把节奏和表现的内容调换一下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将一小段节奏组合变化为流动的音符,创造方式可采用小组或自由相结合,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很快合作成功。我弹奏作品,学生共同欣赏着自己的“大作”,乐从口出,美从心起。我再及时鼓励,赞不绝口。一个个音符随着琴声跳跃,一声声赞美随着笑脸激起波澜。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流动中奔涌,在体验心灵交汇中上升。在兴趣这一强大的动力的推动下又进行接龙游戏。我出示一小节节奏学生重复,然后即兴创编一小节节奏形成两小节节奏组合,并依次按规律延伸编排下去。最后我布置课外作业:创作短小的节奏乐。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因此,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具有不稳定性,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强求一律,要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自由地想象,这无疑是创造的基础。如在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放马山歌》前,让学生收集民歌。上课时听范唱录音,我作生动简洁的点拨,让学生在感知力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对音乐的情绪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创编自己喜欢的情绪音乐,再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故事中必须有三种以上情绪的音乐串联。学生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担任解说,有的创作音乐担任演奏员,有的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小组集体的力量。我及时点评鼓励,让学生把好的作品用自制的乐器演奏。演奏、欣赏着自创的乐曲,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有音乐,音乐中有生活”,培养了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精神。
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能体现创造教育,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和创造时机营造一种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体验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创造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具有创造性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在教学生唱歌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唱,而且要给学生充分聆听、体验、领悟与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此外,还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和保证。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状况,而是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样,学生无束缚与压力。此时,若教师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则学生学习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能否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陶冶每位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神奇的音乐中得到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音乐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土壤,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经常开展课内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与创新能力。音乐活动要开展得不拘一格,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去创造,哪怕是“锅碗瓢盆进行曲”,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自然之音”,让学生知道只要肯动脑、用心,音乐之声就会由自己创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开展音乐活动课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上课前要注意创设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美,感受音乐美,从而理解美的音乐。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看、可想、可动,它对学生的身心起到一种包围、熏陶、浸染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要做到整洁、雅致,装饰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图案、著名音乐家的头像等。
以新、奇、特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奇、特的教学形式指的是利用学习过程本身,达到使学生内化知识、增进自我意识、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可操作性方法。新鲜的事物,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事物总是首先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要充分利用这一认知心理特点,把新知识、新技能用新、奇、特的形式进行包装,引起学生的兴趣,撩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要把这一成果推向深入,内化成一种较稳定的、有效的措施,还要依赖于学习成功时学生内心所产生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经过一定的量化,可以形成心理活动定势,即对学习终极目标的强烈追求。这正是教育所期待的。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由学生个性意识内部的深层所迸发出的驱动力所驱使,这种内在的驱动力的价值是稳定的。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的确定,来自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中极大的耐力。
唱歌是把声音作品实现为实际音响的途径和过程,是在对作品曲谱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揭示、展现其艺术内涵的过程和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它是愉悦身心、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它对于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与健康,对维系、发展社会生活,激发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歌唱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应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风格。如在教学《插秧歌》时,我让学生用哼唱法学会歌曲,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及音乐风格上,然后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演唱。学生在演唱中既培养了能力,又汲取了营养。继而我放录音让学生听范唱,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特点。并让学生以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创造热情创编歌词,分组对唱,接着对创编的歌词和演唱者互评。在这一问一答和互评中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学、创编和感知能力及歌唱的创造力。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是音乐的开始,在音乐作品中节奏的运用直接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表现。为了使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我利用媒体把散步、救火、拉纤、愤怒、高兴等不同情绪的音乐节奏用语言、文字、音乐、图像、画面等表现出来,使其产生想象和联想。接着提问,这几种节奏各有什么特点?设想一下,如果把节奏和表现的内容调换一下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将一小段节奏组合变化为流动的音符,创造方式可采用小组或自由相结合,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很快合作成功。我弹奏作品,学生共同欣赏着自己的“大作”,乐从口出,美从心起。我再及时鼓励,赞不绝口。一个个音符随着琴声跳跃,一声声赞美随着笑脸激起波澜。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流动中奔涌,在体验心灵交汇中上升。在兴趣这一强大的动力的推动下又进行接龙游戏。我出示一小节节奏学生重复,然后即兴创编一小节节奏形成两小节节奏组合,并依次按规律延伸编排下去。最后我布置课外作业:创作短小的节奏乐。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因此,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具有不稳定性,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强求一律,要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自由地想象,这无疑是创造的基础。如在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放马山歌》前,让学生收集民歌。上课时听范唱录音,我作生动简洁的点拨,让学生在感知力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对音乐的情绪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创编自己喜欢的情绪音乐,再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故事中必须有三种以上情绪的音乐串联。学生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担任解说,有的创作音乐担任演奏员,有的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小组集体的力量。我及时点评鼓励,让学生把好的作品用自制的乐器演奏。演奏、欣赏着自创的乐曲,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有音乐,音乐中有生活”,培养了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精神。
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能体现创造教育,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和创造时机营造一种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体验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创造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