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问题意识与教师行为的关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知识的起源,科技进步都是由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实现的。现阶段有不少农村私立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严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许多不良行为从而导致幼儿缺乏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成了一台吸收信息的机器,像录音机一样只有录音和回放的功能,自主思维的机会没有了,产生问题的能力也渐渐减弱了,这并不符合幼儿好奇好问的天性,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发育和成长。为了改变教师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育手段,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师们的行为进行记录和观察,最后通过对教师行为的深度剖析,详细阐述了民办园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的几种扼杀幼儿良好行为意识的不良行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对待与回应幼儿的问题意识,以期能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幼关系,强化幼儿的问题意识培养。
  【关键词】幼儿 问题意识 教师行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13-02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如果把知识比喻成一扇大门,把学习比喻成门上的一把锁,那么“问题”就是那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哈佛有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可见问题在于学习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是幼儿人生的启蒙教育,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决定着人一生的发展轨迹。多年来的观察发现,目前教师在教育行为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扼杀幼儿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行为:
  行为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当今的家长,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本领,老师采取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个活动30分钟,老师说得多,幼儿听得多,教师一味的把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灌输给孩子,活动中总是自问自答,缺乏互动,最后的提问就是“你们记住了吗?学会了吗?再跟着老师说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思维的缺失使幼儿成了“复讀机”。
  行为二:机械式的教学行为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组织一个教学活动就是执行事先备好的教学方案。教师做哪些提问,幼儿做哪些回答都已经进行了预设,一个活动只要跟着预设顺利的开展下来就可以了。而在活动中出现了哪些预设外的小插曲,孩子的兴趣点出现了转移、偏差,互动过程中孩子提出了预设外的问题等等,不管是否有意义,教师都采取忽视或不予理会的态度。幼儿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久而久之,孩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被磨灭了,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行为三:缺乏童心的教学心态
  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当他们将问题抛给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或解答时,教师常常因为忙于班级事务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以下方式阻止幼儿的发问如:“现在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赶快坐好,要上课了”、“老师没空”、“老师也不知道”等等。教师缺乏一颗童心,缺乏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共同思考、深入探讨、互动的心境,对幼儿所提的问题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或粗暴的回馈幼儿的发问,将幼儿心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久而久之,孩子们提问少了,甚至于没了。
  《每事问》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首诗把“问题意识”的作用推到了极至。可见,从幼儿期起就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是多麽重要,在其中教师行为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良好的师幼互动是激发幼儿问题意识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提倡“以幼儿为中心”,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孩子们在教具或者老师的讲述中发现一点自己感兴趣而又未知的东西时,很容易就能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他们会七嘴八舌的提问,希望得到答案。因此,良好的师幼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耐心的倾听、及时的回应和鼓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鉴于这种情况,教师们应该灵活调整活动方案,耐心的倾听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对孩子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学习行为给与充分肯定,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做出归类判断:与活动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或与活动无关较零散无意义的问题。对于后者,可以告诉幼儿,这些问题和我们现在的学习内容无关,等活动结束后再讨论。对于前者,教师还需进一步归类判断:现场讨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或无法马上解决的问题。对于后者,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将问题带到课外,回家后,运用各种方法如和大人一起讨论,查找书籍资料、上网等等方式来解决并在第二天组织幼儿对问题进行反馈。对于前者,教师就可以当场组织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解决幼儿的疑问。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化讨论,以减少幼儿的人数,让幼儿能够得到提问的机会,满足幼儿的提问和探索的心理需求;或者可以让幼儿先七嘴八舌的互相讨论,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老师在旁做适时地引导;又或者将提问的时间延长,让幼儿在课余时间里仍可继续找老师进行提问。
  二、详细的分析,针对性的引导是保护幼儿问题意识的关键
  幼儿的学习动机主要源于成人的肯定,属于外部动机,随着成长,幼儿很早就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对环境中的新奇事物特别敏感。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与探索环境的倾向性使内部动机也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习动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因此,对于幼儿通过各种途径的刺激而产生的问题,教师应进行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如:“桃花是什么样的?”“香蕉的果核在哪里”?幼儿往往一边看一边提出这些问题。随着观察的深入,他们自然就会有答案。第二类是“为什么”的问题。如幼儿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时,就提出“为什么花的颜色有各种各样的”等问题。第三类问题是“怎么样“的问题,如孩子们喝着花茶问“花茶要怎样才能做出来呢?”“花的香味怎样才能变成香水呢”“船头的球鼻锁有什么用?”此时教师应对幼儿的实际水平展开分析,给予幼儿相应的提示并引导其自行寻求答案,进而强化幼儿探索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活动方案是回应幼儿问题意识的保障
  在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孩子后,孩子们不是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而是随着自己的发现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事先的活动预设相差甚远。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根据幼儿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和实际意义灵活调整活动方案,以回应幼儿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或者灵活的调整活动形式,让有问题的孩子能够获得探索的机会。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孩子的思维才会得以延伸,所产生的问题才能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长久以往,孩子的问题意识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在活动中能具备更敏捷的思维,更好的思考各种问题,发现问题,解決问题。
  四、重视幼儿的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是幼儿形成问题意识的源泉
  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有点,能够在情境中调动学生思考热情。虽然这里指的是学生而非幼儿,但同理可证并且对于幼儿来说更应如此。教师要以多种方式给与幼儿提出问题的时间与机会,认真记录并将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如春天的自然角里,孩子们观察着蚕宝宝吃桑叶的过程时会提出各种问题:“为什么桑叶是蚕宝宝的粮食?”“吃其他的树叶可不可以?”“为什么蚕宝宝只吃一种树叶,是它挑食吗?”教师顺应了幼儿这一方面的兴趣和疑问,及时的提供各种资料,带领幼儿去昆虫馆参观,提醒幼儿留意观察、发现和探究周围奇妙的昆虫世界;在活动室里设置“昆虫馆”,投放各种昆虫的标本以及相关的图书、资料等进行参考。很自然的,随着幼儿问题的增多和深入,就诞生了“昆虫世界”这一主题,通过活动,孩子们在不断地提问、解疑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学习能力和探索欲望得到明显的提升。
  《纲要》中指出:在众多教育资源中,环境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应对此多加利用。通过各种环境来使幼儿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强化,最终构建问题意识,形成自主探究、自我解决的良好机制。问题意识的形成能够帮助幼儿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形成更加灵活敏锐的思维,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因此,如何使儿童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将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淑贞.只在每事问,问需问到底[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6):16-17.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Z].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81-282.
  [3]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9:21-2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103.
  [5]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06:259.
  [6]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06:271.
  [7]卡拉普赖斯.新爱因斯坦语录[Z].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12:326.
  [8]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8.
  [9]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96.
  [10]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21.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36.
其他文献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表现胃肠道多发息肉及指趾末端口腔黏膜黑褐色沉着斑的,具有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能力乃至日常人际交流能力是的培养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口语交际不仅是一个人听说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衡量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口语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35-
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最丰富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秸秆还田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并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跃度,因此受到广泛重视及应用,随之发展的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效率的新兴技术,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的应用也广受关注。我国蔗区土壤酸、瘦、黏、板障碍明显,蔗叶还田已被公认为土壤改良的有效的途径。但针对蔗叶还田深度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本文研究了蔗叶地表覆盖及3
脉冲神经网络被看作是第三代人工神经网络,也是科学家对生物神经网络更深层次的借鉴,具有实时、异步、高效的计算能力和更大的信息容量,有希望帮助人类达到更高的人工智能水平。忆阻器具有阻值非易失、可堆叠、可扩展、兼容CMOS等诸多优点,有望突破现有微电子技术的瓶颈,也为人工神经网络的电路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忆阻与脉冲神经网络相结合,探索了基于忆阻的脉冲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中的应用。针对现有忆阻数学模型
对于蜂窝构件来说腹板的局部屈曲是其主要破坏模式之一,屈曲会导致腹板局部变形的急速增加,直至退出工作,可能导致构件整体失稳及结构上的连锁反应。在传统钢结构设计中通过对腹板高厚比进行限制来避免腹板局部屈曲的发生。在蜂窝构件中孔间墩板及其桥板都有可能出现局部屈曲问题,相比于实腹构件来说也更加复杂。目前对于蜂窝梁构件局部稳定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着纯钢蜂窝梁开展,对于考虑混凝土板的蜂窝梁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